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两型农业

两型农业

两型农业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95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103183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求索、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当代经济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8年全国资源环境经济管理论坛、第二届中国湖泊论坛、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等;两型农业的相关文献由119位作者贡献,包括匡远配、曾福生、余新华等。

两型农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03183 占比:99.99%

总计:1103278篇

两型农业—发文趋势图

两型农业

-研究学者

  • 匡远配
  • 曾福生
  • 余新华
  • 刘红峰
  • 乌东峰
  • 曾锐
  • 李飞
  • 严俊杰
  • 刘欣
  • 刘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景; 蔡万伦; 沈栎阳; 朱宏远; 蒲雷; 谢美琦; 邹玉兰; 华红霞
    • 摘要: 绿色低碳是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其推广和应用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我国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和推广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本文分别从生态调控技术、农艺栽培措施、物理防控技术、生物防治和应急精准化学防治方面系统梳理和总结我国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概况。生态工程控制技术、扇吸式诱虫灯和适用于稻田的植保无人机低容量喷雾技术等代表性技术的发展,为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开展区域性和特色性的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研究与推广,加大政策扶持和技术培训,将进一步发挥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在农药减量使用和水稻绿色生产中的作用。
    • 李兴华; 汪吴凯; 杨特武; 周强; 夏方招
    • 摘要: 节水抗旱稻是一类新型水稻品种,集高产、优质和节水抗旱于一体。发展节水抗旱稻不仅可降低水稻生产对水资源的依赖,扩大水稻种植范围和面积,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还变革了传统水稻的种植方式,可显著降低水稻生产的劳动强度以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农业的发展。本文论述了我国节水抗旱稻发展现状、优势,分析了可能制约节水抗旱稻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节水抗旱稻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以期为节水抗旱稻扩大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伽红凯; 荆宝玺; 沈文武; 沈光宏; 宫凤影
    • 摘要: 随着“三农”工作重心实现转移,我国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新阶段。无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面临的困难挑战,都迫切要求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本文对地理标志农产品赋能全面乡村振兴进行价值探析,即以传统文脉赓续与知识产权保护实现文化振兴,以特色农业经济变现助力产业兴旺,以生态农耕智慧与标准技术流程推动农业“两型”发展,以品牌效应促进人才本土培育与外部回流,以多元主体合力实现组织振兴。在此基础上提出5点具体实现路径:品牌建设,加强宣传;培育龙头,壮大集群;组织协作,共同推进;规范品质,强化监管;人才培育,内外结合。
    • 肖琼
    • 摘要: 洞庭湖区作为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引领河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建设"两型农业"对洞庭湖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都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促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发展,在理清洞庭湖区的农业发展现状,明晰"两型农业"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洞庭湖区"两型农业"建设的生态经济意义,探索建设洞庭湖区"两型农业"生态效益路径,实现洞庭湖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 康翠玉; 史桂芬; 刘云达
    • 摘要: 从协调发展视角出发,探讨了吉林省25个商品粮基地县(市)“两型农业”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耦合协调过程及现状。构建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耦合协调指标体系,明确了“两型农业”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耦合协调类型的划分依据,分析了时序、类型、要素、空间和趋势等影响因素。研究表明:2014—2018年吉林省25个商品粮基地县(市)“两型农业”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耦合协调度总体水平在0.35—0.38之间,即位于中度协调类型区间。25个商品粮基地县(市)中,低度协调的县(市)9个,中度协调的县(市)13个,良好协调的县(市)3个。中部地区传统产粮大县在“两型农业”建设方面,投入明显高于中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 韩海彬; 牛可萌; 郝珍珍
    • 摘要: 文章利用MML生产率指数方法对中国各省份考虑技术差距的"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进行测度,并对中国"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所有省份的"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实现增长,"两型"农业技术进步是推动"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代表年份的中国"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核密度曲线均不同程度的呈现右偏,波峰高度持续降低,波峰形态由陡峭趋于扁平。"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布状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跨状态转移的概率偏低。不同的空间滞后类型对处于不同状态的"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转移概率的影响各不相同。
    • 匡远配
    • 摘要: 本书紧紧围绕中国两型农业的理论构建和模式创新这一核心主旨,从资源环境压力、基本内涵、发展价值取向、结构与功能、社会期待及政府职能等角度阐释发展两型农业的必要性,从农业发展中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两型农业建设的紧迫性,分析两型农业建设的制约因素,构建出一套评价两型农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并以湖南省为案例.
    • 薛艳华
    •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地土壤污染所带的消极后果逐渐凸显.我国农地土壤治理需要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农业政策相契合.由此,我国应当正视农地土壤治理所面临的困境,超越原有的治理路径,在解析农地之上农户、集体、国家等多元利益主体并准确定位的基础上,以“约束——激励”的双重路径实现对农地土壤的治理,并完善农地登记、财政支持等制度加以保障.
    • 龚榆
    • 摘要: "两型农业"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从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政策制度四个方面构建"两型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省"两型农业"的发展现状及效用进行评价.研究发现:综合评议,湖南省"两型农业"整体发展较好,处于高水平阶段,但是存在着各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各发展方向效用差异的问题,对此提出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以缩小各区域间效用的差距等对策建议,为湖南省"两型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 董蓉
    • 摘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高速发展在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因此,"两型农业"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文章选取经济效益指标、资源利用效率指标、生态环境保护效果指标、政策制度保障指标等针对两型农业在四川省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根据各个指标数据进行21个市(州)的效用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高于全国理想值(综合评价值F为2250.99)的有成都市、攀枝花市、德阳市、乐山市、眉山市、雅安市,其余各个市(州)综合评价值F介于1 577.66~2 115.75之间,综合评议"两型农业"在四川省发展较好,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标准.并提出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大力推广普及绿色生产技术、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实施"互联网+"体系构建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更多地区两型农业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meets the material needs of human beings but causes tremendous pressure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refore, the "two type agriculture" is main trend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China.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two type agriculture"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evaluated the efficiency in 21 cities by selecting economic benefit index,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dex,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dex, and policy-system guarantee index.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valuation value in these cities, such as Chengdu, Panzhihua, Deyang, Leshan, Meishan, and Yaan, was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and the value in the rest of the cities (state) was between 1577.66 ~ 2115.75.It indicated the "two typ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Sichuan province was good.Finally, it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agricultur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for other areas in China.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