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畦灌

畦灌

畦灌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213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7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排灌机械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辽宁省水利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 等;畦灌的相关文献由494位作者贡献,包括缴锡云、李益农、许迪等。

畦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4 占比:86.38%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94%

专利文献>

论文:27 占比:12.68%

总计:213篇

畦灌—发文趋势图

畦灌

-研究学者

  • 缴锡云
  • 李益农
  • 许迪
  • 马孝义
  • 章少辉
  • 聂卫波
  • 费良军
  • 白美健
  • 王维汉
  • 史海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素伟; 刘朝阳; 胡铁柱; 丁位华; 王光涛; 茹振钢
    • 摘要: 为明确畦灌条件下不同灌水时期和灌水次数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的调控效应,于2018—2019年,2019—2020年开展大田试验,设置4个补灌处理:出苗后整个生育期间不灌水(W0)、拔节水(W1)、拔节水+开花水(W2)、返青水+拔节水+开花水(W3)。结果表明,在播种期水分管理一致的条件下,2个年度冬小麦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均随着补灌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处理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千粒质量年度间差异较大,且与花前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呈显著正相关。2018—2019年,W3处理的籽粒产量达到了10100.05 kg/hm^(2),与W2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019—2020年,W3处理的籽粒产量为9604.00 kg/hm^(2),显著高于其他补灌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效益则显著低于其他补灌处理。W1与W2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但均高于其他处理。相关分析表明,籽粒产量与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及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均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小麦生育期灌水时期和次数应结合播种期的土壤墒情和关键生育时期的降水量综合考虑,在播种期足墒条件下,补灌拔节水和开花水可实现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
    • 张紫森; 汤鹏程; 徐冰; 李仙岳; 杨波; 王国帅; 李泽坤
    • 摘要: 蒸散量是制定灌溉制度和反映作物生理生长状态的重要指标,为了解拉萨河谷喷灌与畦灌对农田小气候与蒸散量的影响,以拉萨市燕麦为研究对象,分别以大气温度、气压、风速、相对湿度、总辐射、反辐射、净辐射为比较序列、蒸散量为参考序列,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燕麦蒸散量与气象指标进行关联度分析;并基于回归分析量化喷灌对农田小气候和蒸散量的改变量。结果表明,畦灌条件下蒸散量与气象指标的关联度排序为:大气温度>气压>风速>相对湿度>总辐射>反辐射>净辐射;喷灌条件下排序为:气压>大气温度>反辐射>相对湿度>总辐射>净辐射>风速,综合分析气象指标的关联度排序,大气温度、气压和相对湿度为影响喷灌与畦灌蒸散量的主要指标。喷灌对比畦灌使温度降低2~4°C,相对湿度提升11%~21%,导致日间蒸散量降低0.03~0.38 mm/h。蒸散量的降低改善燕麦生长环境的同时减少耗水量、降低灌溉量,该研究结论为拉萨河谷制定喷灌灌溉制度和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 刘媛媛
    • 摘要: 为解决河套灌区宽畦田、大畦块田出现的灌溉效率低的问题,以某地河套灌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种灌水方案的分析,并以灌水效率(AE)、储水效率(AD)、灌水均匀度(DU)作为评价指标,分析确定出最优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田块划分+灌水时间设计方案可以有灌溉效果,对于田块的划分,采用垂直划分模式(80 m×12.5 m)更加符合当地的水渠流动特征,且该种模式导致的灌溉用水渗透损失量也较小,对于水流流量,选用入畦流量值Q=20 L/s,单宽下的水流流量q=1.60 L/(m·s),灌溉效率最高。本研究成果可供提高该地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方案参考。
    • 范雷雷; 史海滨; 李瑞平; 苗庆丰; 裴文武; 华智敏
    • 摘要: 针对河套灌区宽畦田、大畦块导致的灌水效率低的问题,为探求变化环境下适宜的畦灌技术参数,在河套灌区沈乌灌域典型试验基础上,采用不同灌溉设计方案对典型砂土较大田块(长×宽为80 m×25 m)灌水质量进行评价,并在WinSRFR模型模拟基础上分析不同参数对最佳方案灌水质量指标的敏感性变化情况.结果 表明:砂土畦田规格(80 m×25 m)较大时农田灌水效果较差,在中等流量(入畦流量Q=20 L/s、单宽流量g=0.80 L/(m·s))水平下,减少尾部25%的田间面积(改水成数从1.0降低至0.75)可节省40%的灌水时间,并可减少16%的灌溉水在水流推进过程中的渗漏损失.采用田块规格+灌水时间设计方案后灌水效果较典型田块得到显著改善,垂直分割田块(80 m×12.5 m)在较大流量水平(Q为26 ~ 30 L/s、q为2.08 ~2.40 L/(m·s))下灌水效率从67% ~ 80%提升至97% ~ 99%,灌水均匀度从0.59 ~0.79提高至0.84 ~0.95,储水效率从1.17降低至0.76,并且可以节省当前灌水时间的20%以上,中等流量(Q=20 L/s、q=1.60 L/(m·s))下在获得更优灌水质量的同时可以节省40%的灌水时间,节水效果显著.不同参数对灌水质量评价指标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计划需水水深对灌水质量影响明显,极小单宽流量情况下灌水质量受田面坡度、畦田长度影响较小.建议灌区采用的砂土畦田规格为80m×12.5 m,并且可根据实际不同来水流量选择所需的最佳单宽流量和灌水时间组合.
    • 史源; 白美健; 李益农; 章少辉; 李亦凡; 戴玮
    • 摘要: 为确定满足畦灌技术约束下的冬小麦最小灌水定额,采用地面灌溉水流运动模拟模型SISM,结合华北地区畦灌现状,考虑畦田长度、坡度、田面标准差、微地形空间分布差异及入畦单宽流量等要素,设计53 088种畦灌技术要素组合,以地面灌溉水流覆盖整个田块和最小灌水深度Zmin >0为控制条件,对不同技术要素组合下的灌水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畦灌技术要素和灌水性能指标值的对应关系,结合畦灌数值模拟试验结果,提出3种代表性畦田长度(50、100、150 m)下田面标准差、坡度、入畦单宽流量等畦灌要素的建议范围.在不考虑畦田布置优化方案的条件下,3种代表性畦长畦灌最小灌水定额不宜低于84、117、148 mm;在地面灌溉技术及畦田布置方案优化的条件下,3种代表性畦长畦灌最小灌水定额不宜低于71、75、79 mm.
    • 徐钰德; 刘子金; 程慧; 朱兴林; 黄嵩; 李智睿
    • 摘要: 为揭示干旱荒漠区农田畦灌模式下的田间尺度土壤水盐运移规律,选定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灌区为研究区,基于HYDRUS-3D模型,对田间尺度畦灌模式下的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和分布过程进行模拟,以现场田间试验数据对率定后的模型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 表明:运用田间试验实测值对HYDRUS-3D模型中的参数及边界条件修正之后,模拟结果与田间实测值的差别很小,模型的可靠性较好;在灌溉-入渗与蒸发作用下,灌溉后的土壤含水率沿纵向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畦田上层土壤含水率约为22%,中间土层的含水率约为26%,深层土壤的含水率约为29%;土壤含盐量沿纵向亦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6.5 mg/cm3(0 ~ 20 cm)、4.5 mg/cm3(20 ~ 40 cm)、4.3 mg/cm3 (40~60 cm)、3.5 mg/cm3(60~ 80 cm)、2 mg/cm3(80~ 100 cm),整个田块土壤含盐量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最后逐渐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畦田土壤含盐量平均值稳定在4.16 mg/cm3左右.上述模拟结果可为研究区灌溉制度的优选以及土壤盐碱化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 孙耀民; 王勇; 周宇伟; 胡雅琪; 赵永安
    • 摘要: 针对引黄灌区农业发展面临的可用水量不断减少、面源污染严重、灌溉水利用效率低下、土地退化等突出问题,采用当地调查、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引黄畦灌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作物耗水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所监测的100 cm土层内,土壤的体积含水率主要在0.08~0.30之间,0~40 cm各监测点土壤体积含水率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40 cm以下的土层土壤体积含水率随时间变化不大,从畦首到畦尾各观测点各同层土壤的体积含水率趋势相同,基本稳定在0.25;②在畦长方向所布置的6个观测点的腾发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上具有一致性,比较冬小麦腾发量与变异系数随时变化的关系图可知,腾发量与变异系数存在相反的变化趋势;③冬小麦拔节-抽穗期和抽穗-灌浆期的作物生长系数大于1,为1.17和1.14,在这两个生育期内冬小麦蒸腾量大于参考作物腾发量.
    • 高卓卓; 郑志伟
    • 摘要: 为了解决农田畦灌畦田规格不合理、灌溉效率低下、水资源浪费等问题。采用2次田间灌水试验和WinSRFR 5.1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模拟地面灌溉水流过程和灌水质量情况。第1年田间实测灌水结合WinSRFR 5.1模型率定土壤入渗参数(入渗系数K和入渗指数α);第2年田间实测灌水是对模型进行验证,根据WinSRFR 5.1模型模拟得到的灌水质量等值线图对参数进行不确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灌水技术不确定性与灌水技术参数有很大关系,畦长和流量对灌水效率和灌水均匀度有很大的影响,灌水效率对畦长变化更加敏感,灌水均匀度对单宽流量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根据灌水质量等值线图得到满足灌水质量要求的畦长和流量组合范围,即畦长30 m以内,单宽流量增加对灌水质量影响不大;畦长30~53 m,单宽流量为2.7~5.7 L/(s·m);畦长50~100 m,单宽流量≥3.34 L/(s·m);畦长100~150 m,单宽流量≥6 L/(s·m)。
    • 刘戈; 王凯; 刘延; 汪强
    • 摘要: 为了探明黄淮海平原区不同灌溉模式对夏玉米生产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2018-2019连续2年设置覆膜浅埋滴灌(T4)、浅埋滴灌(T3)、覆膜滴灌(T2)、地表滴灌(T1)和传统畦灌(CK)等5种灌溉方式实施大田对比试验,测定了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以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等指标。结果表明,各滴灌处理玉米株高、LAI、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籽粒产量、穗粒数以及WUE均显著高于CK(p0.05)。各滴灌处理玉米性状和WUE整体表现为T4>T3>T2>T1,但T4和T3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浅埋滴灌下玉米覆膜对其生长指标及WUE提升效果不明显。覆膜浅埋滴灌和浅埋滴灌均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WUE(p<0.05),2018年T4(T3)产量分别较CK、T1、T2高17.2%(15.9%)、9.5%(8.2%)、6.0%(4.9%),水分利用效率高33.3%(31.3%)、12.1%(10.3%)、7.0%(5.3%)。2019年T4(T3)产量分别较CK、T1、T2高10.2%(7.9%)、7.0%(4.8%)、5.2%(3.0%),水分利用效率高30.5%(25.2%)、17.5%(12.7%)、14.8%(10.1%)。覆膜浅埋滴灌和浅埋滴灌均具有节水、增产作用,且二者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明显,浅埋滴灌由于地表无覆膜,不仅节约成本且能有效避免残膜污染,因此是黄淮海平原区玉米节本增产的最佳灌溉方式。
    • 张凡; 彭欣; 王建豪; 高佰鑫
    • 摘要: 为进一步提高畦灌灌水质量,实现定额灌水及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新模式,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畦田长度大于100m、介于80~90 m及介于50~ 60 m,改水成数取0.5、0.6、0.7、0.8、0.9、1的组合下,灌水质量指标的变化.随着改水成数的增大,灌水效率Ea呈下降趋势,储水效率Es及灌水均匀度Du呈上升趋势,但50~60 m长度畦田灌水效率Ea下降幅度较小,且其储水效率Es小于其余规格畦田,最后对畦田长度及改水成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实际畦田灌溉系统设计与管理中,应设置畦田长度大于50 m,改水成数取0.7 ~0.8为宜.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后期畦灌灌溉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