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国际化
研发国际化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90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61578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开发研究、求索、外国经济与管理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届创新创业研究青年学者论坛等;研发国际化的相关文献由160位作者贡献,包括徐磊、曾德明、李梅等。
研发国际化—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61578篇
占比:99.98%
总计:561668篇
研发国际化
-研究学者
- 徐磊
- 曾德明
- 李梅
- 何爱
- 刘振
- 司月芳
- 夏丽丽
- 张婷
- 彭如霞
- 杨震宁
- 王以华
- 王展硕
- 谢伟
- 谢光亚
- 贺团涛
- 赵乔
- 金新元
- 钟景雯
- 陈家麟
- 马家喜
- 高飞
- He Ai
- Ingo Liefner
- Zhong Jingwen
- 亓海华
- 何建洪
- 余天骄
- 傅建敏
- 冯德连
- 冯永春
- 刘伊
- 刘伟
- 刘冠男
- 刘勰
- 刘国恩
- 刘婉昕
- 刘鸿鹰
- 单元媛
- 单宇
- 单蒙蒙
- 卢超
- 史录文
- 吕萍
- 吕蕊
- 吴先明
- 吴兰
- 吴向阳
- 吴学军
- 周伟
- 周天瑜
-
-
单元媛;
石晗
-
-
摘要:
基于中国制造业16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应用固定效应与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外部技术引进、国际合作研发与海外独立研发对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国际合作研发与海外独立研发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外部技术引进有抑制作用;(2)行业异质性分析发现,国际合作研发对中高技术行业和以零部件贸易为主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海外独立研发对低技术行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作用最强,以半成品贸易为主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受滞后期研发国际化影响较大;(3)研发国际化通过提高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其全球价值链地位。研究有助于为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研发“走出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
金新元;
马家喜
-
-
摘要:
研发国际化是企业提升技术能力、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途径之一。本文在研发国际化相关基本概念阐述的基础上,着重对研发国际化过程及其知识流动规律进行了阐述,并进行了案例实证。企业研发国际化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分别为内向研发国际化阶段、外向研发国际化前期阶段、外向研发国际中期阶段、外向研发国际化后期阶段,各阶段的知识流动规律呈现显著异质性。在此基础上,以温州本土上市公司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并对其研发国际化的现状进行分析。
-
-
李梅;
朱韵;
赵乔;
孙偲琬
-
-
摘要:
选取中国知识密集型行业中开展了研发国际化的企业作为样本,基于动态能力视角探究研发国际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具体影响机制,并引入高管团队特征的情境因素探讨其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研发国际化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研发国际化通过提升企业动态能力从而促进创新绩效;高管海外背景和高管社会资本对动态能力在研发国际化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中间机制起正向调节作用。开展对研发国际化与企业创新之间关系的机制检验,对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均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
-
刘勰
-
-
摘要:
本文采用面板泊松模型对1990-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了不同企业生命周期(BLC,Business Life Cycle)下两职合一、研发国际化如何影响双元创新。研究发现:两职合一在导入期对两类创新影响不显著,在成长期分化显著有利于突破式创新但不利于渐进式创新,在成熟期和衰退期分别促进和阻碍两类创新,在动荡期显著阻碍渐进式创新,两职合一的企业在成长和发展时应尽量采取突破式创新,在巩固和维持时适合采取渐进式创新;研发国际化在导入期可能不利于突破式创新但有利于渐进式创新,在其他所有阶段可能有利于两类创新,积极使用海外研发促进双元创新,但在创业初期的海外研发应聚焦渐进式创新;研发国际化对两职合一和突破式创新的调节作用从导入到成熟期不显著,在动荡期为负,衰退期为正,对两职合一和渐进式创新的调节作用随着生命周期呈现先下降(导入、成长期抑制)后上升(成熟、动荡、衰退期促进)的趋势。两职合一的企业在导入和成长期应减弱、从成熟到衰退期应增加海外研发,以促进渐进式创新;在动荡期减弱、在衰退期增加海外研发,以促进突破式创新。最后,本文讨论了研究结果、实践启示、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等。
-
-
李静;
朱彪;
张建翔
-
-
摘要:
文章基于烙印理论,以2008—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CEO海外经历与企业研发国际化之间的关系,以及CEO两职兼任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分别在CEO海外经历与研发国际化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CEO海外经历会促进企业研发国际化;企业风险承担能力在CEO海外经历与研发国际化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CEO两职兼任或不具有高新技术认定的企业,在CEO海外经历与研发国际化的关系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而高新技术企业在CEO海外经历与研发国际化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文章丰富了高管海外经历经济后果和企业研发国际化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为我国海外人才引进制度的完善提供了经验证据,对企业研发国际化的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
-
张雨;
吴先明;
周伟
-
-
摘要:
基于2007—2020年中国工业企业上市公司跨境并购数据,实证分析跨境并购与并购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关系,并整合制度观点,分析产权异质性和东道国(地区)异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跨境并购规模和跨境并购股权对并购企业研发国际化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跨境并购整合对并购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影响不稳健;第二,基于产权异质性分组检验发现,跨境并购规模对并购企业研发国际化的正向影响仅在国有企业样本中显著;第三,基于东道国(地区)异质性分组检验发现,当东道国(地区)为发达国家(地区)时,跨境并购规模和跨境并购股权对并购企业研发国际化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当东道国(地区)为发展中国家(地区)时,跨境并购对并购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影响不显著。结论丰富了现有理论成果,对中国工业企业跨境并购实践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
-
陶海飞;
孟祥霞
-
-
摘要:
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多主体协同型研发国际化网络,有助于弥补单一主体面临的跨境知识吸收整合短板,也有利于优化整个产业的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协同创新绩效。本文从知识流通视角,探讨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发国际化网络的内涵、战略需求、组织形式和实施路径,同时结合浙江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实践,提出相应的优化思路和对策,以期为我国政府和企业从创新生态系统层面推进研发国际化网络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
-
刘振;
张婷
-
-
摘要:
研发国际化是跨国公司将研发资源在海外进行跨境配置,拓展海外市场、获取海外创新资源、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战略安排,其前因与后效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对研发国际化的前因和后效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首先,从跨国公司技术寻求、市场寻求和降低成本的主观动因,以及从跨国公司自身能力和东道国制度环境的客观影响因素等多个维度,梳理研发国际化的前因及其影响机理;其次,从企业的创新绩效、生产率和国际绩效等方面,归纳研发国际化的后效及其作用机理;最后,探讨研发国际化前因与后效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
-
刘振;
张婷
-
-
摘要:
基于制度理论,以"一带一路"倡议的出台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DID),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一带一路"倡议与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关系,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和世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给予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制度支持,促进了企业研发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在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和低世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情境之下,"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研发国际化的促进作用更大.
-
-
徐微
-
-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推进,跨国企业的研发投资开始趋于研发国际化。这是企业提升技术实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国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探寻一条适合我国企业的发展模式。H公司的成功为中国企业的研发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促进研发国际化进程,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文章基于H公司研发国际化的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
He Ai;
何爱;
Zhong Jingwen;
钟景雯
- 《第二届创新创业研究青年学者论坛》
| 2018年
-
摘要:
新兴经济体企业的国际化行为已经成为国际商务领城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如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的跨国企业是否能够通过研发国际化行为提升母公司的创新绩效,现有文献对该问题尚缺乏足够的研究.文章基于2011-2017年间沪深两市310家信息技术业上市跨国企业的年度观察数椐,采用泊松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企业研发国际化与母公司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首次从逆向知识转移的视角,探讨了吸收能力和地理多样性对研发国际化和创新绩效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 表明:中国企业的研发国际化显著促进母公司创新绩效的提升;以研发投入强度衡量的企业吸收能力显著正向调节研发国际化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而以布劳异质性指数测量的地理多样性则显著负向调节研发国际化和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对中国企业国际化行为具有重要启示.该研究发现意味着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应该加大海外研发投资力度以提升母公司创新绩效,且为更好地实现外部知识的逆向转移,应同时提高企业总体研发投入强度.但作为新兴经济体企业,不宜在地理分布上实行快速扩张,否则较高的沟通和协调成本将弱化逆向知识转移的程度,而不利于母公司创新绩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