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骨直肠肌
耻骨直肠肌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1085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全国学术交流会议、孟宪民基金会首届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普外基础与临床进展学术大会等;耻骨直肠肌的相关文献由303位作者贡献,包括喻德洪、应涛、高春芳等。
耻骨直肠肌—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085篇
占比:98.90%
总计:11208篇
耻骨直肠肌
-研究学者
- 喻德洪
- 应涛
- 高春芳
- 李晓阳
- 王志武
- 胡兵
- 颜国正
- 刘大生
- 吴浩
- 姜萍萍
- 崔毅
- 李勤
- 王慧芳
- 郭娟
- 靳文天
- 刘勇敢
- 史铁梅
- 张胜本
- 王诗雅
- 田波
- 陈华
- 魏东
- 关晓峰
- 刘娟
- 刘宝华
- 刘菲菲
- 卢任华
- 吴蓉
- 周殿伦
- 周爱云
- 官逸群
- 廖新华
- 张文光
- 张步林
- 徐莲
- 曹吉勋
- 朱兆领
- 朱立军
- 李正
- 李祥
- 李红霞
- 杨向东
- 杨滨
- 杨贵平
- 武悦
- 潘永寿
- 王志民
- 王槟
- 王瑾
- 秦蕾
-
-
陈珂;
余珊珊;
孙露;
姜珏;
黄丽丽;
周琦
-
-
摘要:
目的观察三维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评估压力性尿失禁(SI)绝经女性耻骨直肠肌功能的价值。方法收集57例SI绝经女性(SI组)和30名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的绝经女性(对照组),采用经会阴三维超声测量其静息及最大缩肛状态下肛提肌裂孔(LH)参数(面积、前后径、左右径),以高频超声及SWE测量其静息及最大缩肛状态下耻骨直肠肌厚度及杨氏模量平均值(E_(mean)),比较组间各参数差异。结果静息状态下,SI组与对照组LH面积、前后径及左右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最大缩肛状态下,SI组LH面积、前后径及左右径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SI组双侧耻骨直肠肌厚度及E_(mean)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最大缩肛状态下,SI组与对照组双侧耻骨直肠肌厚度及E_(mean)均大于静息状态(P均<0.05)。静息状态下,SI组LH面积与双侧耻骨直肠肌E_(mean)均无明显相关(左侧r=-0.182,P=0.108;右侧r=-0.274,P=0.053),最大缩肛状态下,SI组LH面积与双侧耻骨直肠肌E_(mean)均呈低度负相关(左侧r=-0.349,P=0.002;右侧r=-0.329,P=0.003)。结论三维超声联合SWE可通过观察LH形态和耻骨直肠肌厚度及E_(mean)评估绝经女性耻骨直肠肌功能,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SI。
-
-
丁文君;
汪若萍;
葛才锋;
汪燕萍;
范明贞;
何信
-
-
摘要: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定量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评价不同分娩方式对耻骨直肠肌(P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1月在合肥京东方医院进行分娩,并于分娩后42天~12周复诊的产后妇女91例,根据对象分娩方式不同分为顺产组(n=51)和剖宫产组(n=40),采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分别检测两组对象在静息状态及最大缩肛状态下双侧PR前部杨氏模量值。并测量最大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记录并比较两组对象测量指标的差异。结果静息状态和最大缩肛状态下双侧杨氏模量值剖宫产组大于顺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平均值顺产组大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WE可以定量评价分娩对PR弹性功能损伤情况,为产后康复提供参考。
-
-
张萌;
司晓霖;
张广英
-
-
摘要: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FPFD)所致便秘与耻骨直肠肌功能不全密切相关。盆底超声不仅可以通过多种成像技术精准评估耻骨直肠肌的局部运动和组织硬度,还可以动态观察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毗邻关系,发现盆底各脏器、肌肉、血管的异常改变,对FPFD相关性便秘有较大应用价值。就盆底超声对FPFD所致便秘病人耻骨直肠肌功能的诊断价值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
曹莫寒;
王志民;
高荣青;
李涛;
武国亮
-
-
摘要:
目的:采用磁共振(MRI)联合排粪造影检查(DFG)及Wexner便秘量化评分分析耻骨直肠肌厚度及后角角度的改变对直肠型便秘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7—9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收治的50例直肠性便秘患者为观察组,同期招募5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观察组行Wexner便秘量化评分,两组均行盆底MRI及DFG检查,测量在静息期和力排期状态下患者左右侧耻骨直肠肌厚度差值(△PUB-T)及后角角度差值(△PUB-PA)。结果:在静息和力排状态下,观察组与对照组耻骨直肠肌左侧(截石3点位)厚度差值(△L-PUB-T)分别为(-0.74±0.88)mm和(-1.86±0.84)mm;耻骨直肠肌右侧(截石9点位)厚度差值(△R-PUB-T)分别为(-1.50±1.07)mm和(-2.54±1.19)mm;△PUB-PA为(-1.34±3.61)°和(2.44±2.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两种状态下△L-PUB-T与Wexner便秘量化评分呈正相关(R^(2)=0.9297,t=25.117,P<0.001),△R-PUB-T与Wexner便秘量化评分呈正相关(R^(2)=0.8408,t=15.926,P<0.001),△PUB-PA与Wexner便秘量化评分呈负相关(R^(2)=0.9279,t=24.756,P<0.001)。结论:MRI联合排粪造影技术可动静态观察直肠性便秘患者左右耻骨直肠肌厚度和后角角度的变化,为直肠型便秘的精准化诊治提供客观依据。
-
-
钟婷婷;
王丽;
李载红;
杨大雁;
冯桂英;
骆东妮;
林青;
景香香
-
-
摘要: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VTIQ)弹性技术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FD)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PFD患者20例作为PFD组,同期健康志愿者40名作为对照组,其中正常未育组、正常已育组各20例.采用VTIQ技术对3组耻骨直肠肌(PR)不同状态下杨氏模量值进行测量,计算差值并比较各组内及各组间的差异,应用ROC曲线确定其诊断价值,比较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结果:正常未育组及正常已育组两组组内静息状态、最大缩肛状态、Vasalva3种状态下PR杨氏模量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组间PR最大缩肛与静息状态差值、PR Vasalva与静息状态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TIQ技术有助于定量评估PR生物力学特性,分娩对耻骨直肠肌影响不大,PFD患者Vasalva状态下被动拉伸的杨氏模量值增大不明显.PR弹性值差值更有利于诊断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
-
许华;
范湘玲;
李红霞;
杨滨;
赵慧佳;
王槟;
赵晨
-
-
摘要:
目的:研究磁共振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12月在北京市第二医院医学影像科诊断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女性受试者40例,行超声及磁共振盆底检查,分析耻骨直肠肌状态,测量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周长及面积.结果:40例受试者超声与磁共振检查:在耻骨直肠肌状态方面,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723,P>0.05);在测量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周长及面积方面,结果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检查方式能取得与超声同样的检查效果,并可观察肛提肌肌群中其他肌肉状态,同时保护受试者隐私更佳、软组织分辨率更高、图像更形象、检查结果更客观.
-
-
许华;
范湘玲;
李红霞;
杨滨;
赵慧佳;
王槟;
赵晨
-
-
摘要:
目的:研究磁共振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12月在北京市第二医院医学影像科诊断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女性受试者40例,行超声及磁共振盆底检查,分析耻骨直肠肌状态,测量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周长及面积。结果:40例受试者超声与磁共振检查:在耻骨直肠肌状态方面,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723,P>0.05);在测量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周长及面积方面,结果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检查方式能取得与超声同样的检查效果,并可观察肛提肌肌群中其他肌肉状态,同时保护受试者隐私更佳、软组织分辨率更高、图像更形象、检查结果更客观。
-
-
-
本刊综合
-
-
摘要:
现代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厕用具越来越舒适、切合人的生理需求。但是,蹲便和坐便之争从未停止。到底是蹲着好还是坐着好?如厕有正确的姿势吗?蹲便优点蹲便更符合人体生理结构,排便应该更顺畅。这主要是因为人在下蹲时,腹部的压力比坐着时要大,能减少腹部用力,对排便有助力作用。人体有一根U形耻骨直肠肌,它从一侧耻骨出发,在直肠后绕一圈,连接到另一侧耻骨,形成一个环,正好把直肠钩拉住,使直肠形成一个尖端向前的角度,这就是肛肠角。
-
-
董青军(整理);
郭修田(整理);
无
-
-
摘要:
胡某,男,57岁。初诊日期:2019年11月25日。主诉:排便困难2年余,伴便后肛门坠胀不尽感;长期口服通便药物,症状改善不明显。刻诊:大便质硬干结,3~5日一行,排便费力,排便时间较长,便后肛门坠胀不尽感;时有腹胀,胃纳不佳;舌质偏红、苔薄,舌边齿痕,脉细弱。肛门指诊:肛门收缩功能可,肌肉协调性欠佳,耻骨直肠肌僵硬。诊断:便秘;辨证:气阴亏虚,肠道失荣;治法:益气养阴,润肠通便。
-
-
-
张东铭
- 《孟宪民基金会首届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普外基础与临床进展学术大会》
| 2005年
-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盆底形态学的新概念:1、静息状态下,肛提肌呈穹窿状并非漏斗形。2、肛提肌肌张力大小与腹内压、内脏重量高低呈正相关。3、肛门自制不应过分夸大耻骨直肠肌的主动收缩作用。4、外括约肌(ES)非三环状,前部呈罅状缺损。5、外括约肌与耻骨直肠肌之间存在着解剖胚胎学分界平面。 无论是解剖学观察和临床实践均证明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之间存在解剖学的分界平面.提示人胚早期泄殖腔源性(cloacal-derived)与盆源性(pelvic-derived)括约肌骨盆底部的融合平面,很可能在成人的解剖结构中仍然保持.这一形态学特点,无疑给感染的蔓延提供了便利条件,因为感染在结缔组织比在肌肉组织更易传播,故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分界面是原发性隐窝腺感染扩散的唯一高效通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由于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神经支配不同,故通过其分界面,保留肛门,切除直肠癌成为可能.Fucini(1999)报告4例肛后或肛后外侧直肠癌,经分界平面去除平面以上带有癌组织和肛提肌的部分直肠,保留远端肛管及其阴部神经支配,并对残留的肛管施行低位结肠-肛管吻合术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