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农民

中国农民

中国农民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2年内共计251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中国文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03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890篇;相关期刊1208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瞭望、乡镇论坛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3首届世界农村和农民论坛、湖北省农业法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暨第二届“南湖 中国农村法治狮子山论坛”、2011中国农村研究青年论坛等;中国农民的相关文献由2257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何建明、党国英等。

中国农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03 占比:46.35%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2890 占比:53.52%

总计:5400篇

中国农民—发文趋势图

中国农民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何建明
  • 党国英
  • 刘奇
  • 雁群
  • 张新光
  • 赵树凯
  • 李成贵
  • 王春华
  • 贺雪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红
    • 摘要: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拥有大量的农业用地,人口相对较多,对粮食的需求量较大,所以农业的稳定发展对于中国经济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积极对现阶段中国农民进行培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开展培训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明显发现培训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因此,为了有效提升农民技能培训工作的质量,该文将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促进技能培训工作的高效开展。
    • 田丰
    • 摘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始步入新的运行轨道,经济结构的变化势必引发经济观念的更迭,随着现代商品经济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乡土小说中的“经济人”开始取代“政治人”“社会人”呈现在读者的面前。20世纪80年代乡土小说与30年代左翼文学都对农民“经济人”意识的觉醒有所描绘,但创作宗旨却有所不同:前者借助农民“经济人”意识的苏生的描绘是为了赋予改革开放合法性,而后者则是赋予阶级斗争必然性和合理性。80年代乡土小说中人物的“经济人”意识的生成由于正处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限度,作家们对此进行细致描绘既可以让人们从中了解现实生活的真实情状,同时也可以警示人们保持警惕。
    • 闫广琴
    •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民在政治心理、经济心理、文化心理以及环境心理等方面均发生了正向积极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出中国农民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正在发生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 宋学清
    • 摘要: 中国"五四"文学的现代性与社会的现代化基本步调一致,主要目的是为中国寻出路,主要表现出"启蒙的""审美的"和"革命的"三副现代性面孔."五四"现代性主要起源于西方,但并没有照搬照抄,而是被本土化、当下化了.因此,无论提出何种文学主张,最终都会呈现出"救亡"姿态,只是探寻的路径和策略有所差异.文章以"五四"乡土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作为观察点,以期看到启蒙的乡土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反命题;审美的乡土小说对前现代乡村社会的乌托邦想象和中国农民原始生命力的推崇;革命的乡土小说以审美的形式去表现被启蒙后的农民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
    • 尹欣楠
    • 摘要: 农民问题、农村社会发展,是民生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一环。从农民在农闲时候自发的学习与交流,到培训主体有意识地组织农民进行集中地学习和实践,中国的农民培训走过了百年的发展道路。本文旨在回顾中国农民培训的百年发展历程,总结中国农民培训的基本经验,进而对中国农民培训的未来发展道路进行展望,说明现今和将来一段时间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可行性。
    • 尹欣楠
    • 摘要: 农民问题、农村社会发展,是民生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一环.从农民在农闲时候自发的学习与交流,到培训主体有意识地组织农民进行集中地学习和实践,中国的农民培训走过了百年的发展道路.本文旨在回顾中国农民培训的百年发展历程,总结中国农民培训的基本经验,进而对中国农民培训的未来发展道路进行展望,说明现今和将来一段时间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可行性.
    • 陈高威; 王瑜
    • 摘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获得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民的拥护,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农业合作化、农村集体化政策,成功动员农民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尊重农民创造,顺势实行"大包干"、取消农业税、实行村民自治、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中央提出"三权分置"、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系列重要政策,广大农民切实感受时代的变化,更加坚定跟党走.提出当前要更加重视农村政策重要性,在乡村基建、农民消费、生态资源开发、新型集体经济方面采取行动,发挥"三农"稳定器作用.
    • 王海英; 夏英; 孙东升; 张琳; 魏昊
    • 摘要: [目的]进一步探索影响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及其效应并深入分析研究层面产生分歧的原因.[方法]文章基于2007—2019年的40项实证研究,运用Meta分析,探究影响我国农民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及影响效应,分析其是否存在异质性,并探讨各影响因素的影响效应随时间迁移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家庭人口数、住房条件、家庭年收入、区位特征、医疗条件、人际交往是影响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除家庭人口数、区位特征、医疗条件外,其他影响因素均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关键影响因素的影响效应值随时间的变迁趋于稳定且变化趋势较为良好或趋于稳定.此外,不同的研究特征对实证研究的结果会产生较大影响.[结论]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水平,多渠道提升农民收益水平,维护拓展农民社会联系以提升农民主观幸福感.同时在未来研究中加强对关键影响因素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潜在调节变量的进一步考察,并注重多方法的交叉及比较应用.
    • 杨伟荣; 张方玉
    • 摘要: 对农民“小富即安”行动逻辑的考察应当破除“道义经济—理性小农”框架下非此即彼的理论范式,呈现其保守与进取并存的双重面貌,即当下中国农民的“小富即安”并非必然指向“不思进取”,与种种“大富不安”相比,它呈现出的恰是一种以中庸为行动取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性选择和道义形式.理性的中庸状态及其在农民群体中的有限存在是理解当下农民“小富即安”行动逻辑的新起点,其历史积淀催生了“小富即安”背反结构的现代演变,其整全发展则推动了“小富即安”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价值剥离.“且富且安”作为“小富即安”价值内涵的“二次剥离”,突出积极财富追求中自主闲暇的适度调和,这一“否定之否定”形式,既是对“富而思进”价值危机的有效克服,也是对新时代农村经济一伦理秩序的合理建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