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囊性病变
胰腺囊性病变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64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肿瘤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0300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现代医用影像学、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癌症进展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4年肝胆胰外科张家港学术论坛暨第26届全国肝胆胰外科学术经验交流会、2007年全国医学影像(昆明)学术研讨会、首届国际医学影像学暨介入医学学术会议等;胰腺囊性病变的相关文献由286位作者贡献,包括狄扬、郝思介、金忱等。
胰腺囊性病变—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0300篇
占比:99.21%
总计:20462篇
胰腺囊性病变
-研究学者
- 狄扬
- 郝思介
- 金忱
- 于萍
- 任龙飞
- 唐光健
- 彭泰松
- 徐建国
- 许志高
- 赵丽丽
- 丁华
- 乔昕
- 令狐恩强
- 何爱斌
- 俞益洲
- 傅德良
- 姚冽
- 孙浩
- 张伟
- 张迪
- 徐敏
- 徐萍
- 曲太平
- 曾蒙苏
- 朱海云
- 李一鸣
- 李丽
- 李兆申
- 李惠凯
- 李璇璇
- 李秀丽
- 李韶林
- 李骥
- 杨峰
- 杨晶
- 柴宁莉
- 栾德广
- 梁瑶
- 汪颖
- 牛焕东
- 王勋廷
- 王春桃
- 王晓乙
- 王秀梅
- 王莹
- 蒋永剑
- 薛华丹
- 许国铭
- 邹晓平
- 郑慧
-
-
-
-
摘要:
成年人中有8%胰腺囊性病变(pancreatic cystic lesions, PCLs)。PCLs是一组无症状、异质性强的良性肿瘤,其中一部分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最终会演变为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DAC)。胰腺癌素有"癌症之王"的称号,确诊后5年生存率约为10%,预后极差。由于没有办法鉴别哪些PCLs可能发展为胰腺癌,保守监测还是手术干预是临床一大难题。因此,寻找此类囊肿发展为癌的分子机制,对于高危PCLs和PDAC的治疗极为重要。
-
-
于文越;
秦晔
-
-
摘要:
目的分析CT、MRI对胰腺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4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70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胰腺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和MRI检查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及CT与MRI检查所用时间。结果70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经CT检查诊断出66例,诊断准确率为94.29%;MRI检查诊断出68例,诊断准确率为97.14%;CT、MRI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RI检查结果与CT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胰腺囊性病变时间明显短于MRI检查(P<0.05)。结论MRI和CT检查均可有效显示胰腺囊性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均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临床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诊断方法。
-
-
俞晓阳
-
-
摘要:
目的探讨影像学技术在胰腺囊性病变诊断及鉴别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21年1-1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胰腺囊性病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且进行手术病理检查。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的特征、检查时间、诊断准确性等。结果CT和MRI检查具有各自的影像学表现与特征,CT检查时间比MRI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胰腺囊性病变影像学诊断中CT检查效率更快,但MRI准确性略高,各有优势,故建议联合采用。
-
-
陈杭
-
-
摘要:
目的:研究胰腺囊性病变鉴别诊断中CT和MRI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鄂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胰腺囊性病变患者45例入组研究,入院后分别行CT、MRI检查。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诊断45例胰腺囊性病变的准确率及不同类型胰腺囊性病变的准确率、两种检查方式的耗时。结果:CT检查诊断45例胰腺囊性病变的准确率为84.44%(38/45),MRI检查诊断45例胰腺囊性病变的准确率为97.78%(44/45)。CT检查诊断45例胰腺囊性病变的准确率低于MRI检查,χ2=4.939,P=0.026。45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中,假性囊肿、真性囊肿、黏液性囊腺瘤、浆液性囊腺瘤、实性假性乳头状瘤、交界性囊腺瘤、囊变胰岛细胞瘤、囊腺癌患者分别有9例、7例、6例、7例、5例、4例、4例、3例,占比分别为20.00%、15.56%、13.33%、15.56%、11.11%、8.89%、8.89%、6.67%。MRI检查诊断黏液性囊腺瘤、浆液性囊腺瘤、实性假性乳头状瘤、交界性囊腺瘤的准确率高于CT检查,P0.05。CT检查耗时(18.98±1.51)min,MRI检查耗时(27.56±1.53)min。CT检查耗时短于MRI检查,P<0.05。结论:相较于CT检查,应用MRI检查诊断胰腺囊性病变的准确率更高,且能鉴别诊断胰腺囊性病变的具体类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效能。
-
-
黄启林
-
-
摘要:
目的 探讨CT诊断胰腺囊性病变的特征,分析CT诊断胰腺囊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方便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50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患者均行MRI检查和CT检查,对比病理检查结果,观察胰腺囊性病变CT特征以及两种检查方式患者诊断符合率、检查时间,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CT检查诊断符合率(92.00%)与MRI诊断符合率(94.00%),基本一致,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54,P>0.05);CT检查时间(17.48±5.69)min明显短于MRI(25.69±6.97)min(t=6.452,P<0.05).结论 在胰腺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诊断中,CT和MRI检查效果均较好,两者胰腺囊性病变诊断符合率均较高,但CT在检查时间方面更具优势,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理适合的最佳影像学诊断方式,以便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奠定一定基础.
-
-
邹华
-
-
摘要: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胰腺囊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近一年时段内于我院接受检查的60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核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两种检查,使用最终穿刺病理检查作为最终检查的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最终结果、病症分类以及用时时长.结果 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检测后,核磁共振在特异度中明显优于多层螺旋CT,而灵敏度及准确度却微微低于多层螺旋CT(P0.05);核磁共振在检查使用时长方面长于多层螺旋CT(P<0.05).结论 在临床诊断胰腺囊性病变疾病过程中使用核磁共振及多层螺旋CT均具有极强的有效性,其中核磁共振检查的花费时间相对较长,但是特异度相对较高能够提供更加具象化的信息,多层螺旋CT耗时短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在临床检查过程中医师应当根据患者需求选择适宜的检查方式,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式.
-
-
郝文真;
杨爱明
-
-
摘要:
由于影像技术的发展及临床广泛应用,胰腺囊性病变的检出率明显提高.部分胰腺囊性病变具有潜在恶性,需要手术切除.确定胰腺囊性病变的性质与级别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手术方式有重要指导意义.随着超声内镜技术的成熟与推广应用,获得囊液进行分析可为判断胰腺囊性病变的性质与级别提供依据.
-
-
雷梭
-
-
摘要: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I)与多层螺旋CT(MSCT)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0年8月收治的73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采取MRI和MSCT检查,并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结果:MRI与MSCT对胰腺囊性病变各分型的诊断准确率、总符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多囊变、微囊变、有囊液成分、有实性结节的检出率高于MSCT,MSCT钙化检出率高于MRI,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检查耗时短于MRI,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与MSCT对胰腺囊性病变均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MSCT的检查时间更短,且具有重复性高,钙化检出率高的优势,而MRI则能提供更为全面、价值更高的诊断信息,特异性高.临床可优先采取MRI诊断,若遇疑难病例时可考虑结合MSCT加以确认.
-
-
程鹏志
-
-
摘要:
目的 对比核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胰腺囊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抽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间鹰潭市中医院收治的60例疑似胰腺囊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核磁共振、多层螺旋CT、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比较核磁共振、多层螺旋CT对胰腺假性囊肿(PPC)、黏液性囊性肿瘤(MCN)、胰腺真性囊肿(TPC)、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浆液性囊性肿瘤(SCN)及实性假乳头肿瘤(SPN)的总检出率;并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特异度、灵敏度、诊断符合率、检查时间.结果 经病理检查显示,60例患者有52例确诊为胰腺囊性病变,其中PPC 15例、MCN 8例、TPC 10例、IPMN 8例、SCN 6例、SPN 5例,核磁共振的总检出率高于多层螺旋CT(P0.05);核磁共振的检查时间长于多层螺旋CT(P<0.05).结论 虽然核磁共振的检查时间相对较长,但其在胰腺囊性病变中特异度、灵敏度、诊断符合率高,能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病理信息.
-
-
赵美华;
袁文宁
-
-
摘要:
目的:研究CT在胰腺囊性病变中的鉴别与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就诊于我院就诊的46例疑似胰腺囊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CT进行诊断,以术后病理学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CT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以及胰腺囊性病变的CT特征.结果:CT检查与病学检查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诊断过程中可根据胰腺的囊壁厚度、是否存在分隔,数目及周围组织的变化进行综合判断.
-
-
李骥;
王晓乙;
李恒超;
狄扬;
蒋永剑;
杨峰;
姚冽;
郝思介;
金忱;
傅德良
- 《2014年肝胆胰外科张家港学术论坛暨第26届全国肝胆胰外科学术经验交流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分享胰腺囊性病变的外科诊治经验,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外科诊治特点.rn 方法:整理2002~2012年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胰腺外科收治的161例胰腺囊性疾病的临床资料;回顾胰腺囊性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重点观察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相应并发症的发生;结合病理分类的变革和差异,进而讨论胰腺囊性肿瘤在外科诊治决策上的趋势.rn 结果:161例胰腺囊性病变,位于胰头/钩突部74例、颈体尾部87例,共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9例、胰体尾切除术50例、胰腺中段切除术6例、全/残胰切除术4例、胰腺肿瘤局部剜除术18例和囊肿内/外引流术24例.病理分别证实为胰腺假性囊肿、先天性囊肿、浆液性囊腺瘤(癌)、粘液性囊腺瘤(癌)、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样瘤(癌)和实性假乳头状瘤(癌).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发生,术后胰瘘的总体发生率为44.7%(A级19.2%、B级25.5%).rn 结论:胰腺囊性病变,尤其是胰腺囊性肿瘤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对于胰腺囊性肿瘤中IPMN的诊治已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而其与MCN间的鉴别诊断值得进一步深入讨论.目前手术切除仍是胰腺囊性肿瘤首选且安全的治疗手段.
-
-
-
丁华;
金震东;
许国铭;
李兆申;
邹晓平
- 《第三届中日消化内镜及胃肠病学术会议》
| 2004年
-
摘要:
目的:胰腺囊性病变诊断通常采用体表超声(US)、CT、MRI、ERCP及超声内镜(EUS)等检查,本文探讨超声内镜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46例临床诊断胰腺囊性病变患者,分别进行了体表超声、EUS、CT、MRI、ERCP等检查.男性23例,女性23例,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54±12)岁,临床表现主要有腹部隐痛、腹部包块、皮肤巩膜黄染等.9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胰腺囊性病变细针穿刺活检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