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神韵

神韵

神韵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68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绘画、舞蹈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76篇、专利文献4篇;相关期刊982种,包括中外文化交流、文艺生活·文艺理论、文艺生活·文海艺苑等; 神韵的相关文献由1573位作者贡献,包括乙常青、刘方喜、张毅等。

神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76 占比:99.76%

专利文献>

论文:4 占比:0.24%

总计:1680篇

神韵—发文趋势图

神韵

-研究学者

  • 乙常青
  • 刘方喜
  • 张毅
  • 景献力
  • 杨夏月
  • 牛锐
  • 王惠然
  • 程玲
  • 蒋寅
  • 邵大箴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李开林
    • 摘要: 王士禛推尊晋之钟、王,唐之欧、虞、颜、柳,欣赏富有晋、唐神韵的宋人笔法,美言董其昌及其追随者,体现出非常鲜明的以晋、唐为尚的书法审美观。他以“飞动”概括大字榜书之美,根本上讲亦是一种尚神韵、重气势的晋唐书风,体现出帖学思想对大字榜书审美的旁通渗透。王士禛尚晋唐、重神韵的书法审美观的形成原因:一是彼时统治者大力提倡“二王”书风;二是家庭文化环境的熏陶;三是王士禛将其“神韵”诗学旁通到了书法审美上,使二者会通无碍。
    • 汪立敏; 邓欢
    • 摘要: 随州,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秀美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是谒祖圣地,也是专汽之都、现代农港、风机名城。文明火种在这里点燃,华夏正音在这里奏响,治理智慧在这里融汇,文化灯塔在这里点亮……汉襄肱骨、神韵随州,一见钟情!
    • 王子佳; 殷学明
    • 摘要: “以禅喻诗”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最重要的理论命题之一,同时体现出了严羽论诗的特色。自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禅与诗便呈现出融合趋势,在宋代呈现出不可遏止之势,严羽在汲取前人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第一个将“以禅喻诗”理论化、具体化,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在“以禅喻诗”的基础上,严羽提出了“妙悟”说、“兴趣”说、“别材”“别趣”等诗歌理论,形成了一套参诗、悟入得法的特定方法,从诗歌的创作与鉴赏两个方面为学诗者提供了理论指导。严羽作为前代诗禅思想的集大成者,“以禅喻诗”对当时以及后世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王士祯“神韵”说、王国维“境界”说,以及现代诗学理论。
    • 张政君; 沈颖
    • 摘要: 作为齐鲁画坛的丹青高手,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沈光伟先生对写意花鸟画进行了深入研究,拓宽了传统花鸟画语境,其作品具有“不可无一”性。作者通过对沈先生代表作品“高山杜鹃”系列画作的解读,发现其将自己的画论与作品巧妙会通,形成了神化之“境”与圆融贯通之“境”,并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神韵美学与侘寂美学。文章以中国古典文论为理论基础,以沈光伟“高山杜鹃”系列画作为切入点进行剖析,对管窥中国花鸟画的造境与审美具有一定的典例研究意义。
    • 康威
    • 摘要: 中国古典舞具有独特的舞蹈模式和艺术特色,充分展现了形神之美。本文首先从形态与神韵两方面分析了古典舞的美学内涵,然后阐述了古典舞的形神关系,最后分别阐述了古典舞的形态之美、神韵之美和形神合一之美,以期为中国舞蹈艺术赏析和发展提供参考。
    • 荣珏
    • 摘要: 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艺术中的典型代表,并且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原始人类社会期间,人们就用这种古典舞的形式来进行祭祀活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将这种行为发展成了一种具有较高艺术性的舞蹈活动,在古典舞中能够更好地展现出舞蹈者优美的身姿以及超凡脱俗的舞姿,同时人们也通过古典舞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人们能够在美的享受中进行交流。文章首先对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内容进行了简要概述,进而具体地分析了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特征。
    • 肖田文倩
    • 摘要: 中国古典舞是一个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舞种,本文初步分析了中国古典舞的创建和发展,舞蹈美学在古典舞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随后从古典舞神韵美、意境美、形态美等三个方面对古典舞美学进行分析,再进一步探讨古典舞的传播与接受。
    • 夏中义
    • 摘要: 王士禛(字渔洋)以标举“神韵”而名载批评史。然历代(含当代)批评史家对其“神韵”说实分“青年版”“晚年版”两种,对其晚年撰《池北偶谈》才将“神韵”定位于“诗贵清远”,堪称“破题”一案,则语焉未详。至于为何说钱锺书才是系统阐明“神韵”,以期奠定“诗贵清远”说的现代解人,则当代学贤几近无感。本文旨在“双肩挑”。一方面,针对渔洋“神韵”说,既澄清其“青年版”不如“晚年版”,是前者将“李杜”与“王孟”硬提成一个“神”字,系逻辑参照紊乱所致;又追认其“晚年版”优于“青年版”,是因为后者终将“神韵”落到“清远为尚”,郭绍虞在这方面比张少康更具识鉴。但另一方面,晚年渔洋虽将“神韵”定位于“清远为尚”,然又不说明何谓“清”,何谓“远”,何谓“清而不远”抑或“远而不清”,又何谓“清远兼圆”。自清代迄今,唯钱锺书对“神韵”给出了无愧为“现代解人”的诗学答卷。钱锺书以释“神韵”为平台重构“诗贵清远”之现代学说,是依次从“源头(谢赫《古画品录》)”“拐点(借南宗画理来‘以画论诗’)”“机制(范温‘余味即韵’)”三层次来纵深营造,所有的诗学建材皆取自千年国故,然其落成的诗学建筑(内涵)却极具现代理论之严整浑成。
    • 李淑辉
    • 摘要: 吴湖帆对王季迁的书画鉴藏理念影响深远。王季迁对吴湖帆书画鉴藏理念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试从两人的文献资料中梳理出他们的交往细节,厘出吴湖帆对王季迁鉴藏的具体影响,进而分析吴湖帆与王季迁在书画鉴藏取向和鉴藏方法上的传承关系:王季迁继承和发展了吴湖帆的“笔墨说”和“神韵说”,对于“笔墨”的形态、内容、品质做了详细的说明,将“神韵”落实在字体的结构、笔的排列与其相互间的关系,即一种生命的感觉上。相较于吴湖帆,王季迁的理论和鉴藏实践落在实处,更科学一些,与时代吻合。但从本质上看,吴湖帆的“神韵”说和王季迁的“笔墨”说,都属于笔墨形式分析法。
    • 顾国芳
    • 摘要: 千百年来,以竹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源源不断,艺术创作者们总能从竹不蔓不折的身影中激发创作的灵感。因为对竹一贯的好印象,人们也乐于在艺术品中欣赏到竹的身影,并且从中汲取正能量。《雄竹壶》将竹的伟岸形象引入壶中,壶风简约中见雅致,是亲近自然、质朴醇厚的一件作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