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泥炭藓

泥炭藓

泥炭藓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34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园艺、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769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植物生态学报、山地农业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七届全国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化学学术会议、首届全国土肥和谐大会暨第二届中国泥炭产业高峰论坛等;泥炭藓的相关文献由276位作者贡献,包括卜兆君、汪正祥、冯璐等。

泥炭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 占比:8.8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769 占比:90.90%

总计:846篇

泥炭藓—发文趋势图

泥炭藓

-研究学者

  • 卜兆君
  • 汪正祥
  • 冯璐
  • 尤云桂
  • 朱国金
  • 黄丽春
  • 冯图
  • 刘文婷
  • 孙越
  • 张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文娟; 汪正祥; 邓龙强; 刘韬; 李亭亭
    • 摘要: 泥炭藓因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而被大量采挖,导致亚热带山地泥炭藓湿地遭到严重破坏,人工种植泥炭藓成为新的可供选择的途径.目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亚热带山地泥炭藓湿地的优势物种—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 L.)生长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选择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IAA、NAA、GA_(3)、6-BA)在不同浓度梯度(0.1 mg/L、1 mg/L、10 mg/L、100 mg/L)进行喷施控制实验,探究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泥炭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喷施上述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泥炭藓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最大程度上,可将泥炭藓生产力提高至172%.2)IAA(100 mg/L)、NAA(1 mg/L)、GA_(3)(10 mg/L)、6-BA(0.1 mg/L)4种处理对泥炭藓生长影响的效果达到最佳,以生物量计:对照(0.18±0.01)g、IAA(0.28±0.03)g、NAA(0.31±0.06)g、GA_(3)(0.31±0.05)g、6-BA(0.24±0.01)g;3)在6个生理指标中,总氮(TN)是影响泥炭藓生产力的最重要因子(生产力Y=-0.029*TN+0.506,(R^(2)=0.413,P<0.001)).当泥炭藓组织TN含量超过6.8 mg/g时,泥炭藓生长受到抑制.本研究对泥炭藓湿地的恢复及泥炭藓种植业的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参考.
    • 穆艳艳; 吴启美; 张朝晖; 丁海峰
    • 摘要: 本研究选取贵州都匀市毛尖镇螺蛳壳风景区沼泽湿地的6种泥炭藓属(Sphagnum)植物,分别测量其主茎粗、株高,计数侧枝数和分枝数,并计算其饱和吸水率、外吸水率、内吸水率、透明细胞面积占比、侧枝密度等指标。结果显示:(1)6种泥炭藓饱和吸水率大小依次为狭叶泥炭藓(S.cuspidatum Ehrh)(2518.99%)>泥炭藓密枝亚种(S.palustre L.ssp.pseudocymbifolium(C.Müll.)A.Eddy)(2351.87%)>泥炭藓原亚种(S.palustre L.ssp.palustre)(2122.88%)>小孔泥炭藓(S.microporum Warnst.ex Card)(1936.79%)>拟宽叶泥炭藓(S.platyphylloides Warnst)(1684.88%)>卵叶泥炭藓(S.ovatum Hampe)(1660.64%);(2)6种泥炭藓的内吸水率均高于外吸水率;(3)透明细胞面积占比与吸水率(饱和、内、外)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侧枝密度与内吸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饱和吸水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本文所测指标中,透明细胞面积占比和侧枝密度对泥炭藓持水能力的影响最大。
    • 熊凤姣; 刘文杰; 丁壮; 唐佳慧; 姜淑玲; 郭文强
    • 摘要: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一个物种资源丰富,极具南方红壤丘陵特色的生态环境,其中蕴藏了丰富的微生物资源,是未被充分发掘的活性天然产物宝库,其可能赋存的新机制抗生素具有应对临床上日益严峻的耐药现状的潜力,本文通过聚焦井冈山地区泥炭藓中共生真菌来研究其物种多样性和抗菌活性.本研究通过平板培养法共分离出188种共生真菌,经过表观形态学特征分析后,结合ITS-rDNA测序共鉴定了123株真菌,其归属于16个不同属,显示出较好的真菌群落多样性.对所得真菌静置发酵后获得粗提物利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分析,发现其中33株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对比HPLC-UV指纹图谱分析结果,发现多个共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具有系列紫外吸收的天然产物.研究表明,井冈山地区泥炭藓共生真菌群落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优良的抗菌活性,显示出了潜在的新型天然抗菌天然产物研究价值.
    • 张庭成; 刘良峰; 李解
    • 摘要: 蝴蝶兰为兰科蝴蝶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开花后如漂亮的蝴蝶落在枝叶上,深受人们喜爱。要种出花开较好的蝴蝶兰,栽培基质的选择非常重要,目前在蝴蝶兰栽培中常用的基质有以下几种:一、水苔水苔是一种天然苔藓,属苔藓科植物,又名泥炭藓,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山区热带、亚热带潮湿地或沼泽地。
    • 石匡正; 张朝晖; 何春梅; 王智慧
    • 摘要: 为了丰富对泥炭藓的生长环境认识,探究其对冲蚀型喀斯特天坑形成的可能影响,并寻找对其更适合的生长条件,采用梯度划分法,以采自毕节吞天井边缘地带不同郁闭度环境下生长的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为实验材料,分别测出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及蓄水量,探究不同郁闭度环境下泥炭藓的光合能力和持水能力。结果显示:①随着郁闭度的增大,泥炭藓的初始荧光(F^(o))和最大荧光(F^(m))均显著增大,分别由224.67上升至264,716上升至785.33。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先降低后趋于平稳,光化学淬灭系数(qP)显著增大,由0.17上升至0.46。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显著减小,由1.57下降至0.8。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显著增大,由5.72上升至9.68。②随着光照减弱,泥炭藓的吸水率和蓄水量显著升高,其中,自然吸水率由14.36上升至26.37,饱和吸水率由21.7上升至27.01;自然蓄水量由3032.97上升至12816.01,饱和蓄水量由4576.34上升至13175.97。③泥炭藓虽具有良好的耐光性,但高郁闭度环境,更有利于其叶绿素的积累,增强光合作用,提高生物量的积累,进而获得更强的蓄水能力。此外,不同植物种群之间的竞争会抑制泥炭藓的生长,分享土壤水分,而充足的水分是泥炭藓生存极为重要的条件。④泥炭藓良好的持水特性和吸水作用,在减缓地表径流上具有重要作用,在地质过程中起减慢的作用。而不同郁闭度环境下泥炭藓持水性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流的分配规律,从而对冲蚀型天坑的形成产生影响。
    • 刘雪飞; 吴林; 王涵; 洪柳; 熊莉军
    • 摘要: 泥炭藓(Sphagnum)是湿地土壤碳的重要来源,在土壤碳累积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有关亚热带湿地泥炭藓生长与分解的研究鲜有报道.该研究选择鄂西南亚高山泥炭藓湿地为研究区域,原位开展不同微生境泥炭藓的生长及其凋落物的分解实验,室内测试凋落物的化学成分,探讨亚热带亚高山湿地泥炭藓的生长与分解规律.结果 表明:泥炭藓在自然状态生长12个月后,丘上和丘间两种微生境下泥炭藓的平均高度增长量分别为2.9和2.7 cm,对应的净生产量分别为270.94和370.88 g·m-2,生长时间与微生境对泥炭藓的高度增长量及净生产量均有显著影响,且两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但是两种微生境下泥炭藓的生长变化过程不同;两种微生境下泥炭藓的平均生长速率(2017年7-10月)为0.33 mm·d-1,其生长速率高于寒温带地区.另外,分解时间对泥炭藓的分解量有显著影响,其残留率随时间增加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12个月后,丘间、丘上和水坑3种微生境下最终残留率分别为100.67%、90.54%和85.63%.凋落物中碳含量、碳氮比和多酚含量相比初始值均有所下降,氮含量则为增加.同时,微生境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取决于分解时间.分解3个月时,微生境之间凋落物的分解量差异显著,其他时间段差异不明显.
    • 何春梅; 张朝晖; 王智慧; 石匡正
    • 摘要: 泥炭藓属(Sphagnum)植物的持水特性在泥炭湿地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其与土壤营养元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地区湿地保护和退化湿地的修复。以贵州麻若平台分布的泥炭沼泽为对象,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对沼泽内泥炭藓的生物量、蓄水量、吸水率和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域泥炭藓物种组成主要包括狭叶泥炭藓(Sphagnum cuspidatum Ehrh.)、多纹泥炭藓(Sphagnum multifibrosum X.J.Li&M.Zang)和卵叶泥炭藓(Sphagnum ovatum Hampe.)3种,狭叶泥炭藓为优势种,占泥炭藓总盖度的87.2%。沼泽中泥炭藓的生物量为(0.62±0.01)kg/m2,自然蓄水量为(9.42±0.45)kg/m2,饱和吸水率达1827.41%±34.56%,说明泥炭藓具有很强的持水能力。RDA分析表明,泥炭藓的生物量、饱和吸水量和饱和吸水率主要受沼泽土壤总钾、总磷、有效磷、有效氮、有效钾的影响,泥炭藓的鲜重、自然蓄水量和自然吸水率受土壤pH和水位的影响较大。泥炭藓的生物量、饱和蓄水量、饱和吸水率与土壤总钾含量呈正相关,与土壤总磷、有效磷、总钾、有效氮、总氮、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说明土壤总磷、有效磷、有效钾、有效氮、总氮、有机质对沼泽中泥炭藓的持水能力具有抑制作用。
    • 何春梅; 张朝晖; 王智慧; 石匡正
    • 摘要: 泥炭藓属(Sphagnum)植物的持水特性在泥炭湿地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其与土壤营养元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地区湿地保护和退化湿地的修复.以贵州麻若平台分布的泥炭沼泽为对象,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对沼泽内泥炭藓的生物量、蓄水量、吸水率和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域泥炭藓物种组成主要包括狭叶泥炭藓(Sphagnum cuspidatum Ehrh.)、多纹泥炭藓(Sphagnum multifibrosum X.J.Li&M.Zang)和卵叶泥炭藓(Sphagnum ovatum Hampe.)3种,狭叶泥炭藓为优势种,占泥炭藓总盖度的87.2%.沼泽中泥炭藓的生物量为(0.62±0.01)kg/m2,自然蓄水量为(9.42±0.45)kg/m2,饱和吸水率达1827.41% ±34.56%,说明泥炭藓具有很强的持水能力.RDA分析表明,泥炭藓的生物量、饱和吸水量和饱和吸水率主要受沼泽土壤总钾、总磷、有效磷、有效氮、有效钾的影响,泥炭藓的鲜重、自然蓄水量和自然吸水率受土壤pH和水位的影响较大.泥炭藓的生物量、饱和蓄水量、饱和吸水率与土壤总钾含量呈正相关,与土壤总磷、有效磷、总钾、有效氮、总氮、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说明土壤总磷、有效磷、有效钾、有效氮、总氮、有机质对沼泽中泥炭藓的持水能力具有抑制作用.
    • 庞毓雯; 黄雨馨; 问静怡; 徐俊锋
    • 摘要: 以中位泥炭藓(Sphagnum magellanicum Brid)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实测冠层光谱和遥感传感器模拟光谱层面分析其群落的光谱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中位泥炭藓与北方针叶林光谱差异明显,最佳光谱识别区间为740~1140nm和1230~1412 nm.在可见光波段上,中位泥炭藓与云杉(Picea engelmannii Parry ex Engelmann)和黑松(Pinus contorta Douglas ex Loudon)的绿峰位置有所差异.水竹(Phyllostachys heteroclada Oliver)和中位泥炭藓的光谱识别特征波段集中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分别为400~550、560~696、1025~1143 nm.中位泥炭藓与北方针叶林以及水竹的特征光谱区间存在细微差异,且与水竹在可见光波段有较好的可分性,因此不同纬度带上中位泥炭藓群落的特征谱宽有所差异.红外波段是中位泥炭藓识别的最佳光谱区间.在多光谱遥感水平上,中位泥炭藓识别效果较好,传感器的识别能力依次为:MSI>ALI>OLI>ASTER.在2个中位泥炭藓群落的光谱特征分析中,导数、对数、包络线去除法的光谱降维能力有所差异,其中包络线去除法效果最好.
    • 胡明玉; 李晔; 郭兴国; 刘向伟; 刘章君; 付超
    • 摘要: 通过试验研究了硅藻土/泥炭藓复合调湿材料的制备及其强度、耐水性和调湿性能,选择较优配比的调湿材料进行密闭状态和与外界有换气条件下的小室温湿度调节效果研究,根据扫描电镜分析及材料的吸附/解吸理论研究材料调节机理.研究表明,综合考虑材料强度、耐水性和调湿性能,合理的泥炭藓用量宜为5%~13%,此时材料的抗压强度、软化系数和调湿性能均较好.密闭状态下,喷涂厚度为0.5 mm和1 mm的硅藻土/泥炭藓调湿材料小室的单位空间最大吸湿量为1.48g/m 3和2.21 g/m3,最大放湿量为1.88 g/m3和3.27 g/m3;与外界有换气条件下,随着预留缝隙增大,材料对小室内湿度调节效果逐渐减弱,但对温度仍有一定调节作用.硅藻土和泥炭藓的毛细孔道效应、表面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加之泥炭藓强持水性,两者共同作用使硅藻土/泥炭藓复合调湿材料具有优异的调湿调温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