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汉藏

汉藏

汉藏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247篇,主要集中在宗教、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368篇;相关期刊140种,包括法音、青海社会科学、中国西部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一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等;汉藏的相关文献由273位作者贡献,包括杨鸿武、甘振业、刘宝银等。

汉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3 占比:4.1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368 占比:95.82%

总计:5602篇

汉藏—发文趋势图

汉藏

-研究学者

  • 杨鸿武
  • 甘振业
  • 刘宝银
  • 喜饶尼玛
  • 央珍
  • 黄颢
  • 华侃
  • 司洛
  • 吴逢箴
  • 孙悟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辽阳市第一中学是一所"汉藏合壁"的全国文明学校,民族教育特色鲜明,成果丰硕。学校始建于1949年,1981年被省政府列为首批重点中学。1985年,受党中央、国务院的委托,开办西藏班。学校设有南、北两个校区,现有教职工362人,汉藏学生合计3300余人。多年来,学校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切实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头作用,教育教学成绩斐然,品牌效应凸显,成为全国内地开办西藏班的一面旗帜。
    • 赵小青
    • 摘要: 明代前期,中央政府垄断汉藏间的茶马互市,实行“以茶驭番”的经济政策,在两者的经济关系中,明中央政府掌握控制权,处于 主导地位,而藏区则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到明代中后期,汉藏间的茶马互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央政府丧失控制权,导致民间茶马互 市盛行,商营开始冲击官营,商品贸易的经济属性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来。所以,明中后期茶马互市基本呈现的是官营和私营同时交叉进 行,藏区与中央王朝的经济关系也向自由贸易进一步发展。
    • 邰明姝(文/摄影); 陈培嘉(摄影); 文菲; 丁浩
    • 摘要: 道路是人类交通的途径,但是道路却并不是天然就有的。最初,远古的居民们在大地上狩猎、采集,足迹成行,变成一条条小径。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道路逐渐增添了更多的功能,因车轮的发明,道路逐渐拓宽,不仅服务于农牧渔业,更服务于社会,也服务于国家。唐蕃古道的形成,便与一代盛世、两个王朝有关。
    • 项杰东智
    • 摘要: 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根植于厚重的历史文化土壤,有着神奇的民族色彩。汉藏两族在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生活方式和习惯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对于民族之间文化的融合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在语言上能够相通理解。在汉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汉语与藏语之间的翻译对两族十分重要。
    • 张双智
    • 摘要: 唐代汉、藏文之间的对照翻译开始出现,敦煌文献存有用藏文翻译的文卷。宋代释法云《翻译名义集》,是以汉文解读梵文佛经的辞书,有开创意义。北元中书省礼部编《译语》(不分卷)及明代陈士元撰《诸史夷语解义》(上下卷)都是翻译民族语言的辞书。明代建四译馆,设立翻译人员,翻译专门语言辞典,有《四夷馆考》、吕维祺所编《四译馆增定馆则》二十卷;明代四夷馆西番馆编写《西番译语》一卷,该书每词先列藏文,下用汉字注义、标音,为官用藏语、汉语对照字典。清代江蘩增补了《四译馆考》十卷。清廷官修撰成《钦定西域同文志》二十四卷,用满、汉、蒙、西番、托忒、维吾尔文字标注。乾隆敕修了汉、满、蒙、藏、维五种文字对照的大型辞书《御制五体清文鉴》。乾隆还敕修汉、藏、梵文对照的《御制同文韵统》六卷,作为翻译藏文经咒的工具书。民国时期杨质夫编撰的《新编藏汉小辞典》、青海藏文研究社编的《汉藏合璧分解名义大集》,是早期汉语、藏语对照辞典。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编写的《唐五代西北方音》是研究敦煌汉藏对音写本。张煦编成了《藏汉集论词汇》《汉藏语汇》,为新中国成立后《藏汉大辞典》的编纂奠定了基础。汉藏教理院的法尊法师翻译《藏文文法》并将其作为教授学僧的教材。由班禅大师任会长的上海菩提学会设立译经处,高观如、罗桑益西编写了《西藏文典》。
    • 顿拉
    • 摘要: 寺志文献是藏族历史著作体裁中的一种综合性史学著作,以寺院历史与现状为中心编纂而成.汉藏文化交流是寺志内容之一,而建筑文化是汉藏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藏传佛教寺志表明,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在其深厚的本土特色和佛教氛围之中,蕴含着汉族建筑文化的某些表征,尤其是在寺院建筑的选址、样式等方面,体现了汉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 徐夏毛达
    • 摘要: 汉藏新闻翻译是将汉语新闻稿件中所叙述的新闻事件用藏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的一种传播方法.在藏区从事新闻工作时,要经常跟藏民族群众打交道,要了解藏区的生产生活状况,也要把藏民区群众的心声通过媒体传播出去,所以对基层藏民族地区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汉藏新闻翻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 邓昶
    • 摘要: 作为一种族群文化、区域文化,藏地文化自古以来就与印度、中亚和中原汉地等周边族群、地区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在长期的互动中既借鉴、撷纳,也传播、输出.正因这一特殊性,国内外藏学研究领域对西藏艺术的研究,经历了从"印藏"视角到反思"印藏"逻辑,再从"汉藏"视角到形成"中国立场"的学术理路.艺术交流史的讨论,不应该只梳理交流的史实,更要在此基础上,思考其交流背后的族群、族群性、族群关系和认同建构.
    • 木仕华
    • 摘要: 美术史家对丽江大宝积宫壁画的研究主要着力于壁画内容和绘画技法层面,而对大宝积宫中强调并被置于顶部中央的藻井核心符号这样一个揭示民族关系、文化交流互动关系意义的典型象征却很容易忽视。大宝积宫藻井核心符号巧妙地将汉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八卦卦符和藏传佛教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十相自在图”合二为一,以汉藏文化象征符号复合组合图案向世人表明丽江纳西族地方的历史文化特色和政治宗教关系格局,即“纳西在汉藏之间”这一历史文化地理格局的准确认知、界定和定位,该核心符号没有采用纳西族的文化或政治符号,而是巧妙运用汉藏文化中最重要文化符号的合成来界定纳西文化与汉藏间的关系格局,堪称独特的认知创新模式,表明探讨民族或族群的文化身份和认同与辨异关系时,完全可以用周边民族的核心符号来定位展示,实现彰显特殊文化内涵的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