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1年内共计82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肿瘤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86246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护士进修杂志、齐鲁护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2全国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议、2010医改新政下护理改革之路系列研讨会(五)(全国静脉治疗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五官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口腔护理新进展研讨会)、全国第13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等;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的相关文献由21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丰松、覃惠英、黄蔚华等。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6246篇
占比:99.96%
总计:186327篇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
-研究学者
- 王丰松
- 覃惠英
- 黄蔚华
- 卢萍
- 吕友红
- 施燕选
- 杜延会
- 杨相梅
- 洪跃玲
- 潘龙芳
- 范育英
- 薛敏芬
- 许丽莎
- 谢素友
- 赵全娣
- 郭秀泉
- 陈建霞
- 高玲
- 黄雪芳
- 丁礼丽
- 丁蔚
- 万小兰
- 乔爱珍
- 乔美珍
- 于凤芝
- 任明明
- 伍桂容
- 余清
- 余艳爱
- 侯仕彩
- 侯香传
- 保德蕊
- 关伟丽
- 关锦珍
- 刘向辉
- 刘幼方
- 刘春云
- 刘莉
- 刘菊琴
- 刘鹏
- 卓雅淑
- 叶流
- 向贤宏
- 吕淑新
- 吕玉娥
- 吴丹纯
- 吴小飞
- 吴春梅
- 吴海英
- 吴祯
-
-
张姣;
谢彦云
-
-
摘要:
目的:分析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与处理措施.方法:2018年11月-2020年3月收治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143例,分析留置PICC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原因.结果:143例患者中,PICC留置期间出现并发症25例,发生率为17.4%;其中穿刺点渗血5例;穿刺点感染、静脉炎、皮肤过敏样反应,各4例;导管堵塞、导管破损、淋巴液渗出、导管部分脱出,各2例.结论:做好导管维护以及对患者与未成年患者主要照顾者的宣教,是预防与减少骨与软组织患者PICC留置期间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
-
许丽莎;
谢素友;
施燕选
-
-
摘要:
目的:探讨个体化健康教育在乳腺癌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IC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9月汕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个体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干预后自我管理水平、PICC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日常生活管理(33.45±2.74)分、运动管理(18.28±1.22)分、日常导管观察(32.48±2.20)分、维护依从性(22.75±1.43)分、信息获取(13.25±0.94)分、异常情况处理(17.39±1.61)分、导管管理信心(23.92±1.14)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ICC并发症发生率(6.06%)低于对照组(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68.95±6.84)d,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自我管理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
-
许丽莎;
谢素友;
施燕选
-
-
摘要:
目的:探讨个体化健康教育在乳腺癌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IC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9月汕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个体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干预后自我管理水平、PICC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日常生活管理(33.45±2.74)分、运动管理(18.28±1.22)分、日常导管观察(32.48±2.20)分、维护依从性(22.75±1.43)分、信息获取(13.25±0.94)分、异常情况处理(17.39±1.61)分、导管管理信心(23.92±1.14)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ICC并发症发生率(6.06%)低于对照组(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68.95±6.84)d,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自我管理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
-
吕淑新;
龙优花;
朱璇;
柳静静
-
-
摘要:
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法在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化疗的血液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随机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来该院就诊需化疗行PICC置管的血液肿瘤患者70例,采取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行传统PICC置管法,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法,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置管人均费用、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舒适度.结果 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97.14%、置管人均费用(2213.56±7.81)元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8,t=294.357,P<0.05),操作时间(17.35±1.14)min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穿刺点出血、静脉炎、血栓、导管异位等并发症发生率为5.71%低于对照组2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5,P=0.022);观察组的舒适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血液肿瘤患者行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较传统PICC置管能提高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减轻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舒适度.
-
-
-
潘丽华;
曹宴宾
-
-
摘要: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上肢静脉血栓防控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11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118例因血液肿瘤需PICC置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2019年8月起实施质量改进,2019年3—7月60例患者为实施前,2019年8—11月58例患者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PICC置管后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率及满意度.结果 实施后患者PICC置管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实施前,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上肢静脉血栓防控,可有效降低其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护理结局,提高护理满意度.
-
-
-
余艳爱
-
-
摘要: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管理对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的干预效果.方法:2017年5月-2019年7月,将80例接受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集束化护理管理前作为对照组,实施集束化护理管理后作为观察组,各40例,对比两组患者集束化护理管理前后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以及满意度.结果:管理后,对照组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2.50,明显高于观察组2.50(P<0.05).对照组患者对实施集束化护理管理的满意度为72.50,明显低于观察组95.00(P<0.05).结论:通过对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管理,能够有效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显著提高对集束化护理管理的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及临床推广极高.
-
-
万小兰;
吴祯;
王华玲
-
-
摘要:
目的 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AP)与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江西省肿瘤医院住院化疗的10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ICC和VAP组,每组各50例.PICC组接受PICC化疗及护理,VAP组采取VAP化疗及护理,观察6个月.比较两组的置管操作、留置情况、维护操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VAP组的置管维护时间为(11.25±2.14)min,短于PICC组的(14.79±3.0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P组6个月内留置率(86.00%)高于PICC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P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8.00%)低于PICC组(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AP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较PICC好,可提高留置率,缩短置管维护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
梅桔;
邢香芹
-
-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白血病病人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发生置管相关感染(CRI)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可行性策略.方法:收集成功进行PICC的132例急性白血病病人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置管时间、穿刺次数、是否应用化疗药物、是否使用激素、免疫功能是否低下、CRI发生的季节与CRI发生的相关性,并对CRI病人置管分泌物培养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32例病人中共发生CRI 21例,总感染率为15.91%;CRI发生与急性白血病分型、性别、年龄无相关性(P>0.05);置管时间长、穿刺次数多、化疗药物的应用、激素用药史、免疫功能低下以及夏季感染率分别高于置管时间短、穿刺次数少、未应用化疗药物、无激素用药史、免疫功能正常者以及春、秋、冬季感染率(P<0.05~P<0.01);发生CRI的病人中有2例未行分泌物培养检查,其余19例病人的分泌物培养结果显示葡萄球菌、克雷伯杆菌、棒状杆菌以及其他菌群的感染构成比分别为52.6%、21.1%、21.1%、5.2%.结论:通过尽量缩短置管时间、减少穿刺次数、增强免疫治疗、严格控制激素应用指征以及选择以覆盖球菌为主的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可能避免或者控制急性白血病病人PICC置管感染的发生.
-
-
-
张夏慧;
周春华;
蔡银珠;
张淑平;
苏玲英
- 《2018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议》
| 2018年
-
摘要: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通过对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使导管直达上腔静脉,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加上中心静脉的血流速度很快,可以迅速冲稀化疗药物,避免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因此能够有效保护上肢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根据我院针灸科治疗疼痛的临床经验,在PICC置管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穴位按压,同时收集患者的BP、HR数据进行对比,并在穿刺过程中进行疼痛评分,效果满意。
-
-
-
-
方庆凤
- 《全国第13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
| 2010年
-
摘要: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l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自1992年德国医生Forssmann首次使用以来,因其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能够安全地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患者血管、可由护士操作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作为有创性操作,其并 发症的发生不容忽视.为了探讨行之有效的方法降低PICC术后并发症,我院干部病房从2006年7月至2009年12月,对70例接受PICC穿刺术的住院患者分别采用两种穿刺方法进行置管和比较,在降低PICC术后并发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皮下潜行穿刺法具有出血少、导管不易滑脱,静脉炎发生率低等优点,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增加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因此穿刺时尽量采用皮下潜行穿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