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产率悖论

生产率悖论

生产率悖论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3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贸易经济、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999006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南风窗、生产力研究、世界经济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7年两岸三地管理科学暨企业经营学术研讨会、2007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等;生产率悖论的相关文献由15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之光、汤二子、黄曼慧等。

生产率悖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99006 占比:99.99%

总计:999109篇

生产率悖论—发文趋势图

生产率悖论

-研究学者

  • 张之光
  • 汤二子
  • 黄曼慧
  • 于长宏
  • 俞毛毛
  • 俞立平
  • 刘海洋
  • 史长宽
  • 庞鹤
  • 彭赓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暑子; 范从来; 康志勇
    • 摘要: 新新贸易理论认为,只有生产率高的企业才出口,但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却显著低于非出口企业,由此形成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已有研究认为,悖论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市场分割导致进入门槛过高,阻碍了企业内销,但该观点忽略了汇率在调节海外市场进入门槛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在Melitz(2003)的模型中引入汇率,考察本币汇率对生产率异质企业的出口和内销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本币贬值导致出口的生产率临界值低于国内市场,是形成悖论的重要原因;相反,本币升值会提高出口的生产率临界值,从而缓和悖论,甚至导致悖论消失。因此,本币低估是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的重要解释变量。第二,国内市场分割增加了出口转内销的难度,延迟了低效率出口企业的退出行为,从而削弱了升值的积极效应。本文随后使用中国工业企业面板数据(2000—2007年)进行的经验检验支持了上述理论预测。由此,本文建议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利于促进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且需以破除国内市场分割为辅助,方能促进双循环良性互动。
    • 赵君丽; 王子嫣
    • 摘要: 研究纺织企业的国际化选择有助于中国纺织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与东道国包容性增长。本文基于中国纺织企业的案例和纺织服装上市公司2005—2019年的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面板数据,建立实证模型,将贸易摩擦外部因素和企业异质性内部因素结合起来,研究贸易摩擦对于企业出口、OFDI国际化选择的影响,探寻企业出口与OFDI国际化选择的动因,找到了“生产率悖论”的新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存在对外投资生产率悖论;贸易摩擦增加,企业选择OFDI的概率增加;贸易摩擦显著降低了企业OFDI的临界生产率;贸易摩擦越多,下游终端纺织服装产业选择OFDI的概率越大。
    • 苗二森
    • 摘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指出中国的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关乎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文章运用高度细化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验证了强法律制度环境与高资产专用性具有互补性,会显著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法律制度环境与高技术企业具有互补性,会激励企业增加专用性投资,进而形成专用投资与技术创新之间高水平的良性动态循环.估计结果在控制了内生性(2SLS)、跨方程约束(3SLS)、更换指标测度算法等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显著成立.运用倍差法(DID)显示强法律制度环境还会缓解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提升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
    • 颜新艳; 俞毛毛
    • 摘要: 选取2013—2017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分别以QFII持股比例和企业加入沪深港通(陆港通)样本作为资本市场开放的代理变量,基于PSM+DID模型与工具变量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QFII持股比例的增加与陆港通样本的加入,均能提升企业TFP增长率水平;资本市场开放通过降低公司融资约束,提升TFP增长率水平;资本市场开放能够通过解决"出口—生产率悖论"问题来提升企业TFP增长率水平.
    • 范晓男; 孟繁琨; 鲍晓娜; 曲刚
    • 摘要: 在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背景下,人工智能已深度融入国民经济各产业,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能否促进制造企业生产率提升,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2015—2017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对制造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构建基于结构方程的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制造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影响生产率的内在机制及路径.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提升了制造企业生产率;市场份额对人工智能与制造企业生产率的关系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人工智能通过劳动力数量、物质资本使用效率和技术创新产出3种中介变量显著促进企业生产率提升,并通过人力资本使用效率和技术创新投入抑制企业生产率提升.
    • 郑万吉
    • 摘要: 数字经济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为商业及创业活动提供新机遇、新渠道,为解决各种发展难题提供新工具.然而,现实中并没有明确证据表明数字投资提高了生产率,甚至部分地区还伴随着生产率的下降.本文对该数字投资的生产率悖论进行分析,寻求使投资预期与现实兼容的可能解释,为国家和企业数字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与借鉴.
    • 刘亮; 胡国良
    • 摘要: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人工智能对于生产率的影响非常复杂,对于究竟是否存在所谓的"生产率悖论"尚无一致见解.基于中国制造业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显著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证伪了"生产率悖论";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人工智能对中高技术行业的生产率提升效应更强.但是,由于"拥挤效应"以及应用潜力被低估,人工智能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边际效应在降低.人工智能主要通过提高技术效率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其对于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为此,应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完善人工智能相关政策,加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人工智能技术人才.
    • 何小钢; 华梦清
    •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ICT逐步在中国大规模应用,ICT能否赋能企业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成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从国家、行业和企业3个层面梳理ICT生产率悖论的演进趋势发现,基于国家和行业的宏观研究与基于企业的微观研究存在明显的分野,前者结论不确定,后者否定存在悖论。进一步地,从微观视角对破解悖论的理论机制与路径进行了综述。ICT投资通过与组织结构、生产流程、创新行为和劳动力技能等互补性组织行为和组织资源相互匹配才能使生产率获得有效提升,这种互补效应正是弥合宏观与微观研究结论鸿沟的有效机制。最后从政府和企业角度,给出了优化中国企业智能化战略的思路和对策,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
    • 高艺; 廖秋敏; 陈玲
    • 摘要: 在异质性企业理论框架下检验中国稀土行业是否存在"生产率悖论",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02—2006年的数据,通过分类统计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看中国稀土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即稀土出口企业的近似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均低于非出口企业.按照企业所在省份分类,绝大多数省份的稀土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企业性质的分类结果一致支持该结论,按企业规模测度结果表明:"生产率悖论"只存在于小型企业中,大型和中型企业均不存在.同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07—2013年的数据再次检验,仍然支持存在"生产率悖论"的结论.基于稀土出口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越低的稀土企业出口规模越大,这进一步支持了"生产率悖论".由于占出口企业大多数的小型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的现象,建议稀土行业进一步整合,提升企业规模,并大力发展稀土精深加工产业,同时规范出口企业的竞争行为.
    • 李东阳
    • 摘要: 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到来,人工智能作为科技新宠正逐步登上各大产业领域的舞台,出版业作为传统的第三产业发展陷入瓶颈,急需人工智能技术的嵌入打破传统的发展路径,提高产出效率,因此,本文首先运用了DEA-Malquist指数对2007-2016年我国26个省份出版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并运用门槛模型以26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为被解释变量,人工智能为门槛变量,研究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对26个省份出版业全要素生产率分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对26个省份出版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单门槛效应,当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小于门槛值时,人工智能对出版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信息生产率悖论",但当人工智能发展水平超越这一门槛值时,这种抑制效应显著减退,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原因并给予了政策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