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眼底荧光造影

眼底荧光造影

眼底荧光造影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01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73970篇;相关期刊120种,包括临床眼科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中国中医眼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6年第六届全国药物毒理学年会、山东省第十九次眼科学学术会议等;眼底荧光造影的相关文献由481位作者贡献,包括彭锡嘉、徐瑶、袁士仿等。

眼底荧光造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0 占比:0.2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3970 占比:99.74%

总计:74162篇

眼底荧光造影—发文趋势图

眼底荧光造影

-研究学者

  • 彭锡嘉
  • 徐瑶
  • 袁士仿
  • 黎国英
  • 黎黎
  • 何益
  • 史国华
  • 叶娟
  • 吴健
  • 尤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朱晓燕; 刘勤; 白惠玲; 金涛; 张书; 张延英; 康万荣
    • 摘要: 目的建立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方法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空白对照组(普通饲料)及T2DM组(高脂高糖饲料喂养4周联合30 mg/kg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注射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每周测量体质量、随机血糖、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等指标,计算并分析胰岛抵抗指数(HOMA-IR)。分别在血糖稳定后,第3、4、5及6个月各组取10只大鼠经麻醉和散瞳,行眼底荧光造影和病理形态检查,观察2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改变。结果链脲佐菌素注射后第1周,T2DM组大鼠表现出多食、多饮、多尿及体质量减轻的糖尿病症状。随着病程的进展,T2DM组与空白对照组大鼠一般情况、体质量、随机血糖、HOMA-IR等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DM大鼠3个月时,眼底荧光造影:眼底尚清晰、视网膜血管走行迂曲、可见微动脉瘤及少量点状强荧光;病理形态改变,如:各层细胞排列紊乱、神经节细胞层可见扩张的血管、内外核层细胞数量减少及排列稀疏。随着病程延长至4、5及6个月时,眼底荧光造影和病理形态改变也逐渐加重。结论成功构建T2DM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为今后该病发病机理、药效学等方面提供较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 程春意; 周锋; 金玲
    • 摘要: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的护理模式在门诊眼底荧光造影(FAA)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1日~2019年10月1日收治的100例FAA检查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CQI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采用中文版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CLVQOL)]、不良反应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CLVQOL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CQI的护理模式应用于门诊FAA检查患者中,可改善其负性情绪、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 李子鹏
    • 摘要: 目的分析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在糖尿病眼底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0例(160眼)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均进行眼底镜及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观察眼底荧光造影检出眼底病变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分期。结果眼底镜检查结果:160眼中,106眼检出眼底病变,检出率为66.25%;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结果:160眼中,136眼检出眼底病变,检出率为85.00%。眼底荧光造影的眼底病变检出率高于眼底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底荧光造影检出136眼眼底病变的DR分期:Ⅰ期48眼(35.29%),Ⅱ期30眼(22.06%),Ⅲ期26眼(19.12%),Ⅳ期18眼(13.24%),Ⅴ期7眼(5.15%),Ⅵ期7眼(5.15%)。结论眼底荧光造影对糖尿病眼底病变的检出率高,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值得进行临床推广使用。
    • 魏丹
    • 摘要: 当眼科门诊患者眼底出现病变时,眼科医生常会建议患者做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很多患者对此很恐惧,其实大可不必。眼底荧光造影检查是目前诊断眼底血管类疾病的金标准,也为视网膜静脉阻塞、动脉阻塞、血管炎等眼底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眼底荧光造影是通过肘静脉注射造影剂荧光素,进行全方位拍摄眼底照片的一种检查方法。
    • 林艺全; 沈卫华; 张睿; 梁耀忆; 谢祝斌; 甘小亮
    • 摘要: 目的:观察喉罩通气吸入七氟醚麻醉在小儿眼底荧光素造影检查(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期间眼位情况、眼球运动的发生率和丙泊酚调整眼位的有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 2月七氟醚麻醉下接受F FA的儿童的病例资料,记录检查开始时眼位分级、检查中眼球运动发生率、丙泊酚调整眼位的有效率、麻醉后恢复自主活动时间以及不良事件。结果:纳入1~9岁患儿54例,检查开始时42.6%(23/54)的患者眼位1级,51.9%(28/54)的患者眼位2级,5.6%(3/54)的患者眼位3级,检查中眼球运动发生率为61.1%(33/54)。13%(7/54)的患儿需丙泊酚干预,丙泊酚1mg/kg纠正眼位的有效率为100%。患儿麻醉后恢复正常活动的平均时间为24.4min,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喉罩复合七氟醚的麻醉可为门诊小儿眼底荧光造影提供相对满意的麻醉质量,患者在麻醉后可迅速恢复日常活动,丙泊酚可迅速纠正检查中眼位不正。
    • 邓莹; 陈希; 李宇平
    • 摘要: 目的研究在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应用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2月抚州市东乡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采取散瞳眼底照相检查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检出率及在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价值分析。结果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的分期诊断结果与散瞳眼底照相检查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底荧光造影的确诊率明显高于散瞳眼底照相,误诊率和漏诊率低于散瞳眼底照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的诊断时间短于散瞳眼底照相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散瞳眼底照相检查中,28例患者检测显示无病变,修正诊断24例,修正率达到85.71%,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采取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的,临床检出率的准确性比较高,可以清晰地观测到患者的视网膜循环表现,对于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 庄栗; 黄金土
    • 摘要: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造影(F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39例(71眼)高度疑似为D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FFA检查。由临床医师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眼底检查结果以及FFA结果得出确诊结果,并以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FFA在DR诊断中的价值。结果:39例(71眼)患者中有64眼经证实为DR,与“金标准”比较,FFA诊断准确性为89.06%(57/64),与确诊结果一致性极好(Kappa=0.831)。结论:FFA在DR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作为DR临床筛查和分期的首选方式。
    • 朱学奉; 于春英
    • 摘要: 目的 探索精细化护理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造影的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我院接诊的64例接受眼底荧光造影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为临床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精细化护理方式.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护理之后,患者发生并发症问题的概率问题更低(P<0.05),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整体更高(P<0.05).结论 临床上在针对接受眼底荧光造影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精细化护理方式整体具有更好的效果.
    • 姚玲莉
    • 摘要: 目的: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的护理配合达到或降低眼底荧光造影的不良反应发生,使患者积极配合检查,保障检查顺利进行.方法:采用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厂生产的20%荧光素钠3 ml注入血管内进行眼底荧光造影.结果: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检查前的心理护理,正确指导检查前、中、后注意事项,检查中严密的观察病情变化.以精湛的护理技术,良好的医护配合默契.保障眼底荧光造血管影检查顺利完成.结论:以精湛的护理技术,良好的医护配合默契.保障眼底荧光造血管影检查顺利完成.
    • 李双莲; 邓燕; 熊伟伟; 付燕梅; 封炎; 殷小龙
    • 摘要: 目的总结Stargardt病的临床辅助检查和处理经验,以完善其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于儿童眼科就诊的2例Stargardt病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总结处理经验,并对其发病原因、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病例1首次就诊在发病早期,双眼视力刚开始下降而眼底未见明显改变,被误诊为双眼球后视神经炎;第2次就诊时眼底出现异常,完善眼底荧光造影(FFA)后确诊为双眼Stargardt病,病情已至晚期阶段。病例2首次就诊时双眼视力下降且矫正无提高,眼底检查见黄斑区反光消失,黄斑区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HD-OCT)提示视网膜黄斑区变薄、椭圆体带及外核层缺失,及时完善FFA,明确诊断为双眼Stargardt病。结论Stargardt病患者在发病早期易被误诊,临床若遇到出现双眼不明原因视力缓慢下降,且矫正视力无提高的青少年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及时完善相关辅助检查,以早期对Stargardt病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