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腹壁下动脉

腹壁下动脉

腹壁下动脉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肿瘤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3774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中国超声医学杂志、国际外科学杂志、河南外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五届全军器官移植学术会议等;腹壁下动脉的相关文献由40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功林、晏晓青、陈述政等。

腹壁下动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4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3774 占比:99.89%

总计:113899篇

腹壁下动脉—发文趋势图

腹壁下动脉

-研究学者

  • 张功林
  • 晏晓青
  • 陈述政
  • 黄岩花
  • 于俊芹
  • 冯承臣
  • 刘晓华
  • 刘茂文
  • 叶绪龙
  • 周莲清

腹壁下动脉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向武昌; 吴滨海; 何泽清; 熊毅; 李熔基
    • 摘要: 目的探讨腹壁下动脉(IEA)的活体形态学表现与腹股沟疝的多层螺旋CT(MSCT)增强影像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00例成人无腹壁疝者(无疝组)的腹部MSCT增强扫描影像用于IEA的活体形态学研究;选取同期济宁医学院附属云阳人民医院经手术证实(手术组,83例)和同期影像临床综合确诊(非手术组,277例)的360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的腹部MSCT增强扫描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EA(200条)的起源包括髂外动脉(94%)、股动脉(3%)、髂内动脉(2%)、股深动脉主干(1%)。IEA的类型包括鱼钩型(76%)(可分成A1~4四段)、树枝型、"V"字型、"L"字型、大弧线型。360例共432个疝囊中包含160个股疝(37%)、143个斜疝(33%)、129个直疝(30%)。斜疝颈位于IEA的A2/3段前外方,直疝颈及腹内部位于IEA的A3/4段内侧,股疝的腹内部位于IEA的A2段后方。MSCT检查显示,腹股沟疝与其周围结构的关系有一定特点。结论 IEA的形态结构复杂,其分段与腹股沟疝的关系相对恒定,术中应多加注意。MSCT增强扫描能为腹股沟疝的诊断和处理提供更多重要信息。
    • 杨涵; 赵年; 李春华; 李明晋; 李德秀; 张维珍
    • 摘要: cqvip:腹壁下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上方,少数在其后面和下方,多直接起自髂外动脉的前内侧壁或内侧壁,少数起自前壁及前外侧壁,外径平均为2.6 mm。在诊疗中,腹壁下动脉附近的腹部有创操作例如插入腹腔镜套管针、腹腔内引流、腹膜透析导管置入等损伤腹壁下动脉,羊膜穿刺进针点离中线太远也可能损伤腹壁下动脉。这种损伤可能要到术后较晚才会以腹膜后血肿或假性动脉瘤的形式引起注意。如果没有积极的干预和及时的随访,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
    • 王启; 曹俊杰
    • 摘要: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单纯性腹股沟疝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及声像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人民医院超声科接诊的57例拟诊断为单纯性腹股沟疝患者的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描述手术探查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结果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单纯性腹股沟疝的诊断效能.结果 57例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5例,平均(59.27±13.56)岁,平均病程(4.51±1.48)个月.经过手术诊断,57例确诊为单纯性腹股沟疝,直疝9例,斜疝47例,股疝1例.利用彩色多普勒共诊断出单纯性腹股沟疝病灶55例,分别有1例斜疝和1例直疝出现误诊,未出现漏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单纯性腹股沟疝的诊断灵敏度为96.49%(55/57),诊断特异度为100.00%(7/7),诊断准确度为96.88%(62/64),阳性预测值为100.00%(57/57),阴性预测值为77.78%(7/9),彩色多普勒超声与手术两种诊断方法的Kappa值为0.838.彩色多普勒对单纯性腹股沟疝的诊断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单纯性腹股沟疝的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使用价值,但实际工作中需要结合影像学结果、临床表现、化验指标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为患者的术前诊断提供良好的参考依据.
    • 刘东; 欧昌良; 周鑫; 邹永根; 罗琳; 伍光辉
    • 摘要: 目的 比较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与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修复大面积下肢软组织缺损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9年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显微修复重建外科中心收治的皮瓣修复大面积下肢软组织缺损的患者33例,男性24例,女性9例;年龄22~57岁,平均39.6岁.道路交通伤20例,机器挤压伤9例,热压伤3例,电烧伤1例;足踝部4例,小腿23例,大腿6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5cm×7cm~29cm×15cm,创面均伴血管、肌腱外露,其中合并骨折13例;入院后即予以VSD负压吸引装置覆盖创面,约1周创面清洁后行皮瓣修复.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组18例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组15例,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2.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皮瓣成活率、Ⅰ期愈合率、皮瓣面积、制备时间、皮瓣保护性感觉恢复、皮瓣并发症、供区优良率的差异.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皮瓣均成活.两组患者皮瓣面积、制备时间差异、Ⅰ期愈合率、保护性感觉恢复[(161.7±16.6)cm2 vs.(171.2±14.7)cm2、(83.7±12.8)min vs.(92.3±20.2)min、90.5%vs.94.1%、12例vs.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TP组皮瓣边缘部分坏死2例,经植皮后皮瓣成活,其余皮瓣均Ⅰ期成活.DIEP组皮瓣边缘部分坏死1例,经换药后皮瓣成活,其余皮瓣均Ⅰ期成活;皮瓣臃肿2例,愈合后行修薄处理,两组皮瓣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9).ALTP组供区优良率为61.1%(11/18),DIEP组供区优良率93.3%(1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结论 ALTP与DIEP在修复大面积下肢软组织缺损时均有较高成功率,DIEP供区术后能达到美学要求,患者满意度更高,选择何种皮瓣应根据患者的自身条件及修复目的灵活性而定.
    • 喻田; 兰荣玉; 江吉勇; 皮建波; 关瑞珍; 于玉芝
    • 摘要: 目的 探讨显微削薄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9月广州和平骨科医院手显微四科收治肢体软组织缺损患者8例,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24~55岁,平均35.4岁;道路交通伤5例,机器绞伤3例.于显微镜下修剪、削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臂7例,膝关节部1例.修复的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17.0cm×6.0cm~36.5cm×10.0cm,手术切取的皮瓣面积18.0cm×7.0cm~37.0cm×11.0cm.皮瓣供区创面均直接闭合.术前先用便携式多普勒探测仪探测腹壁区穿支血管位置并标记,术中用组织剪均匀平行剪除皮瓣内大部分浅筋膜层脂肪,血管蒂部周围削薄在10倍显微镜下进行,注意保留穿支血管及其浅筋膜内分支和真皮下血管网,保留穿支血管周围3cm袖口状组织,血管吻合将皮瓣内腹壁下动脉与供区动脉作端端或端侧吻合、伴行静脉及腹壁浅静脉与供区伴行静脉或皮下浅静脉作端端吻合.术后予以烤灯、观察皮瓣血运及抗感染、抗凝、抗痉挛治疗,并通过门诊、电话、微信随访患者皮瓣修复后的外形、感觉、活动功能等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移植8例皮瓣7例成活,均未出现血管危象;1例皮瓣远端2.0cm×1.0cm面积皮肤坏死,经换药后创面完全愈合.术后随访3~18个月,皮瓣外观不臃肿,质地及颜色与受区周围组织接近,恢复保护性感觉5例.结论 削薄后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外观及功能良好、厚薄适中,供区隐蔽、损伤小,是修复肢体皮肤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 宋达疆; 李赞; 周晓; 章一新; 彭小伟; 周波; 吕春柳; 伍鹏; 唐园园
    •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挽救扩张器置入失败并再造乳房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采用DIEP皮瓣移植再造乳房补救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扩张器置入乳房重建失败的患者资料.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乳房形态以及供区伤口愈合情况和腹壁功能.结果 共纳入1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53岁.既往曾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扩张器置入乳房重建术,需再造乳房均为单侧,左侧8例,右侧5例.其中3例发生扩张器感染取出,4例发生扩张器包膜挛缩移位,6例自感不适需要取出假体.13例患者共切取移植13块游离DIEP皮瓣,皮瓣长(25.5±0.6)cm、宽(12.6±0.4)cm、厚(5.9±0.7)cm,血管蒂长度为(11.3±0.4)cm.皮瓣平均重量为435 g(390~510 g).平均手术时间为440 min(390~560 min).6例患者选用胸廓内血管近端作为受区吻合血管,4例选用胸廓内血管近、远端作为受区吻合血管,2例选用胸背血管作为受区吻合血管,1例选用胸背血管和胸廓内血管近端作为受区吻合血管.所有DIEP皮瓣均一期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6.5个月(12~39个月),再造乳房外形可,弹性好,无皮瓣挛缩变形.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位置隐蔽,腹壁运动功能无明显受限.结论 DIEP皮瓣用于扩张器置入失败后的乳房再造,术后乳房形态良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徐云; 孙煦勇
    • 摘要: cqvip:腹壁下动脉变异相对少见,在临床尸检及影像学检查中有零星报告。由于腹壁的血供来源丰富,腹壁下动脉变异对腹壁本身影响不大,也不会引起临床症状。近年来,随着腹壁下动脉在整形外科、妇科等临床学科中的应用越来越来广泛,其临床价值也越来越大[1-3]。详细了解腹壁下动脉的起始、走行、属支及可能出现的解剖变异等特点,有利于避免在手术中引起血管损伤、腹壁下血肿、大出血,甚至失血性休克等情况。本研究对1具成人尸体标本双侧腹壁下动脉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和研究,发现双侧腹壁下动脉起始存在解剖变异,现对此发现进行描述,以补充腹壁下动脉变异数据库,为腹壁下动脉相关手术操作提供解剖学参考。
    • 刘雪静; 路红; 徐熠琳; 李小康; 季宇; 刘君君; 朱鹰
    • 摘要: 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对腹壁下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DIEP)皮瓣血管检查有效性,并分析穿支血管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2月至2018年10月43例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使用DIEP皮瓣进行乳房再造术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对穿支血管行术前常规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在超声造影增强状态下行三维重建,直观显示穿支血管的走行分布情况,同时体表标注投影位置.结果:43例患者腹壁下动脉穿支主要分布在脐周5 cm范围内,每侧2~5支,其中28例呈不对称分布.DIEP穿支血管管径与患者腹壁脂肪层厚度呈正相关(r=0.436,P<0.05);血管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与穿支血管管径呈正相关(r=0.448,P<0.05).43例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后彩色血流信号均能显著增强,其中39例经三维重建后能清晰显示穿支血管与腹壁下动脉主干的关系,4例穿支血管显示欠连续.结论:多模态超声检查在乳腺癌患者DIEP乳房再造术前评估穿支血管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腹壁脂肪层厚度对优势血管的选择有一定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