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囊压力

气囊压力

气囊压力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02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65527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护理学杂志、护士进修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全国第13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等;气囊压力的相关文献由744位作者贡献,包括曹建、陆银春、王莉等。

气囊压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9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65527 占比:99.91%

总计:165671篇

气囊压力—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项丽君; 曹猛; 宋学梅; 王园; 罗彦嗣; 高贺发; 张晓梅
    • 摘要: 目的探讨吸痰时咳嗽强度对气囊压力不达标的预测价值,旨在为个性化校正气囊压力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便利选取某院50例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采用半定量咳嗽强度评分法(semi-quantitative cough strength score,SCSS)评估吸痰时咳嗽强度,分析咳嗽强度与气囊压力不达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预测气囊压力不达标的咳嗽强度临界值。结果SCSS 5分组吸痰时(最大值)的气囊压力为(88.67±8.04)cmH_(2)O(1 cmH_(2)O=0.098 kPa)。SCSS 4~5分组吸痰后20 min时气囊压力均低于正常范围,5分组平均损失8.50 cmH_(2)O,不达标率为92.68%。吸痰时咳嗽强度对气囊压力的影响存在组别、时间和交互效应(P<0.001)。吸痰时咳嗽强度与气囊压力不达标呈中度正相关(r=0.563,P<0.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820(P<0.001),最佳界值3.5,灵敏度0.716,特异度0.847。结论吸痰时咳嗽强度对气囊压力不达标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当SCSS评分≥4分时,建议吸痰后10 min重新校正气囊压力
    • 黄红月; 周勤学
    • 摘要: 指南推荐气囊压力范围应不低于25cm H_(2)O,可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1])。目前临床多用机械指针式测压表,可对气囊压力定时监测,当测量值不在目标范围内时,应充气或放气再次测量,使气囊压力控制在目标水平。但气囊压力因易受内外因素影响而变化,定时测量并不能实时反映其变化过程,使之难以持续维持在目标范围,且常规手动气囊压力测量和校准的操作会导致气囊压力下降^([2])。
    • 王淑芳; 路明惠; 徐艳丽
    • 摘要: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提高机械通气患者气囊压力达标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至6月ICU住院的60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将2019年7至12月的60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分析潜在的失效模式及原因,比较两组的护理人员气囊压力管理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气囊压力的达标率.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气囊压力管理相关知识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气囊压力的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可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有效提高气囊压力达标率,降低护理工作风险因素.
    • 彭刚刚; 潘璐; 陈柳明; 刘薇; 陈晖
    • 摘要: 目的 不同目标压力下,运用手持测压表间断测量人工气道气囊内压力,分析测量值与实际值偏差大小及规律,为手持测压表正确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身配对设计的实验方法,比较传统测压法与改良测压法测量值与实际值偏差大小及规律.传统测压法通过气管插管模型模拟人工气道实验,在不同目标压力30、28、26 cmH2O,分别用手持测压表间断测量气管导管套囊内压力,分别为传统测压1组、传统测压2组和传统测压3组,快速分离测压表和气囊单向阀,然后再次连接测压表与气囊单向阀,得出每组测量值与损失值,每组重复120次.改良测压法在气囊压力30 cmH2O时,在测压表上连接一个医用三通,三通开关调至45°,充气至30 cmH2O后,连接气囊与三通,转动三通使测压表与气囊连接,得出测压值和损失值,重复操作120次,记为改良测压组.结果 传统测压1组、传统测压2组、传统测压3组测量值分别为(23.27±0.88)、(21.15±0.83)、(17.63±1.28)cmH2O,三组目标压力与测量值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测压1组与传统测压2组压力损失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测压1组压力损失值小于传统测压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测压2组压力损失值小于传统测压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测压组压力损失值小于传统测压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测压组测量值为(29.48±0.45)cmH2O,在目标压力范围内.结论 传统手持测压表间断测量气囊内压力,压力损失明显;运用改良后三通测量气囊压力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压力损失.
    • 旷芬; 黄伟添
    • 摘要: 总结1例植物状态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护理中的气囊管理方案,患者气道并发症风险高,因此在气囊护理中对患者实施了气囊压力管理、球囊充气及放气管理,管理后患者气道通畅,身体状态明显改善.
    • 金锦江; 邹瞿超; 刘红; 曾妃; 褚永华; 陈星
    • 摘要: 为了解决目前重症监护室无法连续监测和自动调节患者气囊压力的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智能管理系统,实现气囊压力的实时监测和智能控制,且通过串口通讯,将实时压力数据发送至计算机上位机,实现压力数据的显示、存储、回顾和分析,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实验表明,该系统能实时监测气囊压力并控制压力稳定在25~30 cmH2O(1 cmH2O=98.1 Pa),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监测患者气囊压力的操作时间、气囊压力变化、护理操作时瞬间最高值、误吸返流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系统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有效地减少了患者发生误吸和返流的次数,降低呼吸机肺炎的发生率.
    • 姜晽; 单娟
    • 摘要: 目的:探索品管圈对于ICU提高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的作用分析.方法:选择41例ICU需要监测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患者为试验对象,命名为对照组(未实施品管圈活动管理措施),在2020年0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完成;选择40例ICU需要监测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患者为试验对象,命名为实验组(均实施品管圈活动管理措施),在2020年07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完成;比较两组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结果:实验组的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科室N0-N2护士对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的了解提升;实验组的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气囊管理问题发生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护理管理模式为临床ICU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的提高提供了理论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 张金秋; 刘钰; 潘菲; 荆花; 张颖; 张丽萍
    • 摘要: 随着人工气道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的普遍应用以及对预防人工气道并发症的深入研究,科学管理人工气道气囊压力也逐渐被重视.气囊压力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压力监测方法也不断被改进,国内外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研究,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就气囊的工艺、临床护理操作对气囊压力的影响,以及对压力监测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分析气囊压力的管理现状,为进一步研究气囊压力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