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聚变
激光聚变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97篇,主要集中在原子能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6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220741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科学中国人、光学精密工程、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中国核学会计算物理学会第七届年会学术交流会、第七届全国光子学学术会议等;激光聚变的相关文献由50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峰、江少恩、丁永坤等。
激光聚变—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20741篇
占比:99.93%
总计:220904篇
激光聚变
-研究学者
- 王峰
- 江少恩
- 丁永坤
- 彭晓世
- 李三伟
- 何俊华
- 徐涛
- 理玉龙
- 闫亚东
- 杨家敏
- 吴宇际
- 杨冬
- 郑志坚
- 陈家斌
- 况龙钰
- 李志超
- 缪文勇
- 张保汉
- 蒋小华
- 刘慎业
- 易涛
- 杨国洪
- 王哲斌
- 陈铭
- 单连强
- 宋仔峰
- 张杰
- 张继彦
- 张锋
- 朱少平
- 王传珂
- 蓝可
- 蔡洪波
- 许瑞华
- 黎航
- 冯杰
- 刘祥明
- 周维民
- 常铁强
- 康洞国
- 张喆
- 张璐
- 易荣清
- 景龙飞
- 曹柱荣
- 李丽灵
- 李玉同
- 杨东
- 林稚伟
- 查为懿
-
-
-
-
方可;
张喆;
李玉同;
张杰
-
-
摘要:
直接驱动激光聚变通过整形后的纳秒脉冲激光辐照氘氚(DT)球壳靶,经球对称压缩加速后,在中心转滞获得高温等离子体热斑,实现聚变点火.在球壳靶受到压缩和加速过程中等离子体界面的流体力学不稳定性,特别是瑞利-泰勒不稳定性的增长有可能会对压缩壳层造成破坏,导致点火的失败.本文通过理论解析和数值模拟,对基于Zhang等提出的双锥对撞点火方案(2020 Philos.Trans.A Math.Phys.Eng.Sci.37820200015)在2020年冬季实验条件下的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增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理论模型与一维数值模拟中对整体压缩和加速过程的描述基本一致,在当前的近等熵波形下金锥中的壳层靶实现了低熵压缩,同时瑞利-泰勒不稳定性增长导致的最危险时刻扰动振幅和壳层厚度比可以达到约0.25,壳层依然处于安全状态,但当初始壳层表面扰动均方根振幅大于22 nm时,则可能出现壳层的破裂.因此,未来实验中的靶设计与驱动激光脉冲波形设计中可以通过增加靶壳层厚度、提高预脉冲强度、减小靶表面的粗糙度和提高激光辐照的匀滑度等方式来抑制不稳定性增长.
-
-
张喆;
远晓辉;
张翌航;
刘浩;
方可;
张成龙;
刘正东;
赵旭;
董全力;
刘高扬;
戴羽;
谷昊琛;
李玉同;
郑坚;
仲佳勇;
张杰
-
-
摘要:
在双锥对撞点火激光核聚变方案中,两个锥口相距约100μm放置的金锥内氘氚球冠靶在高功率纳秒激光烧蚀驱动下,获得沿金锥的球对称压缩和加速,形成沿着金锥轴向的超音速高密度喷流,出射喷流在两个金锥的几何中心发生对撞减速并形成聚变密度等离子体.在对撞过程中,高速运动喷流的动能转化为内能,实现对等离子体的预加热,与此同时,皮秒拍瓦激光产生的高能快电子从垂直方向入射并加热高密度等离子体,使其快速升温达到聚变温度,实现聚变点火.2020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联合实验室神光Ⅱ升级激光装置上,我们利用总能量为10 kJ的八路纳秒激光进行了两轮实验.实验利用包括X射线汤姆逊散射、硬X射线单色背光成像、X射线条纹和分幅成像等多种主动、被动诊断方法对超音速高密度喷流对撞过程进行了高时空分辨研究,实验测量发现,在单锥口形成的超音速等离子体喷流密度为5.5—8 g/cm^(3);在对撞过程中形成了阻滞时间约200 ps的高密度等离子体,中心密度达到了(46±24)g/cm3.通过对等离子的温度、速度的分析发现,对撞过程中动能到内能的转换效率高达89.5%.
-
-
王立锋;
吴俊峰;
范征锋;
薛创;
李纪伟;
王帅;
杭旭登;
缪文勇;
袁永腾;
涂绍勇;
尹传盛;
叶文华;
曹柱荣;
邓博;
杨家敏;
江少恩;
董佳钦;
方智恒;
贾果;
谢志勇;
黄秀光;
傅思祖;
陈竹;
郭宏宇;
李英骏;
程涛;
高振;
方丽丽;
王保山;
王英华;
曾维新;
卢艳;
旷圆圆;
李永升;
赵振朝;
陈伟;
戴振生;
谷建法;
葛峰峻;
康洞国;
张桦森;
乔秀梅;
李蒙;
刘长礼;
丁永坤;
申昊;
许琰;
高耀明;
刘元元;
胡晓燕;
徐小文;
郑无敌;
邹士阳;
王敏;
朱少平;
赵凯歌;
张维岩;
贺贤土;
张靖;
李志远;
杨云鹏
-
-
摘要:
激光聚变有望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因而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一直是国际研究的前沿热点.目前实现激光惯性约束聚变所面临的最大科学障碍(属于内禀困难)是对内爆过程中高能量密度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引起的非线性流动的有效控制,对其研究涵盖高能量密度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流体力学、计算科学、强冲击物理和高压原子物理等多个学科,同时还要具备大规模多物理多尺度多介质流动的数值模拟能力和高功率大型激光装置等研究条件.作为新兴研究课题,高能量密度非线性流动问题充满了各种新奇的现象亟待探索.此外,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及其引起的湍流混合,还是天体物理现象(如星系碰撞与合并、恒星演化、原始恒星的形成以及超新星爆炸)中的重要过程,涉及天体物理的一些核心研究内容.本文首先综述了高能量密度非线性流动研究的现状和进展,梳理了其中的挑战和机遇.然后介绍了传统中心点火激光聚变内爆过程发生的主要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在大量分解和综合物理研究基础上,凝练出了目前制约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内爆性能的主要流体不稳定性问题.接下来,总结了国外激光聚变流体不稳定性实验物理的研究概况.最后,展示了内爆物理团队近些年在激光聚变内爆流体不稳定性基础性问题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该团队一直从事激光聚变内爆非线性流动研究与控制,以及聚变靶物理研究与设计,注重理论探索和实验研究相结合,近年来在内爆重要流体力学不稳定性问题的解析理论、数值模拟和激光装置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有力地推动了该研究方向在国内的发展.
-
-
-
-
-
-
摘要:
2021年4月25日,首届光学前沿高峰论坛暨2020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颁奖典礼在杭州举行,量子纠缠光源、荧光成像、金属钠等离激元等10项基础研究,激光聚变、光学雷达远距离成像、光谱气体检测等10项应用研究成功入选“2020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中国光学十大进展”评选活动由《中国激光》杂志社发起,至今已成功举办15届,旨在促进中国优秀光学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推动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凭借高学术水平的候选成果,以及严格公正的评审机制,这一奖项备受业界认可,具有高度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
-
-
胡昕;
张兴;
李晋;
刘慎业;
张昆林;
黎宇坤;
王峰;
杨家敏;
丁永坤;
江少恩
-
-
摘要:
条纹相机(包括X射线条纹相机和可见光光学条纹相机)是一种高时空分辨的诊断设备,在激光惯性约束聚变(ICF)物理实验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介绍了当今国内外激光聚变领域获得广泛应用的两种主要类型条纹相机的技术性能以及各自的技术特点,它们分别采用了同轴电极双聚焦电子光学扫描变像管和双板电极电子光学扫描管.在技术指标方面,重点论述了条纹相机动态范围的判据,分析了激光聚变实验对条纹相机动态范围的需求,介绍了当今国际上高性能条纹相机动态范围指标的现状.文章也介绍了和条纹相机发展应用相关的几项重要技术进展,这些进展包括先进光时标、抗辐射加固记录系统和抑制相机背景噪声的阴极选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