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献血不良反应

献血不良反应

献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93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71580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中国卫生产业、广州医药、医药前沿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医师协会输血分会2013年第七届输血学术年会、东北地区采供血机构输血技术组2009年会等;献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文献由298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惠彬、陈莉、丁喜成等。

献血不良反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0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1580 占比:99.89%

总计:171773篇

献血不良反应—发文趋势图

献血不良反应

-研究学者

  • 吴惠彬
  • 陈莉
  • 丁喜成
  • 严仲文
  • 何伟胜
  • 何博
  • 何涛
  • 刘丹
  • 刘伟
  • 刘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蒋继垚; 陈佳
    • 摘要: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措施在全血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预防中的应用.方法 以108例全血献血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预见性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献血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5%(1/54),低于对照组(12.96%(7/54),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可减少全血献血的不良反应,缩短采血时间,可在临床推广.
    • 侯云便
    • 摘要: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成分输血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对血液病的患者来说,机采血小板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较手工血小板而言,治疗量的机采血小板是从某位献血者体内采集的,输血反应相应减少,临床输注更好,但是机采血小板的捐献时间比较长,体外循环血量比较大,输入献血者体内的抗凝剂也就多,抗凝剂会鳌合人体内的钙离子,引起暂时性的缺钙,就会引起献血不良反应,为保证献血者的身心安全,增加献血者的舒适度。
    • 杨永杰
    • 摘要: 目的总结归纳献血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预防措施的制定与执行。方法选取驻马店市中心血站2015年1月到2018年12月期间本站发生的献血不良反应进行研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进行对比。结果2018年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2015年,差异显著(P<0.05);45~55岁年龄段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为0.45%,低于18~25岁的1.25%和26~44岁杨永杰的1.05%,差异显著(P<0.05);精神紧张所致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因素(P<0.05)。结论献血不良反应受多种因素影响,需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推动献血工作顺利发展。
    • 刘伟; 程雪; 张萃萃; 朱晓双
    • 摘要: 目的 研究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方法 本研究随机抽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在我血液中心献血的无偿献血者4000名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其性别、年龄、献血量、献血次数、心理状态、空腹状态、睡眠状态以及晕针晕血和采血操作等可能导致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因素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对其中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无偿献血者的具体不良反应发生原因进行总结,以分析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结果 本研究4000例无偿献血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有145例,其发生率为3.6%.通过研究分析可知年龄、心理状态、空腹状态、睡眠状态、晕针晕血与采血操作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与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导致无偿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根据这些原因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提高献血安全性.
    • 刘伟; 程雪; 张萃萃; 朱晓双
    • 摘要: 目的 研究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方法 本研究随机抽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在我血液中心献血的无偿献血者4000名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其性别、年龄、献血量、献血次数、心理状态、空腹状态、睡眠状态以及晕针晕血和采血操作等可能导致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因素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对其中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无偿献血者的具体不良反应发生原因进行总结,以分析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结果 本研究4000例无偿献血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有145例,其发生率为3.6%.通过研究分析可知年龄、心理状态、空腹状态、睡眠状态、晕针晕血与采血操作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与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导致无偿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根据这些原因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提高献血安全性.
    • 席珍
    •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适宜、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本血液中心2013年3月至2019年3月调查机采血小板献血者4498人数,发生献血不良反应52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8~30岁人群发生献血反应率为1.70%,31~45岁人群发生献血反应率为1.13%,大于46岁人群发生献血反应率为0.76%.献血不良反应症状主要表现为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其次是采血部位血瘀等不良反应.结论 加强对机采献血者的心理、生理护理,提高采血护士的采血技术和对献血不良反应的处置能力,加强对献血前后的注意事项和血液生理知识的讲解,可以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 于晶
    • 摘要: 目的 探讨人文关怀对献血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我中心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待的80名献血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名.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比较两组受检者的满意度、依从性和护理前后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评分.结果 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试验组献血者的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恐怖、偏执、焦虑、敌意、精神病性、其他各项目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献血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献血者的心理负担,提高献血者的献血依从性及对献血的满意度.
    • 杨俊鸿; 许茜; 黄霞; 何涛
    • 摘要: 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献血者的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做好献血不良反应管理,保障献血者健康,不同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了献血者安全监测体系,系统性地开展献血不良反应监测,提升献血者安全.英国的严重献血不良事件监测体系和美国AABB献血者安全监测体系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体系.本文通过系统性地研究英美两国献血者安全监测报告的内容,比较两个体系的差异,为我国建立国家层面的献血者安全监测体系提供参考.
    • 黄彦
    • 摘要: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关预防护理措施,为更好地开展无偿献血工作提供帮助,保障献血者的身心健康和采血工作的正常进行.方法:选择2020年1月—6月在崇明区血站参与无偿献血且出现献血不良反应并进行现场处置和记录的54例献血者.收集汇总献血不良反应者的相关资料,通过分析导致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分析其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54例患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其相关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4类: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操作因素,其中心理因素占37.04%(20/54)和生理因素占38.89%(21/54)占比均较高,显著高于环境因素12.96%(7/54)、操作因素11.11%(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献血不良反应与心理、生理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是引起献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在操作规程严格按照《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执行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健康征询、加强心理疏导、营造舒适献血环境、确保采血技术能力等相关的预防护理措施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 杨永杰
    • 摘要: 目的 总结归纳献血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预防措施的制定与执行.方法 选取驻马店市中心血站2015年1月到2018年12月期间本站发生的献血不良反应进行研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进行对比.结果 2018年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2015年,差异显著(P<0.05);45~55岁年龄段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为0.45%,低于18~25岁的1.25%和26~44岁杨永杰的1.05%,差异显著(P<0.05);精神紧张所致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因素(P<0.05).结论 献血不良反应受多种因素影响,需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推动献血工作顺利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