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临产孕妇

临产孕妇

临产孕妇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54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妇产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6篇、专利文献3272篇;相关期刊124种,包括实验与检验医学、血栓与止血学、中外医疗等; 临产孕妇的相关文献由427位作者贡献,包括丁金萍、乔杰、于永敏等。

临产孕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6 占比:6.99%

专利文献>

论文:3272 占比:93.01%

总计:3518篇

临产孕妇—发文趋势图

临产孕妇

-研究学者

  • 丁金萍
  • 乔杰
  • 于永敏
  • 何周瑜
  • 关伟
  • 刘光明
  • 刘红杰
  • 吕贺忠
  • 吴伟
  • 吴峰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黄玲
    • 摘要: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6项及血常规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孕检临产孕妇80例,其中,妊高症临产孕妇40例作为观察A组,正常临产孕妇40例作为观察B组,另选取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自愿者40名作为对照组,对3组进行凝血6项及血常规检测,比较3组凝血6项指标[外周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及血常规指标[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检测结果。结果观察A组TT、PT、APTT水平均低于观察B组,FIB水平高于观察B组,FDP、D-二聚体阳性率均高于观察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TT、PT、APT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FDP、D-二聚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FDP、D-二聚体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A组Hb、RBC、MCV水平均低于观察B组,WBC、PLT、RDW水平均高于观察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Hb、RBC、MCV水平均低于对照组,WBC、PLT、RDW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孕妇进行凝血6项及血常规检查,有利于及时发现凝血功能异常等多种疾病,为临床监测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 史珺
    • 摘要: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三项、D-二聚体(D-D)及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7月我院就诊的110例临产孕妇和102例健康未妊娠女性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并根据观察组的检测结果将其分为异常组和正常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接受血常规、凝血三项、D-D水平检验。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GB)、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D的水平及异常组和正常组的妊娠结局。结果:两组PLT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RBC、HCT、HG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WB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PT、APTT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血浆FIB、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异常组不良妊娠结局的总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临产孕妇检测凝血三项、D-二聚体及血常规有助于评估其凝血功能,预测妊娠结局,为静脉血栓栓塞、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 李素珍; 马汝飞
    • 摘要: 目的分析孕产妇产前实验室检测血栓弹力图(TEG)、凝血六项、血常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66例临产孕妇作为观察组,选取150例健康体检的非妊娠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同时检测2组研究对象的凝血六项、血常规、TEG,观察并分析2组TEG指标:R值、K值、α角、MA值及CI值;凝血六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血常规指标:红细胞(RBC)计数、白细胞(WBC)计数、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的差异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TEG检测指标R值的结果比较为(5.21±0.09)min vs(5.82±0.08)min,K值的结果比较为(1.31±0.07)min vs(1.82±0.05)min,α角的结果比较为(69.03±0.49)°vs(63.98±0.44)°,MA值的结果比较为(66.99±0.25)mm vs(60.33±0.45)mm,CI值结果比较为(1.90±0.38)vs(1.01±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凝血六项检测指标,PT的结果比较为(11.47±0.52)s vs(12.57±0.61)s,APTT的结果比较为(23.14±3.32)s vs(33.45±2.97)s,FIB的结果比较为(4.11±0.41)mg·L^(-1)vs(2.69±0.55)mg·L^(-1),D-D的结果比较为(3.38±2.51)mg·L^(-1) vs(0.52±0.17)mg·L^(-1),AT-Ⅲ的结果比较为(63.0±12.4)%vs(83.4±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血常规指标,WBC的结果比较为(12.3±5.1)×10^(9) L^(-1) vs(5.6±1.7)×10^(9) L^(-1),RBC的结果比较为(4.03±0.91)×10^(12) L^(-1) vs(4.64±0.56)×10^(12) L^(-1),HGB的结果比较为(114.2±17.3)g·L^(-1) vs(129±7.9)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TEG的R值与TT、APTT呈正相关性;MA值与PLT、FIB呈正相关;α角与TT呈负相关,与PLT、FIB呈正相关;CI值与TT呈负相关,与PLT呈正相关;K值与PLT、APTT呈负相关。结论TEG、凝血六项和血常规检测能够为临床诊断妊娠期血栓性疾病、妊娠期贫血等提供重要的依据,及时有效地干预,可降低威胁孕妇及胎儿生命健康的相关风险。
    • 李秀琴
    • 摘要: 目的:探究临床上临产孕妇凝血指征测定的应用效果.方法:入选临产孕妇22例为观察组,选取正常非妊娠女性2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凝血功能,检测两组对象的多项凝血指标.结果:两组比较,PLT(血小板)、TT(凝血酶时间)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低,FIB(纤维蛋白原)、D-dimer(D-二聚体)较高(P<0.05).结论:临产孕妇妊娠后期,体内处于高凝状态,实际分娩与产前,需做好各项凝血指标检测,合理预防各类产后并发症问题.
    • 张立胜
    • 摘要: 目的 探析凝血四项及血常规检测在临产孕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2019年11月-2020年11月50例临产孕妇作为试验组,同时选择同时期非妊娠期健康体检女性50例作为参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凝血四项与血常规检测,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检测结果.结果 相较于参照组,试验组患者的APTT、PT、TT均明显降低,FIB明显上升(P<0.05);相较于参照组,试验组患者的RBC、HGB、PLT及MCV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给予临产孕妇凝血四项与血常规检验,有利于临床医生评估临产孕妇健康状况,并根据检测结果对产妇进行有效干预,确保母婴安全,值得临床应用.
    • 晏纪军; 王儒意; 祁晓倩; 杨彩萍
    • 摘要: 目的 探讨凝血六项检测在临产孕妇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以100例临产孕妇为对象,以同期10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常规凝血指标及血常规指标,分析期在孕妇中水平及临床意义.结果 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水平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水平高于对照组,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检测凝血6项及血常规,可为临床诊断妊娠并发症提供依据.
    • 李永莉; 杨菊梅
    • 摘要: 目的 探讨临产孕妇凝血三项和血栓弹力图(TEG)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在我院分娩的产妇100例为观察组,以同期100例未妊娠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凝血指标及TEG参数.结果 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b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R值(反应时间)、K值(凝固时间)、水平低于对照组,MA值(最大振幅)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产妇凝血功能随妊娠发展变化,孕妇分娩后机体的高凝、低纤溶血液利于胎盘的剥离、愈合,防止产后大出血的发生.临产前检测凝血功能,可有效预防孕妇在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发生大出血,同时可预防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
    • 祁瑾
    • 摘要: 目的 探究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意义.方法 将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纳入的200例临产孕妇作为观察对象,并与100例健康妇女进行对比,观察PT、APTT、FIB、TT、D-D检测结果.结果 临产孕妇PT及APTT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FIB及D-D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T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两组PP及APTT、TT阳性率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FIB、D-D阳性率指标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产孕妇血液多属于高凝状态,若临产孕妇凝血指标异常,则会对孕妇产后产生影响,还需结合检测指标采取对应的措施,保证母婴健康.
    • 杜凤云; 朱伟财
    • 摘要: 目的 探讨临产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D-D)、纤维蛋白原(FIB)以及抗凝血酶(AT-Ⅲ)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本文研究共纳入2907位实验对象,研究时间为2019年1—12月,其中1907位对象为临产孕妇,作为观察组;1000位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非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组.以上两组对象均接受血浆凝血(APTT、PT、TT、FIB、PT-INR)以及D-D、AT-Ⅲ、FDP水平检测,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 两组孕妇凝血功检测结果、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D、AT-Ⅲ检测结果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 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于产前检测凝血功能与纤溶指标检测对于预防产科并发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彭成杰; 池胡琴; 何芋铮
    • 摘要: 目的 探究血凝四项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临产孕妇的临床价值及准确性.方法 纳入共计1200例临产孕妇资料进行统计,纳入时间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根据产妇临床情况进行组别区分,分为正常临产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以及正常育龄组,分别纳入427例、383例、390例,对所有患者的血凝四项进行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的临床价值以及准确性.结果 正常临床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明显高于正常育龄组,差异显著(p<0.05);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低于正常育龄组差异显著(p<0.05);正常临产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的凝血酶时间与正常育龄组无明显差异(p<0.05);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明显高于正常临产组,差异显著(p<0.05),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通过对孕妇进行血凝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可准确发现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减少栓塞发生率,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