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重构

电重构

电重构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208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基础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51749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岭南心血管病杂志、心电与循环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6全国心血管病进展心律失常主题研讨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六次学术双年会等;电重构的相关文献由623位作者贡献,包括黄从新、张建成、邓玉莲等。

电重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4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51749 占比:99.92%

总计:251955篇

电重构—发文趋势图

电重构

-研究学者

  • 黄从新
  • 张建成
  • 邓玉莲
  • 许春萱
  • 郑强荪
  • 胡锡衷
  • 刘雄涛
  • 卢延生
  • 洪昌明
  • 陈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房媛; 李倩; 罗贯豪; 彭德威; 李路安; 李巧巧; 罗雪珊; 邓春玉; 薛玉梅; 饶芳; 吴书林
    • 摘要: 目的探讨机械敏感离子通道Piezo1在高血压所致心房肌细胞电重构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30~32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予缬沙坦(valsartan,Val,30 mg·kg-1·d-1)降低血压,以Wistar大鼠为对照,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组别大鼠心耳组织中,以及体外给予不同压力(20或40 mmHg),Piezo1抑制剂(GsmTx4)和激动剂(Yoda1)处理下,心房肌细胞株(HL^(-1)细胞)内Piezo1,Src和Cav1.2的蛋白表达改变。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心房肌细胞的L型钙电流(L-type calcium current,ICa,L)和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结果与Wistar大鼠相比,SHR心房组织Piezo1和Src蛋白表达明显增加,Cav1.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缬沙坦可逆转SHR心房组织中上述蛋白表达改变(P<0.05);较高静水压(40 mmHg)可使HL^(-1)细胞内的Piezo1和Src蛋白表达升高(P<0.05),伴APD缩短,ICa,L和Cav1.2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GsmTx4可明显逆转上述变化。此外,Piezo1激动剂Yoda1可模拟上述压力所诱导的心房肌细胞电重构及相关信号分子的改变。结论机械敏感离子通道Piezo1参与高血压诱导电重构,与激活Src激酶信号通路导致ICa,L下降有关。
    • 汪尊冬(综述); 刘维琴(审校)
    • 摘要: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同时也是一种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近年来微小RNA在房颤发病中的作用越发得到重视。微小RNA通过电重构、结构重构对房颤的诱发及维持有重要作用,该文以微小RNA在房颤电重构、结构重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阐述。
    • 苏博; 王子文; 李姣姣; 李晶晶; 平政; 徐鹏; 李俊峡; 曹雪滨
    • 摘要: 目的 探究碎裂QRS波在新战士复检中的发生率、分布特点及在训练中的预警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部3954例(男性3631例,女性323例)入伍新战士复检心电图,收集静息状态下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筛选出fQRS波,统计fQRS波的发生率及发生部位。依据年龄18~25岁划分为八个组,男兵按兵种分为六组:空军1部、陆军1部、武警、通讯、空军2部、陆军2部,再按fQRS波出现导联分为肢导组、胸导组、胸导+肢导组。结果 fQRS波的整体发生率在性别和年龄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fQRS发生率在入伍战士各年龄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六个兵种男兵fQRS波发生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fQRS波同时发生于胸导和肢导的比例明显大于单纯发生于胸导/肢导的比例,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fQRS波的发生率与运动强度之间具有一定联系,这种不同运动强度造成的f QRS波发生率之间差异可能与心肌损伤有一定关系。
    • 刘雨亭; 刘敏敏; 厉芝; 邱小兰; 韩学东; 任毅; 于昆
    • 摘要: 目的 研究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使用曲妥珠单抗靶向辅助治疗中早期心脏电损害的临床预测指标。方法 对我院2017年5月~2020年9月连续170例接受曲妥珠单抗药物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评估药物使用前后心电图参数变化预测早期心脏电损害,包括SV1、RV5、P波电轴、R波电轴、PR间期、QT间期、QTc间期、QRS间期、T波峰末间期(Tp-Te)、Tp-Te/QTc。通过心脏彩超各项参数评估心脏结构功能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脏彩超、心电图临床判定均正常。治疗前后血压、血清钾水平、血清钙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T)、右室内径(RVD)、右房内径(RAD)、SV1、RV5/SV1、T波电轴、P波电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RV5振幅减低、R波电轴偏移、PR间期延长、QT间期缩短、QRS间期延长、V2导联T波峰末间期(Tp-Te)延长、V2Tp-Te/QTc比值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接受曲妥珠单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中,密切监测Tp-Te间期、Tp-Te/QTc比值、PR间期、QRS间期、R波振幅变化可预测早期心脏电损害。
    • 巫辰; 王耀晟
    • 摘要: 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是位于心肌和脏层心包之间的脂肪组织。大量研究显示,EAT与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主要原因是EAT可促进心脏结构重构和电重构,从而导致AF的发生。EAT促进心脏结构重构的机制主要包括心肌纤维化、胶原基质沉积、心肌细胞凋亡和组织结构损伤;而电重构主要涉及离子通道和细胞钙稳态异常变化及电传导特性改变。此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EAT中基因表达差异及肥胖所致EAT蓄积等均是AF发生的重要原因。本文主要从EAT所致的心脏结构重构和电重构两个方面讨论EAT导致AF发生的机制,并归纳近期的研究进展。
    • 杨盈天; 王师菡; 唐菁菁; 吕乾瑜; 李俊佳
    • 摘要: 心房颤动(AF)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心房重构被认为是AF发生、进展和持续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电重构和结构重构,与电重构比较,结构重构不易逆转,因此有效地抑制心房重构对于预防AF的发展和持续非常重要。AF的主要上游靶点包括L型钙通道(LTCC)、心房缝隙连接蛋白、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系统以及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现代医学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而中医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心脏电生理及结构功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阳虚血瘀证作为AF的主要证型,对心房重构有促进作用。运用温阳活血法治疗阳虚血瘀型AF不仅能够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还能抑制其心房重构的上游环节从而逆转重构,防止复发,改善预后。
    • 胡伟芳; 张兵; 刘磊; 吴萍; 李小红; 黄雪渊
    • 摘要: 目的 探讨老龄兔心房电生理特征及其与心房颤动(AF)的易感性.方法 记录青龄(青龄组,n=15)和老龄(老龄组,n=15)兔清醒状态下模拟II导联心电图,测量P波间期和离散度,PR、RR和Q T间期以及心率.麻醉开胸暴露心脏,记录在体心房肌组织单相动作电位,测量复极化恢复到10%、20% 和90% 时程(APD10、APD20和APD90)、平台期电位(plateau P)、最大上升速率(Maxdv/dt).以基础刺激周长为300 ms、200 ms和150 ms测量心房肌组织的有效不应期(AERP)及其离散度(dERP)和频率自适应性(fERP),Burst刺激诱发AF的起搏间期和诱发率.酶解法分离两组的单个心房肌细胞,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各组心房肌细胞短暂外向钾电流(Ito)及其电流-电压(I-V)相关性曲线.结果 与青龄组比较,老龄组P波间期、P波离散度、PR间期、RR间期和Q T间期均显著延长,心率变慢(P均<0.05).另外,老龄组的APD10和APD20缩短,平台期电位减小,APD90延长以及Maxdv/dt加快均更显著(P均<0.05).且ERP和fERP缩短,dERP和诱发AF的BCL延长均更明显(P<0.01),AF诱发率增加(P<0.05).在电压钳制方案下,老龄组兔心房肌细胞Ito明显减小,I-V曲线下移.当钳制电位为+50 mV时,老龄组兔心房肌细胞Ito为(12.8±0.9)pA/pF明显小于青龄组的(16.8±0.7)pA/pF(P<0.001).结论 老龄兔的心脏电生理特征发生了明显的电重构,增加了AF的易感性而易于诱发AF.
    • 刘海燕; 薛玉梅
    • 摘要: 衰老与心房颤动(AF)发生密切相关,主要参与AF的结构重构和电重构.衰老通过细胞肥大、纤维化、肺静脉和左房大小、淀粉样变参与结构重构;通过调节离子电流、缝隙连接蛋白参与结构重构;另外通过氧化应激、炎症过程、性激素变化、交感神经的变化导致AF.
    • 王咏春; 刘芳; 张续腾; 朱希瑶; 徐茂青; 高红梅
    • 摘要: 心房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其并发症包括脑卒中、心力衰竭及其他血栓栓塞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危害极大.目前,关于AF的发生机制学者们已初步达成共识:心房的结构重构及电重构在AF的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微RNA(miRNA)广泛参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其中miR-21与AF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通过下调靶基因表达促进心房结构重构和电重构,进而促进AF的发生发展.此外,外周血中miR-21表达的变化也与AF的临床诊疗息息相关.未来,深入研究miR-21在AF中的作用机制,或可为AF的诊疗提供新的干预靶点.
    • 喻泊遥; 谢淳凡; 喻思扬; 胡永斌
    • 摘要: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通常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是临床上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目前针对AF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存在不良反应.射频消融较传统的药物治疗更有效,但这种侵入性操作伴有潜在风险,且可能出现术后复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AF患者的临床获益.因此不断深化对AF分子机制的研究,并以之为基础挖掘出新的治疗策略已成为当前所需.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 nt的非编码RNA,其在多水平调控基因表达.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lncRNA参与AF发生发展的诸多重要环节,如结构重塑、电重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钙调控异常等.参与结构重塑、电重塑等的lncRNAs可能成为AF诊断及治疗的靶标,而参与自主神经重构的lncRNAs可能为AF的预后及复发带来新的启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