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改造
生态改造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3年内共计143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水利工程、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74293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人与自然、科技信息、现代园艺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14次全国建筑技术学科学术研讨会会议、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2008年绿色建筑与建筑新技术发展国际会议暨中国建筑技术学科第12次学术研讨会等;生态改造的相关文献由418位作者贡献,包括崔延松、张允良、季永兴等。
生态改造—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4293篇
占比:99.89%
总计:74373篇
生态改造
-研究学者
- 崔延松
- 张允良
- 季永兴
- 欧阳礼捷
- 张志杰
- 谢先坤
- 吕先洋
- 房凯
- 朱嫕
- 王星梅
- 祝建中
- 舒叶华
- 赵胜男
- 高柱
- 万娟
- 何俊
- 余俊爽
- 关保华
- 刘永莉
- 刘献
- 南月慧
- 卞斐
- 叶建军
- 吴志庄
- 周红敏
- 周风扬
- 姬雅婵
- 崔晨晨
- 张丽芬
- 张久良
- 张凯
- 张小平
- 张晶
- 张舒静
- 彭文启
- 彭辉
- 施震余
- 朱云涛
- 李丽华
- 李小军
- 杨云华
- 杨坤
- 杨旭东
- 杨晓彤
- 杨智勇
- 梁威
- 樊蓓莉
- 温星
- 潘雁红
- 王兵
-
-
-
-
刘佳琪;
白恒勤;
王丹;
孙翔
-
-
摘要: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居民对于城市居住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对城市公园功能的要求或希望不仅仅局限于花花草草的观赏性,还考虑是否符合城市发展的整体风格、是否具有休闲娱乐的功能,能否反映城市的文化、人文风情,能否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等等.城市公园是居民生活中游玩休憩的重要场所,公园的各项改造与修葺都应时时刻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改造重建中,既要结合当地文化与生态环境,又要从各方面考虑如何更加合理地改造.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脚步的加快,城市公园建设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和生态环境的必要途径.因此,以成吉思汗公园为例,分析其改造过程以及其空间结构,以供参考.
-
-
南月慧;
罗国娜;
赵庆玲
-
-
摘要:
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老旧小区的生态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小区绿化不足、生态性能低下等方面.文章分析了生态城市中老旧小区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研究了老旧小区在改造中忽视生态性的现状,总结梳理了老旧小区生态建设改造的方法和思路.其中,包括屋顶绿化设计,活化老旧小区活动空间的同时,增强老旧小区的生态性;还包括竖向绿化设计,在有限的用地上利用空间的三维性,为老旧小区的生态改造开辟新的思路.
-
-
南月慧;
罗国娜;
赵庆玲
-
-
摘要:
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老旧小区的生态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小区绿化不足、生态性能低下等方面。文章分析了生态城市中老旧小区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研究了老旧小区在改造中忽视生态性的现状,总结梳理了老旧小区生态建设改造的方法和思路。其中,包括屋顶绿化设计,活化老旧小区活动空间的同时,增强老旧小区的生态性;还包括竖向绿化设计,在有限的用地上利用空间的三维性,为老旧小区的生态改造开辟新的思路。
-
-
徐光耀
-
-
摘要:
近年来,建筑可持续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比起拆除、废弃而言,旧建筑的改造是一种更加经济节约的处理方式.目前广泛对旧建筑采用的传统改造方式,存在能源消耗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旧工业的改造应该根据建筑基地生态资源气候条件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使旧工业建筑的生态利用达到综合统一.长春市水文化生态园则是在这种生态改造的设计模式下进行的由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动植物保护科学等诸多学科综合协调完成的一个旧工业改造项目,它最大程度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和历史建筑,将历史、生态、文化进行了完美的融合,最终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
-
-
孙伟博;
惠宇飞;
李红岩;
李玲玲;
王璞
-
-
摘要:
基于山东省盐碱地概况和山东地区盐碱地植被覆盖现状,梳理山东地区盐碱地林业发展建设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剖析目前山东地区盐碱地林木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植被修复与群落构建方面出发,列举了能够适应山东地区盐碱地生长的多种耐盐植物,为不同程度盐碱地的森林质量提升和植物景观改造提供选择,并依据相关地市已有的盐碱地改造的先进经验,从立地条件改造、树种选育、项目管理和经济开发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参考建议.
-
-
肖妮;
杨安玉;
周丽娜;
孟克
-
-
摘要:
我国早期建成的水电站,由于历史原因,多数未设置专用的生态流量下泄设施,对这部分电站的生态改造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走小水电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举措。结合浙江、福建等地的小水电站生态改造经验,介绍几种常见的生态流量泄放设施,分析其适用范围及应用效果,并介绍几个小水电生态设施改造典型案例,为老电站生态泄流设施改造提供参考。
-
-
-
-
TONG Yao;
童尧;
CHEN Li-gen;
陈利根;
龙开胜;
LONG Kai-sheng
- 《2016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研究目的:研究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中的利益相关者、利益关系、利益构成及分配机制,提出优化利益分配建议.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是政府主导下社会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涉及利益多样.生态改造中,受到影响最大、利益关系最复杂的是县级政府及其部门、施工企业、农民.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利益分配中各主体地位不同以及分配机制不健全导致利益分配失衡,由此引发社会矛盾,影响项目顺利实施.因此,应对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中的利益分配进行调整.研究结论:应在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的前提下,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通过利益调节与补偿达到利益分配的合理状态.
-
-
樊振和;
许义慧;
吴迪
- 《第14次全国建筑技术学科学术研讨会会议》
| 2012年
-
摘要:
建筑风环境设计是提升建筑设计和居住区规划质量的重要环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北京,其旧城区的保护、更新和发展更是一个需要科学对待的问题.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既保护北京旧城居住区而又提升居住区质量,做到生态规划,对生态环境甚至北京城的更新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以北京市南二环白纸坊西街大观园地块既有多层住宅居住区生态改造为例,运用ANSYS等软件模拟、分析既有居住区风环境,并根据模拟的结果对城市旧居住区和建筑规划方案中风环境优化和生态改造提出了更有效的设计方法.冬季应根据建筑周围风速,合理布置居住区上风向入口,减少建筑的冷风渗透;在夏季合理引入气流,从而带走一些建筑及周边环境过大的太阳辐射热,减少建筑能耗。同时也要分析在不同季节进行不同活动的不同人群对风速的要求,以及不同功能的建筑对周围环境的使用要求,进行合理、科学的布置,创造良好舒适的室外活动空间。
-
-
吕科建;
李松泽;
张玉龙;
张悦;
张冀鲁
- 《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
| 2009年
-
摘要:
随着我国煤炭的大量开采,由之引发的采煤塌陷情况愈发严峻,严重的破坏了矿区及周边环境的生态结构,影响了矿区及周边地区人们的生活.本文以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典型——唐山市南湖生态城为例,说明了采煤塌陷区的成因及对矿区及民众的影响,介绍了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旨在为完善采煤塌陷区的生态改造提供理论依据,并对其他塌陷区提供借鉴.
-
-
-
董瑞佳;
刘田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惠州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古城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惠州也因东江航运工业史留下了具有价值的工业遗产.然而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和改造往往背道而驰,在古城的发展格局下忽视工业遗产文化而造成大量工业建构筑物拆除重建,泯灭了工业文化在历史中的地位.本文通过介绍惠州历史文化名城和惠州船运工业文化背景,惠州造船厂片区概况,提出在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特定背景下,工业遗产片区保护和改造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以惠州造船厂片区的生态改造为例,提出联系古城城江关系,延续古城发展框架、融入古城特色风貌,彰显个性文化与营造富有活力和市民化的慢生活场景三大融合策略.以期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工业遗产保护和改造提供借鉴依据.
-
-
杨虎
- 《2006生态城市规划国际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生态修复研究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但将生态修复作为生态学的一个分支进行系统研究,是从1980年Cairns主编的一书出版以后才开始的.在对受损地区的生态修复研究和实践中,涉及的相关概念主要有生态恢复、生态修复和生态改造.本文以三峡坝区生态修复研究为例,探讨受损地区生态修复方法。
-
-
陈硕;
刘妍华;
林尚立;
盘育丹;
蔡卓;
易文媛
- 《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农民住房在我国存在量相当巨大,并且每年其建筑面积以很快的速度增长,然而其在能源消耗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合理性,这不但影响着农民的居住条件,而且消耗了国家大量的能源.我们以南方湿热地区农民住房的节能改造为目标,通过比较和分析古今中外各项合适的节能技术,提出了基于生态节能理念,并针对南方湿热地区农民住房节能改造的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解决策略.整个策略的提出是从基本的节能原理出发,通过吸收早期及现代的节能方法和节能构造,再结合实际情况,创造出新型适合农民住房特点的节能改造方法.这一切都采用"低技(Low-tech)",而非"高技(High-tech)",以低成本,低技术来实现建筑低能耗的目标,这符合农民住户的实际经济情况和接受能力.其重点在于节约能源,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提高舒适度和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这符合当前国家所提倡的节约能源的号召,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能源压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