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矿压显现规律

矿压显现规律

矿压显现规律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422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工业经济、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7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317146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煤、煤矿安全、煤矿开采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北京力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暨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第十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选矿专业学术年会等;矿压显现规律的相关文献由75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庆雄、任建喜、刘全明等。

矿压显现规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7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17146 占比:99.87%

总计:317567篇

矿压显现规律—发文趋势图

矿压显现规律

-研究学者

  • 王庆雄
  • 任建喜
  • 刘全明
  • 徐刚
  • 蒲文龙
  • 黄庆享
  • 孙中光
  • 孟祥瑞
  • 李晓飞
  • 毕业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柴敬; 刘义龙; 王安义; 屈世甲; 欧阳一博
    • 摘要: 采用光纤传感器监测的光纤频移值对矿压显现规律进行表征的过程中,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存在缺失现象,无法准确预测矿压显现规律。针对该问题,以千秋煤矿为工程背景,在假设光纤下半部分数据丢失的前提下,引入GRU(门控循环单元)和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2种预测模型,对缺失的光纤频移值进行对比预测,得出GRU模型的收敛速度优于LSTM模型的收敛速度,说明基于GRU模型的缺失值处理方法较优。将原始完整的光纤频移值转换为可表征矿压显现位置的光纤平均频移变化度,引入XGBoost(极端梯度提升)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对比预测,XGBoost模型能准确预测出测试集中所有出现“尖峰”的位置,而BP神经网络模型只预测出2处“尖峰”位置,说明XGBoost模型的预测效果优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效果。将预测出的光纤频移缺失值替换至缺失位置,形成“完整”光纤频移值数据,将该数据转换为光纤平均频移变化度后,采用XGBoost模型进行预测。验证结果表明:LSTM模型及GRU模型均可准确预测出光纤下半部分的数据,且GRU模型准确性较LSTM模型准确性高;使用XGBoost可准确预测出测试集中出现的周期来压;通过GRU模型预测出的缺失数据经整合至缺失位置后,使用XGBoost模型仍可进行有效的矿压预测。
    • 梁晓青
    • 摘要: 近距离煤层在开采过程中易形成采空区和残留的区段煤柱,会导致其下部煤层的顶板结构和应力条件发生变化,从而使巷道围岩变形严重。以晋邦得矿为研究背景,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煤层与采空区交接应力分布及底板应力分布进行模拟分析,确定了下煤层巷道合理布置位置,同时通过对上工作面不同回采范围下煤层巷道变形进行分析发现,当上煤层工作面回采距离为0 m~60 m时,煤层巷道变形量最大,而当工作面回采大于60 m时,巷道变形量较小,巷道较为稳定。本研究为近距离煤层开采提供一定的参考。
    • 许红杰
    • 摘要: 大倾角煤层综放工作面的覆岩破断特征与矿压显现规律受倾角大、“三软”和其他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易出现支架钻底、煤壁失稳片帮、架间漏顶冒顶和支架咬架、倒架等问题,严重影响工作面的安全生产。本文以汾源煤业大倾角煤层5-101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和现场监测的方法,分析了大倾角煤层综放工作面覆岩运移破断特征、顶板垮落步距及矿压显现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大倾角综放工作面受采空区矸石充填程度的差异非均衡性,下端头充填密实,基本顶形成“倾向砌体”铰接结构,上端头基本顶作为规则冒落带随着割煤推进发生冒落,呈悬顶状态居多;基本顶向工作面正上方延伸扩展发生离层,中下部的上方区域离层量大于其他区域,顶板破断沿工作面倾斜呈起伏状。大倾角综放工作面顶煤层松软,支架后柱空顶显现严重,整体压力偏低,正常推采期间支架长期处于低阻力运行状态。大倾角综放工作面不同区域顶板来压频次和强度差异性较大,两端区域顶板来压频次和强度低于中部区域,工作面矿压显现呈现明显的“时-空-强”非对称特征。
    • 吕建波
    • 摘要: 根据某矿业公司201、203工作面复杂地质及生产技术条件,对2号煤层进行综合机械化开采,采用FLAC^(3D)对201、203工作面回采时采场围岩的应力分布及其变形破坏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取201、203工作面不同阶段的数值计算模拟结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位移场、应力场和塑性区分布特征,揭示不同阶段下工作面受采动影响的矿压显现规律
    • 殷博超; 马志强
    • 摘要: 基于综采工作面少人化和远程化的智能化发展趋势,陕煤集团神南产业发展公司搬家中心自2017年起,结合神府矿区各煤层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分析回撤支护关键技术,并在综采设备回撤期间,投入使用掩护支架智能遥控系统和绞车远程协助系统,为实现综采设备智能回撤迈出关键一步。
    • 翁海龙
    • 摘要: 神东矿区地区煤层埋深较浅,基岩较薄,工作面开采强度大,特殊的顶板结构,巨大的开采空间,以及快速推采形成的采动应力场等,使得工作面矿压显现的“时、空、强”特征与中部地区有本质性差异。为探究确定工作面开采矿压显现规律,以布尔台煤矿42105工作面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建模与现场实测等方法,完成了42105工作面上覆岩层三维地质模型,确定了工作面开采矿压显现规律。研究表明:工作面直接顶的初次垮落步距为9~27 m,平均18 m;老顶初次来压步距为51~59 m,平均55 m。周期来压步距为7~31 m,平均14.5 m,来压持续长度为2.7~5.2 m。研究结果对于神东矿区类似条件矿井安全开采具有重要的实际参考价值。
    • 任建慧
    • 摘要: 工作面过上覆集中煤柱期间的矿压动载是近距离煤层开采过程中关注的主要问题。以神东矿区布尔台煤矿42204工作面作为研究背景,以FLAC 3D数值模拟对工作面过集中煤柱各时间区段内的垂直应力分布状态进行分析,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对集中煤柱动载影响区域的下工作面顶板进行预破断处理;结合微震监测事件及能量释放状态对下工作面过集中煤柱的采动过程进行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工作面在出集中煤柱时,微震事件频繁,推进速度放缓但能量释放加剧,基本顶垮落及集中煤柱覆岩失稳是主要因素;工作面出集中煤柱后,在近距离上覆集中煤柱影响区内,微震事件增多但能量释放减弱,顶板完全垮落过程在工作面出集中煤柱后。
    • 张志刚
    • 摘要: 根据薛虎沟煤业地质条件,采用理论分析、物理实验、计算机数值计算、现场监测和工业试验等方法,建立复采残采技术基础理论体系,为2=煤复采工作面布置、各类煤柱尺寸留设、2°煤安全高效开采关键参数确定等关键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在掘进工作面采用超前施工钢钎的措施超前控制顶板,结合煤矿巷道加固、应力观测等方法,将工作面钢钎托住直接顶作为超前支护。形成了围岩控制成套技术,解决了复采残采矿井掘进、回采、末采回撤通道及大断面刷扩支护等顶板管理、防治水、有害气体防治的关键技术,保障了复采残采矿丼安全。
    • 李健伟
    • 摘要: 为研究煤峪口矿8605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实测了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及巷道围岩变形量.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支架初撑力基本分布在20~30 MPa之间,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约为25 m,周期来压步距约为10~15 m,运输巷道围岩变形远大于回风巷道,两巷超前支护距离设置为30~50 m较为合理.
    • 王逸宁
    • 摘要: 以新元煤矿9108综采工作面为实例,对该工作面支架初撑力、工作阻力等进行现场监测及分析;监测数据表明,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约40 m,周期来压步距平均为22 m,工作面来压在工作面布置方向及推进方向上均具有明显的分区特点;生产过程中支架普遍初撑力不够,需加强现场管理;支架工作阻力属于正态分布,整体工作状态较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