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网络围观

网络围观

网络围观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86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政治、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25034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伦理学研究、广东行政学院学报、四川行政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等;网络围观的相关文献由9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艳、王君君、任祥等。

网络围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25034 占比:99.97%

总计:325120篇

网络围观—发文趋势图

网络围观

-研究学者

  • 李艳
  • 王君君
  • 任祥
  • 周家荣
  • 张帆
  • 施昌奎
  • 李晓蔚
  • 王天泽
  • 王文君
  • 贺义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帆
    • 摘要: 新闻漫画是“以漫画的形式评论新闻,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通过夸张、虚构、联想、比喻、变形、对比、借用、象征、寓意等手法,以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和诙谐幽默的表现手法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看法、观点、见解和态度,借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以一种使人微笑、令人反思的方式来关注现实生活,帮助读者分析理解事实,从而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笔者以“中国新闻漫画网”为例进行研究,从网络媒体引起的围观的特性出发,对网络给新闻漫画的发展带来的优势进行阐述,同时指出其中的不足,并试着对其发展前景加以展望,以期网络媒体中新闻漫画有更好的发展。
    • 孙浩然; 尹德志
    • 摘要: 互联网空间存在着网络围观这一特殊的评议现象。新媒体语境下,网络围观具有网民自发性、主体多元性、群体盲目性、身份虚拟性与交流互动性的特点。在围观中“羊群效应”潜在着网民缺乏理性,无序表达;“自我解放”过程中网络监管缺失,谣言四起;“再中心化”的意见领袖权力滥用,违背主流;“指数爆炸”效应下舆论话题扩散,夸大其词。对网络围观现象的特点、生成与危害进行学理性分析,构筑自我教育,榜样示范;议题设置,刻意而为;意见领袖,正向引导;载体管理,寓教于管四条网民思想正向引导的实现路径。
    • 朱艳茹
    • 摘要: 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来的是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传统的媒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新媒体为核心的传媒产业开始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导向。与传统的媒体模式相比,网络舆论传播模式具有高效、稳定、隐秘以及具备良好的互动性等特点,对于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凡事都具有双重性,网络环境在具备开放性和自由性,在给许多以网络围观为主的新闻受众带来一个良好的信息资讯互动与交流平台的同时,在实际过程中也因网络围观事件而造成的舆论影响事件时有发生,给社会的安定繁荣与团结进步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新媒体背景下,为有效地提高网络舆论的传播质量,本文简要地论述了网络围观的内容,并针对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把网络围观转化为网络舆论的传播模式给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旨在促进我国新闻行业的发展。
    • 朱鑫玉; 陈文敏; 王历勇
    •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化,大众自我赋权不断提升,信息传播生态、业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红"现象呈现一种新特征的分支——事件性网红现象的崛起.本文通过对事件性网红的内涵、类型的界定、事件性网红现象的生成机制的探讨,剖析信息、事件和大众在网红传播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深入探讨网红事件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对此进行价值研判并反思其文化导向的路径策略.
    • 摘要: 6月30日晚,历时十天的北京荣宝网络文物拍卖会(首届)圆满结拍,总成交额3448.2万元,总成交率为88.3%,网络围观人数超过15.3万人次。本期网络拍卖会特推出中国书画、佛教艺术、古籍善本、文房陈设、影像、茅台佳酿、洋酒、汉砖砚等门类,精选600余件艺术拍品,共22个专场。从6月20日、6月22日、6月23日分三期开启线上预展,首期6个专场自上线后即受到了广泛关注.
    • 詹绪武; 赵刘尊
    • 摘要: 良好的政府媒介形象是政府宝贵的无形资产,其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框架下,政府的善治行为.在智能化、移动化、社交化的新媒介环境下,政府形象处在网络多重聚光灯下,在网络围观和公众期待的语境中,地方政府形象的媒介建构面临着新形势.在场性的线上线下互动、政务公开情境下的舆情应对、政务新媒体广泛运用,都是地方政府媒介形象建构的重要切入点.但最根本的问题是,政府媒介形象的建构必须在与公众深度沟通和有效服务中展开.
    • 王中碧; 刘英
    • 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媒体使社会舆论的传播越来越多样化,"网络围观"逐渐凸显出新闻传播和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在现代传媒语境下,"网络围观"往往会带来不容忽视的社会效应,有待引起研究者的高度关注.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尝试找出网络围观现象产生的内外原因,以期为正确引导与科学防控"网络围观"提供具有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的思路借鉴.
    • 周薇曦
    • 摘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更迭,一种新的围观者——网络围观者正在展现出超强的社会影响力.本文基于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理论和托马斯·马蒂森的同景监视的视角,认为网络围观者在搭乘上"技术赋权"的高铁快车之后,拥有了类似于边沁笔下"圆形监狱"的视觉动力机制,但这种观看实践行为更多是"同景监视",其完成了对被围观者的心理或行为的规训.在全媒体语境下,这种网络围观为代表的观看行为不容小觑,应正确看待其中的正负效应.
  • 9. 网络围观的伦理思考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 吴阳; 李晓红
    • 摘要: 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围观在网络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彰显,其具有隐蔽性、多元性、互动性和扩散性等特征.网络围观在推动社会公共治理发展的同时也使社会陷入伦理困境,主要表现在:为伸张正义而伤害被围观对象,既形成舆论监督又引发信任危机,弘扬社会美德却陷入伪美德陷阱,以及从言论自由表达演变为网络暴力.为此,必须从完善网络制度建设、构建预警机制、发挥主流媒体引领作用和提高网民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坚持以正确方向引导网络围观,实现网络围观的绿色发展,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 赵晓明; 罗宏梅
    • 摘要: 围观现象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初,鲁迅先生所说的"看客"一词,网络围观则是互联网等新媒体出现后的产物.二者虽有承袭的一面,但网络围观在在场形式、围观者形象、围观性质、围观内涵等方面,与"看客"相比有很大的改变.由于新媒体迅猛发展与应用,网络围观已成为一种不能不正视的、潜在而巨大的社会力量.愚昧麻木的"看客"是鲁迅救赎的对象,网络围观则是需要引导的群体.增强媒体把关人角色、坚守新闻的底线、坚持正确舆论的引导、占领新闻的高地并及时发声,是规避网络围观风险,发挥其社会正能量影响的途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