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江村经济》

《江村经济》

《江村经济》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63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民族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3篇、专利文献12651篇;相关期刊132种,包括今日中国:中文版、江海学刊、社会等; 《江村经济》的相关文献由152位作者贡献,包括费孝通、丁元竹、于强等。

《江村经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3 占比:1.27%

专利文献>

论文:12651 占比:98.73%

总计:12814篇

《江村经济》—发文趋势图

《江村经济》

-研究学者

  • 费孝通
  • 丁元竹
  • 于强
  • 刘豪兴
  • 叶敬忠
  • 吴晓波
  • 张广济
  • 方李莉
  • 李会会
  • 江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默海; 肖尤佳
    • 摘要: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是国际人类学界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奠基之作,影响力一直长盛不衰,其意义经常被学术界研究和关注。关于《江村经济》的意义,目前学术界已经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如跨过“文野之别”、开创“社会学中国学派”以及社区调查研究方法等,但很少从科学知识的视角研究其意义。从科学知识的视角看,《江村经济》记述的有关中国农民生活的知识是鲜活的、翔实的,应当属于“自然知识”,而不是“规范知识”。《江村经济》提出的解决中国农民贫困、饥饿问题的办法发展现代性的乡土工业,建立在费孝通实地社区调查的基础上,对于社会变迁起着渐进延续、平衡发展的作用。
    • 杨艳文
    • 摘要: 《江村经济》所蕴含的“从实求知”方法论准则和“志在富民”的学术宗旨激励一代又一代学人研究探索中国现代化转型的独特路径。该书在研究方法创新和学术理论上的贡献已得到了大量研究阐释,但书中所揭示的“有组织的社会变革”实践原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探讨。研究梳理再现书中所述析的100年前知识青年在江村开展农村合作事业引领乡村现代化转型的生动故事,认为在社会变革的实践论层面,书中所揭示的农户家庭再生产,乡村经济、社会与文化诸系统之间的基本关系原理,为今天新的时空条件下开展合作社本土化实践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启示:要找准新时代农民合作的需求、潜在基础及可行的合作路径;增强农民参与合作的主体性;合作社发展须同推动乡村社会文化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结合起来;需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对合作社组织文化进行本土化改造;应大力培育具备现代合作意识、善于运营管理的高素质农民。
    • 赵毅; 黄丽君; 秦振兴; 王明惠
    • 摘要: 1936年,费孝通先生在苏州吴江开弦弓村(江村)开展人类学田野调查时写就的《江村经济》一书,使江村受到全世界学者的关注,其窗口价值、样本价值、示范价值逐步显现。八十多年来,江村经历了城乡关系、产业发展、空间形态、交通方式等一系列变革。然而,盛名之下的江村仍面临着文化品牌价值尚未充分发挥、村庄三次产业发展未形成合力、生态环境和水乡特色遭受冲击、村庄建设发展受到土地空间制约等诸多挑战。本文基于对《江村经济》一书与江村价值的再认识,面向现代化和高质量、高水平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愿景,提出江村应当借助《江村经济》一书的影响力,以更强的使命担当认知江村价值,以更高的目标追求营建乡村聚落,以更深的三产融合振兴乡村产业,以更严的底线思维保育乡村生态,以更大的改革力度推动乡村治理,让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走出国门的江村,继续成为江南乡村甚至中国乡村的缩影,继续成为中国向全球展示乡村经济的一面旗帜,继续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乡村的中国模样。
    • 高鹏; 韦静
    • 摘要: 《江村经济》奠定了费孝通在世界社会学界的不朽地位.其中不少经典的启示,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着深邃的学术魅力.反复阅读后,有几点体会:一.社会学的里程碑奠基于中国文化之上.外来文化的本土化创造性转化是《江村经济》成功的基础,也是中国当今社会学发展根本方向;二.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是外来因素与本土原来基础双方互动的结果.开放的环境有利于经济与社会新知识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并促进经济与社会在原来基础上变革与发展.环境越开放,经济越发展;三.社会领导阶层的赓续是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的关键所在,"教"与"养"是社会领导层的两个基本的职责.
    • 高鹏; 韦静
    • 摘要: 《江村经济》奠定了费孝通在世界社会学界的不朽地位。其中不少经典的启示,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着深邃的学术魅力。反复阅读后,有几点体会:一.社会学的里程碑奠基于中国文化之上。外来文化的本土化创造性转化是《江村经济》成功的基础,也是中国当今社会学发展根本方向;二.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是外来因素与本土原来基础双方互动的结果。开放的环境有利于经济与社会新知识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并促进经济与社会在原来基础上变革与发展。环境越开放,经济越发展;三.社会领导阶层的赓续是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的关键所在,“教”与“养”是社会领导层的两个基本的职责。
    • 段雨
    • 摘要: 她是加拿大人,拥有英国、加拿大双重国籍,却有九十多年在中国度过;抗战时期,她深入四川璧山县兴隆场,走访了千余户贫苦农家,写出调查笔记《兴隆场》。《兴隆场》出版后,被誉为“与费孝通的《江村经济》齐名的中国人类学著作”.
    • 仇广宇
    • 摘要: 人人都知道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但几乎没人知道这位闻名于世的人类学者,还写过一本小说。这本由英文写就的《茧》被藏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图书馆中,直到几年前才被一位中国博士生偶然发现。
    • 叶敬忠
    • 摘要: 《江村经济》的核心主题是农政问题,而非土地问题.农政问题是考茨基在1899年以书名的形式正式提出的学术概念,关注的是在国家现代化发展和社会向更高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农业、农地、农民、农村的转型变迁.在《农政问题》中,作为正统马克思主义代表的考茨基认为,农政问题的理论分析必须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础,农政转型必须经由资本主义路径才能完成.在《江村经济》中,费孝通采用了正统马克思主义农政问题和农政转型的概念和框架,尝试探索中国农政转型的生计框架视角和生计多元化发展路径,以此对话和回应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农政转型理论和道路选择.这一观点是在学界对《江村经济》已有的诸多共识性评价之外费孝通的又一重要学术贡献,也是《江村经济》成为著名学术经典的重要因素之一.
    • 黄子逸; 张亚辉
    • 摘要: 20世纪40年代末,费孝通在积累了丰富的人类学理论和田野调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建设方案。这套方案脱胎于中英经济史的比较,并对此后的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费孝通首先在《江村经济》中提出应该发展乡村工业,并将乡村社会的重心置于费达生这样的工厂主/知识分子身上。
    • 叶敬忠
    • 摘要: 《江村经济》的核心主题是农政问题,而非土地问题。农政问题是考茨基在1899年以书名的形式正式提出的学术概念,关注的是在国家现代化发展和社会向更高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农业、农地、农民、农村的转型变迁。在《农政问题》中,作为正统马克思主义代表的考茨基认为,农政问题的理论分析必须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础,农政转型必须经由资本主义路径才能完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