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胸壁结核

胸壁结核

胸壁结核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1年内共计30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9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55024篇;相关期刊191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综合临床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4年学术大会、2014结核病及肺部相关疾病影像学诊断与介入治疗高峰论坛、2012中国·北京超声医学学术大会等;胸壁结核的相关文献由672位作者贡献,包括徐静、等、王成等。

胸壁结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9 占比:0.54%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5024 占比:99.45%

总计:55330篇

胸壁结核—发文趋势图

胸壁结核

-研究学者

  • 徐静
  • 王成
  • 金锋
  • 于文福
  • 付剑韬
  • 成瑞明
  • 郑志鹏
  • 刘宝帅
  • 刘罩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伟力; 霍伟立; 张伟; 赵国栋; 邬彩虹
    • 摘要: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病灶清除术治疗胸壁结核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62例胸壁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胸壁结核病灶清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胸壁结核病灶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23%,低于对照组的4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年复发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胸壁结核病灶清除术治疗胸壁结核患者效果显著,能减轻创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且术后复发率较低,效果优于常规手术.
    • 王辉; 王睿; 唐晨虎; 卢海波; 童俊; 王晓娣
    • 摘要: 目的 分析应用MSCT诊断胸壁结核及临床手术指导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99例胸壁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MSCT检查所得结果进行诊断分析及术后治疗效果.结果 99例患者中,MSCT检查发现胸壁肿块81例,占81.82%;软骨、骨破坏65例,占65.66%;病灶内钙化43例,占43.43%;"蟹足样"窦道37例,占37.37%;肋骨破坏35例,占35.35%;病变位于胸壁软组织者51例;脓腔出现在肋间以及肌里,并且中间有窦道相通呈哑铃型病变者37例;43例患者液化区周围以及脓腔壁出现钙化.所有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且随访3年无1例复发.结论 MSCT检查可清楚显示胸壁结核的影像学特点,根据相关组织病变之间的关系,可为临床上手术治疗提供正确的指导,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李宏明
    •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在胸壁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20例胸壁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进行超声图像诊断,之后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性.结果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对胸壁结核的诊断准确性为90.00%,显著高于超声图像的4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对早期、不典型的胸壁结核诊断具有准确性高,诊断迅速等优势.
    • 拜都如拉·艾尼吐; 凯撒尔·吾甫尔; 车勇
    • 摘要: 目的 探讨胸壁结核术后残腔内放置负压引流管与传统"橡皮条"引流+加压包扎的对照研究.方法 选取100例新疆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胸外科在2015年1月~2020年1月间收治的胸壁结核患者,随机均分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引流+加压包扎,实验组患者术后残腔内放置负压引流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术后随访复发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发生残腔积液2例,无切口感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0%,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例,残腔积液3例,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两组数据对比,组间差异性显著(χ2=0.005,P0.05),手术后随访时间,最长为3年,最短为1年,中位随访时间为(1.41±0.72)年.随访发现,对照组和实验组复发患者数分别有7例和1例,复发率分别为14%和2%,复发率组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论 进行胸壁结核手术后,在残腔内放置负压引流装置,患者的并发率有显著降低,同时满意度有所提升,因此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姜春凤
    • 摘要: 目的:对胸壁结核外科治疗围术期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在医院进行治疗的胸壁结核患者中进行随机抽取90例,采用随机的方式分为两个组别.其中对照组有42例,针对此组开展常规干预措施.而实验组有48例患者,针对此组进行整体的护理.通过2—3个月的随访,将两组患者的实际疗效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还包含生活质量各项指标的变化,即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结果:经过两种方法的护理,发现两个组别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都有所提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实验组的总有效率达93.7,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整体护理方法的运用,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能够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 郭晶
    • 摘要: 目的 探究胸壁结核应用胸部CT、高频超声联合诊断的效果.方法 将2020年07月~2021年07月40例经病理确诊的胸壁结核患者纳入研究,均行胸部CT、高频超声以及联合检查,观察单独胸部CT检查、高频超声检查及联合检查的结果.结果 胸部CT对胸部肿块的检出率为75.00%,与高频超声的85.0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胸部CT对病灶内钙化、软骨及骨破坏、肋骨破坏的检出率依次为57.50%、55.00%、27.50%,均高于高频超声组的35.00%、80.00%、7.50% (P <0.05);胸部CT对"蟹足样"窦道的检出率为32.50%,低于高频超声的57.50% (P<0.05);联合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95.00%,高于单独胸部CT检查、高频超声检查的75.00%、80.00% (P <0.05).结论 胸部CT、高频超声联合检查能够提高诊断符合率,为胸壁结核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唐薇; 张文智; 张旭; 王彩芬; 胡君
    • 摘要: cqvip:胸壁结核是由结核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慢性感染引起的胸壁组织肿块,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早期的诊断与治疗对控制疾病的进展起重要作用。既往研究显示,胸壁结核的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表现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缺乏特异性,难以直接确诊,需要行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1-2]。
    • 李庆; 何婷婷; 杨小军; 赵坤
    • 摘要: 胸壁结核是指肋骨、胸骨、胸壁软组织等部位出现的结核病变.2018年1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63710部队医院收治了1例胸壁结核患者,并在诊断其病情时发生了误诊.本文就该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报道分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