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生境

微生境

微生境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97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动物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0611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八届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全国代表大会暨第六届海峡两岸鸟类学研讨会等;微生境的相关文献由346位作者贡献,包括于鲁冀、李廷梅、王云霄等。

微生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0611 占比:99.83%

总计:50695篇

微生境—发文趋势图

微生境

-研究学者

  • 于鲁冀
  • 李廷梅
  • 王云霄
  • 王喆
  • 闫淑君
  • 陈莹
  • 马雯雯
  • 于顺利
  • 亢丽玲
  • 代力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支梅花; 欧静; 姚曼; 郭垚; 王聪
    • 摘要: 目的:探索不同微生境对中国石蒜(Lycoris chinensis)生物学特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其驯化栽培、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样方调查对不同生境中国石蒜种群结构、优势物种、观赏植物多样性及中国石蒜表观形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不同生境对比,测定不同生境下中国石蒜的野生居群微生境生物学特性。结果:野生中国石蒜群在不同微生境中的种群结构为乔 + 灌 + 草,植物群落共计37科45属45种,乔木层建群种为朴树、枫香;灌木层建群种为山茶、杜鹃;草本层建群种为赤车、积雪草、中国石蒜。植物群落中乔木灌木层种类较少,草本层中物种较为丰富,整体呈现草本层 乔木层 灌木层,样地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微生境中光照和坡度均对中国石蒜的影响整体表现为D3 D1 D4 D2。结论:中国石蒜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且对恶劣生境适应性极强的观赏植物,不同微生境条件下中国石蒜的表观形态和种群结构不同。
    • 杨贵森; 吕星宇; 虎瑞; 黄磊; 张志山
    • 摘要: 土壤微生物是探究生态系统植被生产力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础。然而,针对干旱沙区人工植被建立后不同建植年代、植物种、微生境指示碳、氮、磷循环的土壤微生物功能群的研究较少。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区不同年代建植的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土壤为研究对象,用稀释平板分离培养法研究了指示土壤碳、氮、磷循环微生物功能群数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及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固沙年限增加,微生物功能群数量显著增加,且表层(0~5 cm)土壤微生物数量高于亚表层(5~10和10~20 cm);(2)土壤微生物功能群数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纤维素分解菌呈“V”型分布,表现为春季低夏季高;氨化和硝化细菌从冬、春、夏到秋季均表现为逐渐上升的趋势;溶磷菌数量则是从冬季、秋季到春夏季依次递减;(3)柠条与油蒿样地中纤维素分解菌和溶磷菌数量均表现为1990年高于2010年,而油蒿地则相反;(4)全氮和有效磷对微生物功能群数量影响极显著。可见,荒漠生态系统中土壤氮、磷元素含量较碳元素含量对微生物功能群数量限制更大,上述结果为更好地理解干旱沙区人工植被演替过程中微生物与土壤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 韩瑜; 李君勇
    • 摘要: 幼苗建植过程是植物生活史中最脆弱阶段,决定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林下灌木能够改变乔木幼苗的微生境,进而影响其建植过程,但是其中的作用机理尚不明晰。本研究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选择3种不同演替阶段的优势乔木幼苗,将其移栽到3种典型灌木物种的冠层下生长,监测灌木影响乔木幼苗建植过程的正负效应,并量化对比这种效应在不同的灌木-乔木幼苗组合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的优势乔木幼苗成活率存在显著差异,先锋物种马尾松在当前栖息地所在的生境中已不能完成幼苗建植过程,过渡物种藜蒴和优势物种荷木均能顺利建植;林下层物种省藤能够显著降低3种乔木幼苗的成活率,九节和瓜馥木对幼苗的建植过程没有显著影响;灌木能够改变幼苗的微生境,但尚未达到显著水平。省藤对乔木幼苗的负效应主要由地下途径介导,可能是化感作用途径。研究结果证实不同灌木对不同演替阶段的乔木幼苗效应不一致,地下途径的效应可能要大于地上途径。
    • 薛苹苹; 郭连金; 王帆; 毛小涛; 肖志鹏; 吴艳萍; 王宝云; 曾颖; 范红霞
    • 摘要: 为了探究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种群自然更新的途径以及不同起源幼苗的种群特征,以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香果树种群为研究对象,对野外样地中不同起源幼苗的数量进行统计,对幼苗的形态特征以及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①香果树自然更新以根萌苗为主,数量占幼苗总量的65.44%,幼苗数量少,8年生幼苗仅占1年生幼苗数量的7.07%,幼苗死亡率较高;②经幂函数和线性函数模型拟合可知,香果树幼苗总体和实生苗种群的存活曲线为Deevey-Ⅲ型,根萌苗种群介于Deevey-Ⅱ和Deevey-Ⅲ型之间;③香果树形态特征指标显示根萌苗的苗高、基径、叶数等均高于实生苗的数值,且随着年龄增加,两者差距增大;④树冠下、冠缘、林窗以及林缘空地4种微生境中根萌苗的形态指标均优于实生苗,根萌苗比实生苗更适宜生存于阴暗环境;⑤由于4种微生境中以冠缘和林窗处的香果树幼苗生长较好,故可对冠下幼苗进行地被物清理,增加光照,而林缘空地中的幼苗进行适当遮荫,以利于香果树幼苗的生长.
    • 肖繁荣; 卜荣平; 黄婷婷; 史海涛
    • 摘要: 混隐色猎物高对比度的斑纹会破坏身体的轮廓而产生虚假边缘,妨碍捕食者检测猎物身体的真实边缘.测量动物轮廓周围的虚假边缘与连贯边缘的比例(混隐比率)是目前量化混隐色最好的方法.本研究以黄额闭壳龟Cuora galbinifrons为实例,阐述如何利用目前最先进的加博边缘混隐比率法对脊椎动物混隐色进行量化,并比较不同微生境基质中黄额闭壳龟的加博边缘混隐比率差异.结果显示,黄额闭壳龟的体色具有明显的混隐作用,在其偏好的落叶基质中的加博边缘混隐比率显著高于其极少出现的裸地和石质基质.实例研究证实了利用加博边缘混隐比率法量化脊椎动物混隐色的生物学合理性和有效性,有助于理解混隐色的定义和机制,对推动脊椎动物的混隐色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马雯雯; 闫淑君; 王云霄; 王喆; 陈莹; 黄柳菁
    • 摘要: 行道树种植池是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种植池中自生植物对于树池微生境景观效果以及生态效益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以福州市行道树种植池自生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于夏秋两季对自生植物的物种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福州市行道树种植池自生植物种类丰富,共记录维管植物99科288属353种,其中被子植物占据优势,共有83科271属334种.并且夏秋两季自生植物的物种组成具有相似性,以双子叶植物为主;从科属组成来看,菊科(Asteraceae)与禾本科(Gramineae)植物种数较多;在地理成分上,自生植物具有较为明显的热带与世界性特征;以乡土植物为主、多为直立型草本.最后对自生植物的利用价值进行探讨,以期为现代城市可持续、低成本景观的建设以及自生植物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李敏; 陈双林
    • 摘要: 黏菌是一类具有独特特征且广泛分布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菌物,具有调节微生境微生物群落、影响营养和生物量分配等作用.黏菌的物种多样性及影响因素一直是黏菌生态学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不同微生境中黏菌的发生情况以及影响黏菌物种多样性的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揭示黏菌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
    • 张颖; 朱建宁
    • 摘要: 生境单元制图是一种能够有效表征生境质量分布、景观单元类型等信息的图示化方法,广泛应用于物种生境保护、土地利用和景观规划等领域.但在城市绿地尺度下的应用实例较少,且缺乏从风景园林师角度来构建的分类、制图体系.以北京市3个中小型公园为研究对象,以鸟类作为目标类群,构建融入风景园林因子的生境单元制图方法.对3个公园的微生境组成、生境结构情况、鸟类物种分布进行空间图示化、数据量化的信息整理,并根据鸟类的空间分布与生境使用频率,对公园微生境具有相似偏好的鸟类进行聚类运算.研究结果显示,样点公园的微生境类型数量与香农多样性指数(Shannon's diversity index,SHDI)、鸟类多样性存在正向变化关系.不同鸟类对公园微生境的具体偏好趋势与其所属鸟类行为集团大体一致,并可在其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研究结果符合景观生态学与城市鸟类学规律,说明融入风景园林因子的生境单元制图法在小尺度绿地生境研究中的可行性,可作为城市绿地微生境保护与营造研究的基础.首次将风景园林因子引入以往的生境单元制图体系中,将该方法扩展至园林中的微生境等级,并结合鸟类数据进行可行论证.旨在将过往研究中的生境分类体系与风景园林师常用的设计逻辑相结合,为后续生境设计研究提供便利.
    • 马雯雯; 闫淑君; 王云霄; 王喆; 陈莹; 黄柳菁
    • 摘要: 行道树种植池是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种植池中自生植物对于树池微生境景观效果以及生态效益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以福州市行道树种植池自生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于夏秋两季对自生植物的物种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福州市行道树种植池自生植物种类丰富,共记录维管植物99科288属353种,其中被子植物占据优势,共有83科271属334种.并且夏秋两季自生植物的物种组成具有相似性,以双子叶植物为主;从科属组成来看,菊科(Asteraceae)与禾本科(Gramineae)植物种数较多;在地理成分上,自生植物具有较为明显的热带与世界性特征;以乡土植物为主、多为直立型草本.最后对自生植物的利用价值进行探讨,以期为现代城市可持续、低成本景观的建设以及自生植物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马雯雯; 闫淑君; 王云霄; 王喆; 陈莹
    • 摘要: 为了解城市行道树种植池自生植物的果实类型、种子传播方式及扩散途径,为今后城市可持续、低成本景观的建设以及自生植物的管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福州市行道树种植池自生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于夏秋两季对其进行调查,并根据果实形态特征和相关文献资料对其果实类型、种子传播方式进行划分.结果表明:(1)福州行道树种植池自生植物果实类型多样,共计19种;从入侵、非入侵植物以及植物总体来看,干果植物比重均高于肉果,种子传播类型共有6种,总体以动物传播型为主;(2)非入侵植物包含全部的果实类型,以蒴果、瘦果型植物为主,种子传播特征与总体相似.(3)入侵植物果实类型共计10种,以菊科(Asteraceae)瘦果型为主,种子扩散以风力传播型为主,不包含水力传播型;(4)从种子传播角度,探讨该生境部分自生植物的园林应用策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