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脱除效率

脱除效率

脱除效率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73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化学工业、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会议论文63篇、专利文献66185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动力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46种,包括第二十一届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2016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第36届中国硫与硫酸技术年会暨2016年废硫酸/含硫废液再生制酸技术研讨会等;脱除效率的相关文献由567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林军、吴新、沈湘林等。

脱除效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63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66185 占比:99.76%

总计:66344篇

脱除效率—发文趋势图

脱除效率

-研究学者

  • 杨林军
  • 吴新
  • 沈湘林
  • 颜金培
  • 李永旺
  • 赵长遂
  • 骆仲泱
  • 鲁端峰
  • 孙露娟
  • 岑可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臧吴琪; 孙莹; 杨林军
    • 摘要: 分别以3种醇胺溶液:MEA、DEA和MDEA为吸收液,PP中空纤维吸收膜作为膜组件搭建膜法吸收捕集CO_(2)装置,考察不同操作条件对CO_(2)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吸收液浓度由0.25 mol/L增至1.5 mol/L、流速150 mL/min增至400 mL/min过程中,CO_(2)脱除效率逐渐增加,增速渐缓;而气相流速及CO_(2)浓度的升高大幅度抑制CO_(2)的脱除,CO_(2)脱除效率减少20%以上。传质速率与吸收液浓度、气液相流速及CO_(2)体积分数均成正相关。各种工况下CO_(2)脱除效率和传质速率由高到低均为MEA>DEA>MDEA;CO_(2)脱除效率和传质效率主要受CO_(2)浓度的影响。
    • 宋飞
    • 摘要: 文章以水合物法处理实际高浓度复杂废水为研究背景,在常压、2°C的条件下,探究了水合物法对于工业废水及实验室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水合物法进行工业废水一级处理后即可实现75%以上的脱除效率,且产水率可达80%左右,具有较好的脱除效率和处理效率。由于不同种类物质含量不同,水合物法对实验室不同浓度废水的污染物脱除效率相差较大,其对于溶液中含量较高的物质水合物法处理效果更好。
    • 祁建民; 孙和泰; 黄治军; 石志鹏; 段伦博
    • 摘要: 为获得燃煤电厂SO3和可凝结颗粒物(CPM)的迁移排放特性,对国内多家超低排放燃煤机组烟气中SO3和CPM进行现场测试.结果 表明:有4家电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系统对SO3总生成量的贡献率在42.01%~52.08%之间,湿法烟气脱硫装置(WFGD)对SO3的脱除效率在51.20%~65.20%之间,湿式电除尘器(WESP)对SO3的脱除效率在77.250~79.27%之间;从排放烟气看,配备WESP的超低排放改造电厂均能有效脱除SO3,总脱除效率达到94.28%以上;此外,现有污染物控制装置对CPM有一定脱除作用,其中,WFGD对CPM的脱除效率在34.64%~47.20%之间,WESP对CPM的脱除效率在36.20%~39.26%之间;CPM主要由SO42-、Cl-和NO3-等酸根离子组成,CPM无机成分中的NH4+和SO42-分别来自烟气中的NH3和SO3,其质量浓度与烟气中NH3和SO3的质量浓度正相关.
    • 韩义忠; 谢祥添; 贾兴州
    • 摘要: As、Sb、Bi杂质的脱除一直是铜电解精炼的热点问题,目前应用最广的方法为电积法.该工艺脱除效率低、电流效率低,阴极上可能有砷化氢剧毒气体产生,而且不能将杂质彻底开路,通电过程中还会有黑铜粉产生.针对此问题,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研发出锑基吸附剂,该吸附剂可以吸附铜电解液中的As、Sb、Bi,并且可以重复再生使用,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吸附净化方法.本文对此方法的较优工艺条件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表明:吸附的最佳条件为吸附剂加入量As/Sb=1、温度70°C、搅拌速度350 r/min,此条件下锑基吸附剂对As和Bi的吸附率达到80%以上;解吸的最佳条件为pH值10、温度60°C,此条件下解吸率达到85%以上;吸附剂可以循环使用40次左右,吸附效果良好.
    • 李超; 徐贵玲
    • 摘要: 湿式电除尘器(Wet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WESP)又称电除雾器,具有控制复合污染物的强大功能,可以有效地去除烟气中的PM2.5、SO3酸雾、气溶胶、重金属、二恶英等污染物.如何提高WESP的脱除效率已成为WESP在各应用领域亟须解决的一个共同技术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高效WESP的设计计算方法还不成熟,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高效WESP的设计、运行和控制,还需要更深入的理论和试验研究.文章总结了集尘极材料、WESP结构参数、烟气性质以及操作参数对WESP污染物脱除效率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进一步了解WESP的工作机理以及优缺点,为提高WESP的脱除效率提供一定的参考.
    • 沈丹; 骆仲泱; 方梦祥; 赫明春; 王浩霖
    • 摘要: 燃煤电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然而化学吸收法存在吸收剂二次携带与生成新的气溶胶污染物等问题.为了探究电场对有机胺气溶胶作用机理,使用COMSOL软件模拟有机胺气溶胶、固体颗粒在空间电场中荷电特征与运动特性区别;用实验手段研究有机胺气溶胶对线板式静电除雾器伏安特性影响,通过ELPI+分析电场对有机胺气溶胶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板间电流随电压增大而变大,近似为指数函数;当极线间距一定时,电流随板间距增大而减小;极板间距一定时,电流随线间距增大而增大,最大值对应尺寸为板间距7cm、线间距7cm;电除雾器对于0.20~0.50μm粒径有机胺气溶胶的脱除效率最低为40%;有机胺气溶胶相对介电常数更高,表面张力更大,其在除雾器中的脱除效率比固体颗粒更高;0.10 μm以下和0.10 μm以上粒径有机胺气溶胶脱除效率分别相差约2百分点、8百分点.
    • 石志鹏; 段伦博; 黄治军
    • 摘要: 为研究国内某燃煤电厂1 000MW超低排放机组中汞(Hg)的排放特性,采用EPAMethod 30B对机组不同位置的烟气进行平行取样,同时对原煤、底渣、飞灰、脱硫废水以及湿式电除尘器(WESP)废水等也进行了取样分析.结果 表明:Hg的质量平衡率为96.65%,在可接受范围内;燃煤烟气中的Hg主要以颗粒态汞(HgP)、气态二价汞(Hg2+)以及气态单质汞(Hg0)3种形态存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系统对Hg0的氧化率为43.81%;电除尘器(ESP)脱除烟气中汞的能力体现在对HgP的脱除,其对HgP的脱除效率为98.88%;湿法脱硫装置(WFGD)对Hg2+具有极佳的脱除效果,脱除效率达到98.10%;各污染物控制装置(APCDs)对总汞(HgT)的脱除效率按高低顺序排列为WFGD(60.13%)、WESP(40.00%)、ESP(38.95%),整个系统对HgT的脱除效率为87.23%;最终排放烟气中的HgT质量浓度为1.89μg/m3,达到我国环保部规定的排放限值.
    • 夏祎旻; 吴建群; 杨松; 于敦喜; 徐明厚
    • 摘要: 对燃煤电厂传统的静电除尘技术进行改造是满足我国日益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必要前提.针对燃煤细颗粒物的生成机理、气体污染物脱除技术对细颗粒物排放影响及高效除尘技术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其中高效除尘技术部分主要包括对强化尾部除尘技术原理、优点和局限性及投运情况和源头控制技术机理,发展趋势等方面的介绍.煤中无机矿物的气化凝结、异相作用和破碎是PM2.5的主要形成机理.电厂NOx和SOx等污染物控制技术对PM2.5的排放有复杂的影响作用.燃煤电厂可从强化尾部除尘、烟气预处理和燃烧源控制3个方面对PM2.5排放加以控制.强化尾部除尘技术通过对传统除尘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从而改善其对细颗粒物的脱除效果,如高频电源除尘技术、湿电除尘技术、电袋复合除尘技术等.烟气预处理技术通过外加条件对进入除尘器之前的烟气进行处理,使烟气中的细颗粒物发生团聚长大或降低烟温以提高除尘效率,目前常用的有团聚技术和低低温电除尘技术.团聚技术又主要包括化学团聚、湍流团聚、蒸汽相变团聚、声波团聚等.燃烧源头控制细颗粒物生成技术可解决传统除尘设备存在的穿透窗口问题,且无需增加额外设备,经济型较高,主要包括混煤燃烧技术和添加剂技术.深入理解气体污染物脱除技术对细颗粒物排放的影响将为燃煤细颗粒物排放控制提供一种新思路.
    • 陈冬
    •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浮法玻璃熔窑末端烟气采用新型一体化脱除技术的工艺流程、特点。以一条日熔化量为150t/d的超薄浮法玻璃生产线为例,对影响脱硝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实验性探究,提出了提高脱除效率的控制措施。通过对脱硫产物的成分分析,提出了循环利用的措施,实现了节能降耗、降污减排、绿色环保的目的。
    • 张晓民; 毛盛; 涂相勇; 王远振
    • 摘要: 延迟焦化是重质油精炼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然而由于焦化反应后焦化蜡油中的氮化物含量通常较高,会对后续催化裂化过程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脱氮处理.室内研究了一种原位脱氮工艺技术,以分馏塔底油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其组分组成的基础之上,考察了不同类型脱氮剂、脱氮剂加量、助剂加量、实验温度和实验时间对脱氮效果的影响,最终确定了分馏塔底油原位脱氮工艺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脱氮剂TDN-35能够明显降低分馏塔底油中的氮含量,当其加量为3%时,脱氮效率最高;另外,随着助剂加量的增大、实验温度的升高以及实验时间的延长,脱氮效率逐渐升高;分馏塔底油原位脱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脱氮剂类型选择为TDN-35,脱氮剂加量为3%,助剂加量为2%,焦化实验温度为500°C,焦化实验时间为6 h.在此实验条件下,脱氮率可以达到60%以上,起到了良好的脱氮处理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