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式养殖
筏式养殖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74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农业经济、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专利文献2473670篇;相关期刊44种,包括海洋科学、河北渔业、渔业科学进展等;
筏式养殖的相关文献由393位作者贡献,包括桂福坤、苑春亭、刘强等。
筏式养殖—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473670篇
占比:100.00%
总计:2473768篇
筏式养殖
-研究学者
- 桂福坤
- 苑春亭
- 刘强
- 刘艳春
- 王萍
- 吴常文
- 常忠岳
- 徐梅英
- 王兴章
- 王文强
- 蒋增杰
- 上官云山
- 卢军舰
- 吕劭伟
- 孙天沐
- 常抗美
- 方建光
- 李文永
- 李永良
- 林超
- 毕远溥
- 江丹丹
- 缪飞舟
- 董国海
- 刘童
- 初佳兰
- 匡翠萍
- 单云驰
- 吴耀泉
- 吴莹莹
- 宋爱环
- 张天文
- 张起信
- 李明智
- 李永江
- 王军壮
- 王英俊
- 邹琰
- 万荣
- 于晓明
- 于长清
- 关长涛
- 冯德军
- 刘建勇
- 刘缵延
- 史振威
- 吴元军
- 唐鸣夫
- 孙伟
- 孙天泽
-
-
邹国华;
张收元;
王斐;
张胜茂
-
-
摘要:
筏式海带养殖面积的精准监测可以有效加强管理部门对产业的统计、评估和监测。本文以卫星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定位系统(GPS)等现代空间信息技术为基础,利用GF系列卫星及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以烟台市蓬莱区长岛附近筏式海洋养殖区为主要研究区,根据海带筏式养殖区在遥感影像中的光谱和形态特征,利用面向对象的决策树分类技术,确定筏式海带养殖面积,并通过对比分析实地测量和GPS测量数据,校验遥感监测结果的精度,得出海带养殖提取面积精度在90%以上,为筏式海带养殖面积的高效、快速监测提供了技术参考。
-
-
吴一桂
-
-
摘要:
"十三五"以来,防城港市不断深入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关于现代渔业发展工作要求,加强渔业资源环境保护,逐步推动优化空间布局,着力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筏式养殖及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现代设施渔业。近年来,防城港市积极拓展浅海域养殖"蓝色空间",大力推广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逐步调减近海普通网箱养殖。
-
-
闫令东;
孙利芹;
韩国栋
-
-
摘要:
2016年12月—2017年4、5月,在山东省荣成市爱莲湾水深5~15 m、15~20 m和20~30 m的低、中、高三个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养殖区中,生产对照组和3~4个实验组,低、中、高区每公顷夹苗量分别为87808、84224、65856和59584棵;86016、68096、59136、46816和50176棵;86016、50176、46816和39424棵,研究适当降低夹苗密度对海带个体生长指标及综合产量的影响,探讨不同海域的合理密植。结果显示,降低夹苗密度对养殖低区的海带个体生长没有显著的影响,且过低的养殖密度引起总体产量降低,其原因可能与海带收割较早有关;养殖中区降低夹苗密度海带个体生长提高,其中每公顷夹苗46816棵组的效果最佳,海带的长、宽和单颗重分别比对照组高24.79%、27.64%和72.07%,且降低密度对产量影响较小(每公顷湿重降低6.35%);养殖高区的低密度组(每公顷夹苗46816棵)的海带个体生长仍然较好,单颗海带长、重分别提升24.52%和36.65%,且海带干湿比较对照组,提高11.07%。不同月份海水营养盐指标分析显示,总体上养殖高区的氮磷等营养盐水平高于同期的低区,每年3、4月份低区表层海水中的NH4+-N和NO3--N的总含量低于50.00μg/L,处于氮元素贫瘠水平。综上所述,一定程度上降低中高区的海带养殖密度有利于海带的生长,但需综合考虑总产量和单颗海带生长指标的平衡,根据不同养殖区域设置合理的养殖密度,以达到提高海带养殖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
-
-
陈洁
-
-
摘要:
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是我国重要经济藻类之一,其养殖历史悠久[1],产品应用广泛[2],形成了育苗、养殖、加工等全产业链。福建省霞浦县是中国海带之乡,也是最早采用筏式养殖方式养殖海带苗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海带苗种供应充足,霞浦县部分海带养殖户,将养殖大海带分苗剩余的苗底作为食材,进行加工食用。这种食材相比成藻,口感脆嫩,食用品质更佳,故风靡于电商平台。由于市场需求激增,其养殖产业应运而生。
-
-
-
陈佳;
王逸廷;
张旭光;
刘鑫;
郭弘艺;
李超;
彭尧
-
-
摘要:
利用被动声呐记录系统对浙江省枸杞岛贻贝(Mytilus eduis)筏式养殖海域不同位点和渔船发动机水下噪声在水深5 m和10 m处进行测量,并进行1/3倍频程声压级(1/3-octave sound pressure level,SPL)分析.结果表明,渔船在抛锚时,渔船发动机产生的水下噪声主要频率为250 Hz,其SPL在水深5 m[(114.7±1.7)dB]大于水深10m[(97.4±0.9)dB].贻贝养殖区外产生的环境噪声存在频率为63、250、500 Hz 3个峰值,其中250 Hz的SPL在水深5 m大于水深10 m,表明养殖区外的环境噪声受航船影响较大;贻贝养殖区内平均SPL为(87.7±13.7)dB,也存在频率为63、250、500 Hz 3个峰值,其中500 Hz的SPL在水深10 m[(85.3±0.5)dB]大于水深5m[(79.4±0.9)dB].结合贻贝筏式养殖设施结构与海洋环境噪声声压级垂直分布的规律分析发现,由于贻贝筏式养殖设施对潮汐流产生阻挡效应,导致其在水下产生500 Hz的相关噪声,且底层水下噪声强度高于表层水下噪声.筏式养殖海域水下噪声的主要频率与大多数鱼类的听觉敏感频率相重合,可能对鱼类的声讯交流等行为产生影响.
-
-
田园;
霍忠明;
闫喜武;
金燕;
陈炜;
李翠翠;
王璠;
于欣;
车宗豪;
刘括;
梁腾
-
-
摘要:
为探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筏式养殖模式可行性,在我国黄海北部首次开展了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新品种的筏式与底播养殖模式对比试验.采用平均壳长为2.37 cm,平均全湿重为2.99 g规格的"斑马蛤2号"苗种为试验材料,对两种养殖方式的"斑马蛤2号"生长、存活、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筏式养殖"斑马蛤2号"夏季(4-7月)壳长、壳宽、壳高、全湿重、软体重的相对生长速率分别比底播养殖"斑马蛤2号"快149.54%、100.61%、116.30%、152.25%、132.58% (P<0.05).筏式养殖"斑马蛤2号"存活率为90%以上,显著高于底播养殖(P<0.05).两种养殖方式的"斑马蛤2号"水分、灰分、粗蛋白、糖原、脂肪酸等营养成分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筏式养殖"斑马蛤2号"冬季糖原、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明显高于底播养殖"斑马蛤2号"(P<0.05).研究表明,当年10月采用多层聚乙烯网笼按密度为150-200粒/层放养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大规格苗种(平均壳长为2.37 cm,平均全湿重为2.99 g),可于翌年的4月、7月、10月收获平均壳长为3.03、3.36、3.51 cm的市场规格产品.筏式养殖模式具有存活率高的优点."斑马蛤2号"筏式养殖模式试验的成功为蛤仔健康养殖提供了新途径.
-
-
-
李鲁晶
-
-
摘要:
浅海养殖是今后山东拓展水产养殖发展空间、发展碳汇渔业的方向和重点。但目前存在养殖布局和种间搭配不尽合理,受风浪潮影响严重、安全隐患较大等问题。作为浅海养殖重要生产方式的浅海贝藻筏式养殖,尽管具有投资少、产量高、效益稳定的特点,但还需要探索选择适宜不同海域特点的养殖品种,采用新型的间养、轮养模式,以有效避开台风期影响。
-
-
江涛;
朱烨;
崔铭超;
洪扬;
邹海生
-
-
摘要:
为拓展人工鱼礁的聚群功能,实现网箱及筏架多层次养殖的现代海洋牧场新模式,在网箱附近构建一定形态的人工鱼礁群,采用CFD软件并进行二次开发,模拟往复潮流,对鱼礁区流场分析.结果显示:网箱附近放置部分鱼礁,在海底流速为1 m/s的情况下,礁区内布置的网箱(围栏)养殖区域内的流速为0.60~0.80 m/s;在礁区后方形成较大范围的涡流区,流速在0.2~0.67 m/s.根据大型网箱、围栏的投饲情况,分析了礁区内往复海流对养殖固形物携带能力.验证了人工鱼礁群、网箱及养殖筏架综合布局新模式的可行性.研究表明:人工鱼礁群落对内部放置的网箱具有一定的阻流作用,在鱼礁群落的后侧,适合贝类及藻类的筏架养殖.该研究为现代化海洋牧场生态环境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
-
-
-
-
-
-
-
-
- 沃邦(天津)科技有限公司
- 公开公告日期:2019-08-16
-
摘要:
用于海水养殖的筏式养殖支架,包括一号固定支架、支架连接网、浮块、固定连接套、一号连接套、三号固定支架、二号固定支架、定位连接板,所述一号固定支架左侧连接二号固定支架右侧,一号固定支架左侧具有一号凸起,二号固定支架右侧具有一号插槽,一号凸起与一号插槽相适应,一号凸起连接一号插槽,一号固定支架外侧通过一号螺栓连接二号连接套右侧,所述二号连接套左侧通过一号螺栓连接二号固定支架外侧,一号固定支架右侧连接三号固定支架左侧,一号固定支架右侧具有二号插槽,三号固定支架左侧具有二号凸起,所述二号凸起与二号插槽相适应,二号凸起连接二号插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