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程
纺织工程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533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工业经济、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3篇、会议论文72篇、专利文献310017篇;相关期刊179种,包括教育教学论坛、纺织科技进展、山东纺织经济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第十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超临界流体技术研讨会、2015年聚酰胺纤维应用技术创新发展论坛等;纺织工程的相关文献由71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曼丽、金恩琪、王春霞等。
纺织工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10017篇
占比:99.85%
总计:310492篇
纺织工程
-研究学者
- 李曼丽
- 金恩琪
- 王春霞
- 刘超
- 林洪芹
- 林海涛
- 汪泽幸
- 吕立斌
- 何斌
- 唐立敏
- 崔红
- 徐阳
- 王鸿博
- 蒋芳
- 钱红飞
- 高卫东
- 黄继伟
- 奚柏君
- 蒋高明
- 凌新龙
- 岳新霞
- 张琦
- 楼利琴
- 任家智
- 何国琼
- 刘玉森
- 刘玮
- 刘雍
- 吴湘济
- 张智荣
- 谢春萍
- 赵立环
- 闫红芹
- 陆浩杰
- 陈莉
- 魏安方
- 黄锋林
- 万爱兰
- 傅佳佳
- 刘宏暖
- 周锦涛
- 孙妍妍
- 张威
- 张岩
- 张淑梅
- 曹海建
- 李媛媛
- 杨红英
- 潘如如
- 潘志娟
-
-
王晓;
刘美娜;
刘刚中
-
-
摘要:
构建教师、行业、企业、校友、家庭五位一体育人体系,形成多方联动机制的育人模式。以课程思政改革为引导,搭建课程、实践、文化多元化平台,开展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路径。实施“135”模式课程改革,更新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形成“一中心四维度”的课程建设体系,将育人工作实施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
-
冯建永
-
-
摘要:
“现代纺织品鉴赏”是浙江理工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选修课,主要介绍纺织品的基础知识及相关应用领域,达到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目标及德育要求。针对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依托杭州“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行动和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建设课程数字资源,并结合浙江丰厚文化底蕴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和丝绸文化形成“四化育人”培养新模式。将传统授课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程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环节有机融合、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有机融合、自主学习与独立创新探索有机融合的“五融合”体系,应用于课程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
-
-
赵宝宝;
王震;
凤权;
魏安方
-
-
摘要:
根据当前纺织工业的发展形势,全面推进纺织新工科建设,着力培养实用性、创新性纺织专门人才,已成为当今纺织类高校本科教育的主题。《企业管理与技术经济分析》是纺织工程专业支撑新工科建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培养纺织专业综合人才及改变我国纺织企业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课程建设的内容、课程的教学实践、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方面探讨《企业管理与技术经济分析》课程的建设,具有显著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创新价值。
-
-
潘虹;
徐丽慧;
王黎明;
丁颖;
杨群;
沈勇
-
-
摘要:
《纺织材料学实验》课程是纺织工程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纺织材料学实验》课程内容进一步优化,网络教育资源配合线下实践教学,查缺补漏,并结合综合素质教育,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
-
解相婧;
汪泽幸;
刘超
-
-
摘要:
非织造行业作为纺织领域的热门行业,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我国工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全国各地的高校也陆续开设相关专业,并设置相关课程,旨在培养纺织工程专业人才,提升专业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水平。文章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
-
袁小红
-
-
摘要: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应顺应新工科建设需要,提升和改造传统纺织工程专业,培养具有引领未来发展能力的纺织行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结合实际,从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塑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及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研究并实践产教融合的特色纺织工程专业建设,从适应纺织产业需要转向满足产业需要和引领未来发展并重,拓展和提升纺织工程教育改革内涵,提升纺织工程专业的整体办学水平。
-
-
王赫;
王洪杰;
阮芳涛;
魏安方
-
-
摘要:
纺织工程专业注重培养纺织领域的专业人才,基于当前“十四五”规划中对新型纺织类产业人才的要求,新型纺织类专业课程成为关键。在《纳米纤维及其新能源应用》课程中设计了一项课程实践:高分子纳米纤维衍生物-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实验要求学生通过文献检索与阅读获取背景知识,在明确实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撰写实验报告。
-
-
高大伟;
王春霞;
陆振乾;
林洪芹;
崔红;
王丽丽
-
-
摘要:
根据我校办学定位,纺织工程专业对"产学研"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并提出了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关键,探索"产学研"模式下校企联合育人的必要性,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达到学生毕业即可就业的目的,这为复合型技术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
-
杜姗;
周伟涛;
周金利;
吴长青;
梅硕;
卢士艳;
杨红英
-
-
摘要:
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达成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针对纺织工程卓越工程师培育过程中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强调“学生中心和主体,教师主导”,提出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协同育人、任务驱动、过程性考核等改革措施,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
-
杨莉;
闫琳;
闫红芹
-
-
摘要:
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高等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结合本校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本科生导师制在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存在问题,同时为保证本科生导师制在普通高等院校的有效实施,从健全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管理评价体系、激励体制、提高学生和本科生导师积极性、建立本科生导师团队等方面提出合理性建议,为本科生导师制在普通高等院校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
-
WANG Qing;
王青;
WANG Guanchao;
王贯超
- 《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并条机牵伸机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条干质量特性,因此对牵伸机构进行设计研究非常必要.文章以宝花并条机FA322 为对象,对牵伸机构主牵伸区进行结构参数分析,得到对牵伸效果影响大的结构参数,并以这些结构参数为设计变量,以握持距最小为目标函数,对主牵伸区进行优化设计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压力棒位置对牵伸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合理设计和压力棒位置相关的结构参数;(2)主牵伸区握持距最小化和前罗拉反包围弧最小化两者不能够同时满足,在优化中,需要在两者之间进行权衡.
-
-
WANG Qing;
王青;
WANG Guanchao;
王贯超
- 《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并条机牵伸机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条干质量特性,因此对牵伸机构进行设计研究非常必要.文章以宝花并条机FA322 为对象,对牵伸机构主牵伸区进行结构参数分析,得到对牵伸效果影响大的结构参数,并以这些结构参数为设计变量,以握持距最小为目标函数,对主牵伸区进行优化设计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压力棒位置对牵伸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合理设计和压力棒位置相关的结构参数;(2)主牵伸区握持距最小化和前罗拉反包围弧最小化两者不能够同时满足,在优化中,需要在两者之间进行权衡.
-
-
WANG Qing;
王青;
WANG Guanchao;
王贯超
- 《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并条机牵伸机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条干质量特性,因此对牵伸机构进行设计研究非常必要.文章以宝花并条机FA322 为对象,对牵伸机构主牵伸区进行结构参数分析,得到对牵伸效果影响大的结构参数,并以这些结构参数为设计变量,以握持距最小为目标函数,对主牵伸区进行优化设计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压力棒位置对牵伸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合理设计和压力棒位置相关的结构参数;(2)主牵伸区握持距最小化和前罗拉反包围弧最小化两者不能够同时满足,在优化中,需要在两者之间进行权衡.
-
-
WANG Qing;
王青;
WANG Guanchao;
王贯超
- 《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并条机牵伸机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条干质量特性,因此对牵伸机构进行设计研究非常必要.文章以宝花并条机FA322 为对象,对牵伸机构主牵伸区进行结构参数分析,得到对牵伸效果影响大的结构参数,并以这些结构参数为设计变量,以握持距最小为目标函数,对主牵伸区进行优化设计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压力棒位置对牵伸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合理设计和压力棒位置相关的结构参数;(2)主牵伸区握持距最小化和前罗拉反包围弧最小化两者不能够同时满足,在优化中,需要在两者之间进行权衡.
-
-
WANG Qing;
王青;
WANG Guanchao;
王贯超
- 《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并条机牵伸机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条干质量特性,因此对牵伸机构进行设计研究非常必要.文章以宝花并条机FA322 为对象,对牵伸机构主牵伸区进行结构参数分析,得到对牵伸效果影响大的结构参数,并以这些结构参数为设计变量,以握持距最小为目标函数,对主牵伸区进行优化设计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压力棒位置对牵伸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合理设计和压力棒位置相关的结构参数;(2)主牵伸区握持距最小化和前罗拉反包围弧最小化两者不能够同时满足,在优化中,需要在两者之间进行权衡.
-
-
-
-
-
-
-
- 格罗兹-贝克特公司
- 公开公告日期:2021.05.18
-
摘要:
本发明涉及纺织工具模块(15),其具有模块主体(16)和安装到其上的纺织工具(17)。模块主体(16)包括安装部分(25),其具有第一侧向表面(26)和第二侧向表面(27)。至少一个侧向表面(26)和/或(27)形成具有至少一个接触凸起(47)和至少一个接触表面(48)的安装区域(30)。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接触表面(48)可以围绕安装孔(34)以环的形状延伸,该安装孔延伸通过安装部分(25)并且分别通到两个侧向表面(26)和(27)。也可以在一个安装区域(30)中提供多个接触凸起(47)和多个接触表面(48)。当然,一个或更多个接触表面(48)可以形成在围绕安装孔(34)的周向方向(U)上彼此紧邻地设置的表面边缘(60)。这些表面边缘(60)显示小于安装孔(34)的最小直径(D1,D2)的最大距离(dmax)。
-
-
-
-
- 格罗兹-贝克特公司
- 公开公告日期:2018-12-21
-
摘要:
本发明涉及纺织工具模块(15),其具有模块主体(16)和安装到其上的纺织工具(17)。模块主体(16)包括安装部分(25),其具有第一侧向表面(26)和第二侧向表面(27)。至少一个侧向表面(26)和/或(27)形成具有至少一个接触凸起(47)和至少一个接触表面(48)的安装区域(30)。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接触表面(48)可以围绕安装孔(34)以环的形状延伸,该安装孔延伸通过安装部分(25)并且分别通到两个侧向表面(26)和(27)。也可以在一个安装区域(30)中提供多个接触凸起(47)和多个接触表面(48)。当然,一个或更多个接触表面(48)可以形成在围绕安装孔(34)的周向方向(U)上彼此紧邻地设置的表面边缘(60)。这些表面边缘(60)显示小于安装孔(34)的最小直径(D1,D2)的最大距离(dmax)。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