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容耦合

电容耦合

电容耦合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3年内共计765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电工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7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156722篇;相关期刊123种,包括中国医疗器械杂志、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福建省电机工程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油田技术事业部2015年科技论文报告会等;电容耦合的相关文献由1555位作者贡献,包括冀海峰、王保良、李海青等。

电容耦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7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56722 占比:99.88%

总计:156903篇

电容耦合—发文趋势图

电容耦合

-研究学者

  • 冀海峰
  • 王保良
  • 李海青
  • 黄志尧
  • J·佩因特
  • K·范斯韦林根
  • 杰-保罗·布斯
  • 道格拉斯·L·凯尔
  • 史作毅
  • 孙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林; 张跃军; 张会红
    • 摘要: 随着集成电路特征尺寸的不断缩小,互连线在芯片内部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互连线仅用于数据传输,芯片计算能力仍然需要依靠晶体管开关实现.如何在有限的硬件资源内进一步提高芯片的计算能力,已经成为当前集成电路设计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研究金属互连线间电容耦合效应,采用互连线串扰现象完成逻辑运算的思想,提出一种基于线计算的全加器设计方案.该方案首先建立线计算模型,通过调整反相器阈值和不同干扰线与受扰线之间电容耦合强度匹配技术,采用相同线计算电路结构实现不同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然后,在逻辑门的基础上实现基于线计算的全加器;最后,在TSMC 65 nm CMOS工艺下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线计算电路具有正确逻辑功能,与传统设计方法相比,线计算逻辑门具有更低开销,且线计算电路具有抗逆向工程能力.
    • 李林; 张会红; 张跃军
    • 摘要: 随着集成电路工艺节点的不断推进,互连线间的寄生效应越来越明显。互连线已经成为制约提高芯片计算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考虑将互连线作为逻辑计算的设计方法引起设计者的广泛关注。通过对互连线间电容耦合效应的研究,提出一种采用金属互连线间的确定性信号干扰来进行逻辑计算的电路设计方案。该方案首先分析金属互连线间电容耦合关系,构建电容耦合模型。然后利用纳米金属线构成耦合电容,调节干扰线与受扰线之间的耦合强度以及调整反相器阈值,设计与非、或非、异或、同或逻辑,在此基础上实现互连线电容耦合的3线-8线译码器。最后,采用台积电65 nm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Cadence Spectre环境下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线计算电路功能正确。与台积电65 nm工艺库的标准单元相比,二输入线计算与非门使用的晶体管数量减少25%,二输入线计算同或门的功耗减少29.1%,四输入线计算与非门的面积和功耗延时积分别减少46.4%和55%。因此,线计算逻辑门具有低硬件开销特性,提供了密集实现数字集成电路的新途径,有利于芯片向小型化发展。
    • 廖坤; 杨君中; 鞠玲; 杨森; 肖知明
    • 摘要: 针对高速电容型数字隔离器在"低速"应用下的高电流消耗问题,基于TSMC 180nm BCD工艺设计了一种基于OOK调制的低静态功耗全差分数字隔离器结构.通过发送机的逻辑控制电路产生的三组开关信号及振荡器模块产生的载波信号,提出的结构实现了对输入信号的调制.在传输信号频率变化时,基于跨导线性环结构的中点电位偏置电路将差分信号的直流电压均稳定在VDD/2附近,从而有效避免接收端直流电平衰减造成的误码.经由前置放大器放大后,接收端信号通过双阈值比较器完成解调.PVT仿真表明,在输入电源电压3~5.5V范围内,均可实现最高10Mbps传输速率,典型传输延时为13ns;典型情况下静态功耗仅为1.3mA,在1Mbps及10Mbps速率下的典型动态功耗分别为4mA及4.8mA.此设计支持多通道扩展,可通过共享内部振荡器及偏置模块进一步减小单通道平均功耗;此外隔离器在最高10Mbps输入PRBS(Pseudo-Random Binary Sequence)码下仍可准确解码,证明了此结构具有较强的传输鲁棒性.
    • 王紫阳; 廖薇
    • 摘要: 基于人体的多姿势模型进行仿真研究,以观察姿势变化对人体的动态影响.同时提取多姿势中的幅值及时间参数进行分析,以详细分析姿势会产生影响的原因.结果表明:人体动作会对路径增益产生影响,这种变化并不会影响信道稳定性,大幅度动作具有更好的传输效率.人体多姿势的变化带来的不同信道增益遵循正态分布,可将姿势的影响认为是乘以变化的统计随机量.而路径的到达时间与路径距离成正相关,多姿势下模型仿真的多路径叠加还会岀现为新的巅峰值,实务中须对此加以考虑.
    • 张伟; 李晓建; 梁军生
    • 摘要: 传统电压互感器在体积、微弱信号测量精度以及电绝缘程度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为满足铁路道岔转辙机内部狭窄空间内线路电压非接触测量的需求,根据电容耦合原理,提出一种非接触式电压传感器制作方法,并采用仿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中的AC/DC模块对不同结构的感应极板进行建模仿真并进行计算及分析对比,选用适用于当前测量状况的电容极板,在保证对原转辙机内部电路系统影响较低的基础上,实现对线路电压的准确稳定测量.为非接触式电压传感器前端电极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 刘灿文; 张迪; 李定珍; 樊京
    • 摘要: 针对传统的电缆供电模式不易移动问题,文章研究了一种新型的非电气直接接触的单电容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确定了系统补偿拓扑的结构模型和参数,设计并制作了所需要的各个模块,搭建了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调试及测量,最终验证了系统的功率、效率等均达到刘了设计要求.该系统为无线电能传输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其成本较低,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较高的推广价值.
    • 王紫阳; 廖薇
    • 摘要: 人体周围传感器共同组成的体域网(BAN)可实时观察并记录人体运动、休息等正常活动时生理参数的变化.对人体运动带来的信道特性变化进行分析是扩展体域网络应用的重要工作.采用两步法构建运动人体信道数学模型.通过电磁仿真得到人体跑步中连续9个动作模型数据,然后通过统计学拟合得到人体连续动作的累积分布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人体跑步动作会改变路径增益,但不会影响信道稳定性.运动中信道增益遵循正态分布,可将衍射等效应认为是乘以变化的统计随机量.而峰值路径的出现时间总体呈逆高斯分布,为直射基频分量与高频分量叠加的结果,实务中须对此加以考虑.
    • 徐乐年; 林敏; 孙崇雨; 许艳云
    • 摘要: 基于CDC的电容式灌装液位检测系统可适用于工业生产中的液体灌装高度的检测.该系统设计了能够对灌装液位进行非接触有效测量的电容式传感器结构,并使用电容数字转换器AD7745进行电容测量.硬件上采用接地、外加屏蔽罩等措施降低电磁干扰,软件上对AD7745寄存器进行合理设置实现高精度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在恒温的条件下该设备反应灵敏且稳定性高,成本低、可实时在线监测及远程操作;检测速度最高可达72000瓶/h,检测精度±2 mm,误剔除率小于1%.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