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民族文化旅游

民族文化旅游

民族文化旅游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40篇,主要集中在旅游经济、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8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3557篇;相关期刊223种,包括贵州民族宗教、理论与当代、今日民族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五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首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等;民族文化旅游的相关文献由36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兆峰、金毅、江日青等。

民族文化旅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8 占比:2.36%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3557 占比:97.60%

总计:13890篇

民族文化旅游—发文趋势图

民族文化旅游

-研究学者

  • 王兆峰
  • 金毅
  • 江日青
  • 白平
  • 陆军
  • 陈宇波
  • 吴晓山
  • 明庆忠
  • 秦其文
  • 韩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月馨; 刘贺
    •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反映“五位一体”总布局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全面落实,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旨在保护与弘扬中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使之与现代文化融为一体,促进农村全面振兴。文化旅游将带动经济发展,是我国目前乡村振兴战略下少数民族发展的重要部分,文化旅游也将为保护与传承民族非遗文化提供更多的创新可能,赫哲族作为我国人口相对较少的族群之一,有着历史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章将以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为例,针对赫哲族乡村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旨在推动赫哲族经济发展。
    • 王晓平
    • 摘要: 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是实现广西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举措。当前广西乡村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还存在着资源同质化、过度商业化、缺乏合理规划和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不当的问题。通过协调企业、政府和社会的需求,协调乡村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的各个过程,协调民族资源保护和创新开发,协调各种民族文化资源融合的思路,为广西乡村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建议。
    • 孙诗涵; 郭晓勋
    • 摘要: 目前,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火热,在全国范围内有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旅游景区正在开发。在这些民族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过程中,对于其民族文化产品的开发是最核心的部分。如何对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进行深度的开发,是目前民族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基于此,分析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现存特征,针对其存在的普遍问题,对如何深度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给出策略性的建议;同时,以赫哲族为例进行了相应的举例说明。
    • 周文丽; 张海玲
    • 摘要: 游客对民族文化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的正向感知和行为意愿可以使该类景区更好地迎合旅游需求,从而有利于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以民族文化旅游景区的游客为调研对象,探索性地构建民族文化旅游游客服务质量感知维度并验证其合理性。接着运用AMOS23.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民族文化旅游景区游客服务质量感知、满意度、行为意向”三者的内在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游客服务质量感知包括景区设施、配套服务、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四个维度;(2)游客服务质量感知四个维度对游客行为意向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满意度对游客服务质量感知和行为意向皆具有中介效应。
    • 王志贤; 王爽
    • 摘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全新途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新途径,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是振兴区域经济、繁荣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赫哲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渔猎文化。四排赫哲乡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美,具备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结合四排赫哲族乡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实践,对其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特色优势与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同时针对其乡村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之中存在的旅游产品单一、专业人才缺乏、市场开拓欠缺等问题,从优化基础设施、开发特色产品、开拓新兴市场、加强人才建设等四个角度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 孟芹; 花拉(供图)
    • 摘要: 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提到奶制品,大家都会联想到创业女性花拉。对于花拉的创业梦想,家人给予她最大的理解和支持。传承奶制品手工艺,为家乡民族文化旅游事业尽心尽力,花拉一家的故事平凡却也不凡。
    • 徐刚; 邓小海; 王红霞
    • 摘要: 同质化是困扰旅游业创新的共性问题,民族文化天生具有民族独特性的文化基因。依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独特文化基因,营造民族文化旅游体验场景,发展游客需求的个性化旅游,满足游客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高质量体验,是破解旅游同质化的可行方案。一、西南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条件和发展现状(一)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禀赋分析西南地区是中国的地理分区之一,主要由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以及重庆市共五个省区市构成。
    • 刘晓熠
    • 摘要: 黔东南州雷山县苗族箫笛曲在2019年被列入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属于传统音乐项.由于雷山县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境内的西江千户苗寨就是雷山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代表,为推动黔东南州雷山县苗寨箫笛文化的发展,本文结合课题《黔东南州雷山县苗族箫笛曲的挖掘及研究》的实践,以促进黔东南民族民间音乐与舞蹈文化发展为目标,将黔东南州雷山县苗族箫笛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进行有机结合,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探索在西江千户苗寨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发展黔东南州雷山县苗族箫笛文化的措施.
    • 何晓红
    • 摘要: 传统村落富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研究有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以黔南州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特征,探讨地形地势、坡向等自然因素和交通、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等人文因素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黔南州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处于集聚状态,并且集中程度相对较高,从县市域的层面来看,传统村落分布规律呈现出相对不均衡的状态,主要分布于东部和南部地区,集中分布于三都县.传统村落受到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大多坐落在地势相对平缓的山腰和半山腰上,以布局阳坡为主,且处于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环境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应该根据这些特征进行旅游开发,针对集聚分布的特征打造民族旅游示范区,升级旅游基础设施,多种资源结合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 祝琪琪; 王敬斋; 王晓平
    • 摘要: 在多维贫困的背景下,广西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是扶贫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通过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旅游与扶贫相结合以及推动多种旅游项目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发挥民族文化旅游的多维效益,为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做出贡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