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网络异化

网络异化

网络异化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69篇,主要集中在法律、社会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篇、专利文献326154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辽宁行政学院学报、当代青年研究等; 网络异化的相关文献由85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永立、张虎、涂进万等。

网络异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26154 占比:99.98%

总计:326223篇

网络异化—发文趋势图

网络异化

-研究学者

  • 杨永立
  • 张虎
  • 涂进万
  • 周留军
  • 唐鹏伟
  • 王丽丽
  • 白海娟
  • 赵霞
  • 赵霞1
  • 郭玮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覃优军
    • 摘要: 大学生网络异化意即大学生在创造和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反被网络所控制、支配和奴役,网络于人而言成为一种异己性力量。大学生网络异化的发生逻辑之发生根源主要包括技术性根源和认识性根源;发生过程先后经历萌芽、孕育、成形和结实四个阶段;发生规律呈现为渐进循环律、熵增从众律和二律背反律;发展趋势集中表现为多元与主导交相“灰”映、沉睡与觉醒此消彼长、扩张与围剿激烈较量。消解大学生网络异化,应切断源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线联动,高度重视科技伦理和媒介素养教育;因时而进,持续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网络监管力度。
    • 赵霞; 吴明忠
    • 摘要: 网络是大学生获取资讯、学习交流的主要媒介和重要途径,同时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购物攀比、网络抄袭、网络传谣和网络犯罪等异化行为也伴随而生.据2895份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行为异化主要表现为主体异化、语言异化、交往异化、消费异化和心理异化五个方面.文章认为对症下药,要从强化主体意识、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形成消解网络异化的技术合力、强化政府网络制度建设治理等多方面构建全方位应对系统.
    • 隋韶平
    • 摘要: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者在私有制的条件下"自己作出异于自己"的劳动,产生了劳动异化。当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网络异化现象。基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异化理论的重新解读,网络异化中主要表现为:应用软件的异化、应用过程的异化、自我意识的异化以及人际关系的异化。在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指导下,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摆脱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及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能够有效缓解网络对人的异化程度。
    • 郭玮; 韩玫
    • 摘要: 刑法规范由语言组成,社会及语言的衍变重塑了刑法规范的认知图式与适用逻辑.进入网络时代以来,传统的刑法解释模式无法妥当适用于网络异化型犯罪的处理,解释结论饱受争议.语言的网络隐喻趋势为刑法解释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网络隐喻使刑法解释过程愈加充分,缓解了刑法规范适用的机械与僵硬,使刑法解释结论更贴近国民的认知与思维,可接受性更强.选择合适的语境,设定科学的目的,能够克服隐喻固有的模糊性,建立源域与靶域清晰、合理的映射,最终实现刑法扩张与谦抑的平衡.
    • 杨永立
    • 摘要: 近年来,我国青年群体身体健康水平下滑趋势明显,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一趋势估计将愈加显著.本文从社会学、心理学、体育学角度分析认为,可以通过发展体育媒介、培育体育意识、把握社会舆论导向,统一体育价值观;通过提高运动能力、形成运动习惯、打牢运动能力基础,养成体育生活方式;通过营造体育环境、制定体育政策等途径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完善体育干预政策,从而构建回归现实的体育生活,消解青年网络异化现象,缓解青年体质健康日益下滑的趋势.
    • 王子龙
    • 摘要: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席卷全球,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逐渐融合在一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加速作用,但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网络异化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人际交往的困扰、能力的退化、价值观的扭曲.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为视角,分析了日常网络异化问题的消解路径,指出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提升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引领价值观复位、实现虚拟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内在统一,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 王静
    • 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了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工具和载体的新时代.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存在网络异化现象,表现为人们的主体性能力被削弱、价值观念受冲击、人际关系冷漠化.借用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理论,网络异化的实质是人同人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同人的劳动活动过程相异化、人同自身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因此,应坚持以人为本,提升人的自主活动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网络生活当中,将虚拟交往与现实交往进行和谐统一,最终实现人的理性复归与自由全面的发展.
    • 杨永立
    • 摘要: 网络异化阻碍了青年群体正确处理与网络的主客体关系,导致了青年生活方式的异化.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角度分析发现,网络异化影响青年生活方式的实质是在网络生活中青年群体主体能力退化、理性逐步丧失,以及网络虚拟群体对主体性自我意识控制所导致的青年群体主体性消解;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生活方式的价值与意义迷失、生活方式行为与健康相悖、生活方式能力与动力衰退以及生活方式的再造与生活剥离等现象.
    • 唐鹏伟; 杨永立
    • 摘要: 青年网络异化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青年学习、健康的社会问题。从体育健康促进的视角对如何预防和消解青年网络异化问题进行研究。分别从个人因素、个体间因素、组织因素和公共政策因素四个由微观到宏观的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基于体育健康促进的青年网络异化问题消解,从多层面形成教育合力,以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 唐鹏伟; 杨永立
    • 摘要: 青年网络异化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青年学习、健康的社会问题.从体育健康促进的视角对如何预防和消解青年网络异化问题进行研究.分别从个人因素、个体间因素、组织因素和公共政策因素四个由微观到宏观的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基于体育健康促进的青年网络异化问题消解,从多层面形成教育合力,以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