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百口泉组

百口泉组

百口泉组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06882篇;相关期刊47种,包括沉积学报、地质学报、地质论评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六届天山地质矿产资源学术讨论会等;百口泉组的相关文献由432位作者贡献,包括瞿建华、唐勇、朱锐等。

百口泉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06882 占比:99.94%

总计:207010篇

百口泉组—发文趋势图

百口泉组

-研究学者

  • 瞿建华
  • 唐勇
  • 朱锐
  • 张昌民
  • 尤新才
  • 孟祥超
  • 徐洋
  • 邹志文
  • 曹剑
  • 李维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伟康; 唐洪明; 邓家胜; 何旺达; 张旭阳
    • 摘要: 本文以玛131井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储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对加酸压裂油井结垢机理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成果对井筒结垢井综合预防与治理等技术实施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 蔡文军; 冯永存; 闫伟; 蒋庆平; 孟祥龙; 刘凯
    • 摘要: 玛湖油田百口泉组致密砾岩油藏推广小井距开发,亟需建立配套的致密储集层可压裂性评价模型。优选了弹性模量、泊松比和最小地应力等参数,结合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对玛131井区进行了三维地质力学建模。通过研究区储集层可压裂性指数(0.38~0.91)空间分布的确定,结合12口水平井的微地震裂缝监测和生产数据,可压裂性指数计算结果与水平井裂缝扩展方向、规模和实际生产现状均吻合,可为研究区砾岩油藏开发提供依据。
    • 陈程; 彭梦芸; 赵婷; 王金罡
    • 摘要: 玛湖凹陷的玛北斜坡区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与之相邻的玛西斜坡区勘探效果甚微。为此,根据岩心、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对玛北与玛西斜坡区百口泉组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对比分析,认为储集层物性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与溶蚀作用是造成储集层物性差异的根本原因。玛西斜坡区含油气远景优于玛北斜坡区,玛西斜坡区深层是有利储集层分布区,扇体两翼和玛中1井区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
    • 孙灵辉; 萧汉敏; 谭龙; 李博文; 孙东盟; 王鹏威
    • 摘要: 致密储层孔隙结构研究对于致密油气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致密储层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准噶尔盆地三叠系百口泉组致密砾岩和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二维大面积背散射扫描电镜成像技术(Maps)、高压压汞、微米CT和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技术(FIB-SEM)等分析测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致密砾岩和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特征进行表征和对比,并进一步揭示了两者的成因机制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百口泉组致密砾岩较延长组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好,前者孔隙度和渗透率平均为9.29%和1.65×10^(-3)μm^(2),后者孔隙度和渗透率平均为8.85%和0.39×10^(-3)μm^(2)百口泉组致密砾岩较延长组致密砂岩孔喉尺寸偏大、孔隙连通性较差及孔隙结构更为复杂,前者孔喉半径主要分布在0~200 nm和2~10μm范围内,平均连通率60.63%,平均孔喉配位数3.0446,后者孔喉半径主要分布于0~4μm范围内,平均连通率73.60%,平均孔喉配位数2.7832;差异化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是导致百口泉组致密砾岩和延长组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特征差异的根本原因。
    • 吴海光; 康逊; 秦明阳; 连丽霞; 李际; 曹剑
    • 摘要: 为了揭示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三叠统百口泉组砂砾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与成因,本文首先明确沉积相和岩相类型,其次,开展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岩矿鉴定,并对全岩粉末和黏土矿物提取物进行X射线衍射(XRD)分析,确定矿物成分;最后,开展岩石物性和压汞测试,分析岩石孔隙和喉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百口泉组沉积于浅水粗碎屑扇三角洲体系,储集层主要分布于块状含泥砾岩(Gm)、块状和叠瓦状砾岩(Gcm-Gci)、颗粒支撑的砂质细砾岩(Gcs)和水下分支河道交错层理砂岩(St)4大类岩相中;各岩相孔隙均以钾长石溶蚀形成的次生孔为主,原生孔仅在泥质质量分数低的Gcs和St岩相发育;孔隙间喉道主要由微裂缝和起连通作用的长石溶孔组成;不同岩相的孔隙结构差异显著,Gcs和St岩相的喉道半径(最大半径分别为20μm和27μm)整体大于Gm和Gcm-Gci岩相的喉道半径(最大半径分别为6μm和3μm);沉积作用奠定了砂砾岩孔隙结构的演化基础;发育于扇三角洲前缘Gcs和St岩相经过水下河道的不断淘洗,泥质质量分数显著降低,导致其初始孔喉半径大于扇三角洲平原至前缘Gm和Gcm−Gci岩相的孔喉半径;在成岩过程中,机械压实整体破坏了各岩相部分初始连通喉道,而钾长石的溶蚀则对各岩相孔隙连通性的改善有差异性影响;微弱的钾长石溶蚀只能产生半径小于2μm的微小喉道,对孔隙连通性的改善有限;而在油气输导断层上盘上倾方向的Gcs和St岩相中,在早侏罗世和早白垩世酸性含油气流体充注的促进下,强烈的钾长石(质量分数低于5%时)溶蚀导致微小孔喉连通,形成半径为2~20μm的较大孔喉,显著增大了流体渗流通道,是这2种优势岩相半径较大孔喉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时,钾长石溶蚀沉淀的高岭石堵塞了部分连通喉道。总体而言,扇三角洲前缘优势岩相Gcs和St的叠置沉积区叠加成岩过程中钾长石的强烈溶蚀,形成了百口泉组优质孔隙结构发育区,也导致百口泉组优质储层发育。
    • 伍顺伟; 夏学领; 朱世杰
    • 摘要: 玛北油田MA131井区XIA72井断块下三叠统百口泉组油层段多井钻遇钙质砂砾岩,气测全烃含量低,储集层物性和含油性差,影响了水平井油层钻遇率和后期水平井部署。根据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对XIA72井断块百口泉组钙质砂砾岩的成因、识别方法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钙质砂砾岩的钙质胶结物形成于成岩晚期,钙质胶结物对储集层具有破坏作用,钙质砂砾岩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相和早期断层控制,具有高电阻率、高密度和低声波时差的测井响应特征,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亮点”反射特征。采用最大似然体、均方根振幅及最大振幅,对研究区钙质砂砾岩分布进行了预测,其中,最大振幅能够精确反映其展布特征。研究区钙质砂砾岩表现为受沉积微相控制的团块状和断层控制的南北向条带状分布特征,根据此预测结果,对27口水平井的部署进行优化。
    • 朱键; 董岩; 朱越; 张代燕; 惠婧; 王青春
    • 摘要: 玛18井区位于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其下三叠统百口泉组以粗碎屑岩沉积为主,属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百口泉组可划分为上、中、下三段共九个砂层组,本文从垂向、横向和平面三个角度以砂层组或小层为单位剖析其沉积微相演化特征,沉积物主要来自北西和北东向,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形成了百口泉组的主要储集层,仅T1 b22砂层组中下部以碎屑流沉积储层为主。三维地质建模研究表明,玛18井区百口泉组储层空间发育及演化特征受沉积微相约束明显。
    • 吕焕泽; 邹妞妞; 蔡宁宁; 黄永志; 宁诗坦; 朱彪
    • 摘要: 为进一步探讨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北斜坡下三叠统百口泉组砂砾岩储集层的成岩环境、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机理及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综合运用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及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测定,对研究区碳酸盐胶结物的类型、形成期次、成因及其对储集层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玛湖凹陷北斜坡百口泉组存在3期碳酸盐胶结物,从早到晚依次为Ⅰ期泥晶方解石、Ⅱ期铁方解石和Ⅲ期铁白云石;δ^(13)C_(PDB)为-47.23‰~3.88‰,δ^(18)O_(PDB)为-23.64‰~-17.98‰,δ^(13)C_(PDB)范围较大,揭示有多种渠道提供碳源及水岩相互作用复杂;通过碳氧同位素计算恢复的古盐度和古温度显示,碳酸盐胶结物主要形成于淡水环境中,部分受海水影响。玛19井百口泉组整体为低孔低渗储集层,百二段物性略好于百三段,推测有次生孔隙发育;钻井后分析发现,玛19井百二段和百三段均有油层发育,与碳氧同位素分析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 彭妙; 张磊; 陶金雨; 赵康; 张祥辉; 张昌民
    • 摘要: 砾石磨圆度表征对分析砂砾岩地层的沉积相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砾石颗粒截面面积和周长2个参数计算得到的砾石的磨圆度值,进一步数值标准化后进行磨圆度定量表征,以研究玛湖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砂砾岩磨圆度特征,进而分析其沉积相。研究结果表明:①砾石磨圆度测量过程包括划分测量单元、砾石图像提取和形态参数计算等3个步骤,然后进行去扁化磨圆度定量计算,最后进行磨圆度定量分级。②玛15井第2回次取心砾石的磨圆度整体较第3回次取心好,2次取心圆球形和椭球形砾石占比分别为19.89%和38.98%。第2回次取心砾石Rdn值呈减小趋势,磨圆度整体向上变差,从次圆状变为次棱—次圆状;第3回次取心砾石Rdn值从下部向上逐渐变大,磨圆度整体向上变好,从次棱角状变为次棱—次圆状。③玛15井百二段从底到顶,沉积相从三角洲平原季节性辫状河道过渡为三角洲平原常年性辫状河道,与砾石磨圆度由次棱变为次棱—次圆的变化相对应。
    • 单祥; 郭华军; 陈希光; 郭旭光; 佘敏; 李亚哲
    • 摘要: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区百口泉组发育低孔、低渗强非均质性砂砾岩储层,溶蚀作用显著,但溶蚀作用影响因素不明确。采用质量浓度2%的乙酸溶液代替埋藏条件下的有机酸,开展开放体系、高温高压溶蚀物理模拟实验。为研究有机酸溶蚀砂砾岩后储层物性、孔隙结构的变化,以及温度和泥质含量对溶蚀作用的影响,开展了两组溶蚀实验。结果表明:1)开放体系高温高压条件下,有机酸溶蚀砂砾岩中长石组分可以有效提高储层孔隙度以及渗透率,溶蚀显著增加半径10μm左右的小孔隙和小喉道,对渗透率的改善效果尤为显著;2)有机酸溶蚀模拟实验反应后溶液中析出的主要阳离子(Al^(3+)、Si^(4+)、Na^(+)、K^(+)、Ca^(2+))表明斜长石和钾长石发生溶蚀,并且温度越高,泥质含量越低,长石溶蚀量越大。综合分析认为,在开放体系下,较高地温、较低泥杂基含量的砂砾岩有机酸溶蚀增孔效率更高,这一认识可为下一步寻找有利储层发育区提供理论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