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民族声乐演唱

民族声乐演唱

民族声乐演唱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208篇,主要集中在音乐、戏剧艺术、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6篇、专利文献2127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北方音乐、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民族音乐等; 民族声乐演唱的相关文献由19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琳、余惠承、刘宁等。

民族声乐演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6 占比:8.83%

专利文献>

论文:2127 占比:91.17%

总计:2333篇

民族声乐演唱—发文趋势图

民族声乐演唱

-研究学者

  • 王琳
  • 余惠承
  • 刘宁
  • 刘莉莉
  • 史玉学
  • 吕傲
  • 姚云飞
  • 姜忠玉
  • 崔蕾
  • 康彦龙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小林
    • 摘要: 上党秧歌音乐是一门极具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它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传承和创新有利于增强民族声乐演唱的魅力,保持上党秧歌音乐的文化活力.本文首先概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基本内容,其次阐述上党秧歌音乐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传承与创新举措,最后进行总结.
    • 于琦
    • 摘要: 民族声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核心组成部分,发展历史悠久,历经数千年演变,给后世音乐创作带来了极大借鉴和影响。换句话说,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正是以传统民族声乐为基础的。但在全球联系逐渐紧密下,民族声乐发展也面临一定影响,而这也正使得其获得了进一步创新发展,不仅拓宽了音域,还强化了演唱技巧及表演性。纵观整体发展历程,不仅有进步存在,也能发现一些缺憾,但无论是倒退还是发展,这都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都是在历史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就其整体历史发展沿革和特点作为分析对象,通过进一步梳理和认知,找到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进一步感知其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 史玉学
    • 摘要: 民族歌剧与民族声乐演唱的教学与实践,具有“同根同源”“同兴共盛”的紧密联系。从高等教育视域下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方向的视角来看,民族歌剧的繁荣与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和责任。二者的“互为”,在于本源与发展过程中的共存、相携,在于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支撑、衔接,在于专业实践锤炼过程中的检验、反哺。以沈阳音乐学院为例,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高等艺术院校,它在全国率先开设了民族声乐专业方向,80余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民族声乐艺术编创、表演人才,并有国家级教学名师等教师资源。当下,距沈阳音乐学院成功复排、编创、上演民族歌剧《星星之火》,已时隔几年,经过一段时间的舞台和教学检验,如今再回看,在民族歌剧与民族声乐演唱教学实践上,在跨学科、跨专业的融通与协作上,它都提供了一些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 刘飞燕
    • 摘要: 民族声乐作品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实践成果,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声乐作品,所以要想科学地演唱民族声乐作品,就需要对民族声乐演唱方式、演唱风格有全面了解,并且要做到声乐演唱艺术风格的良好统一。歌曲《梅兰芳》是民族声乐与戏曲艺术结合的代表作,其属于梅兰芳先生的艺术成就,具有极强的音乐性、故事性。本文结合歌曲《梅兰芳》就民族声乐演唱中艺术风格的统一进行全面论述。
    • 邓文佳
    • 摘要: 京剧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由于京剧具有独特的唱腔和表演特点,在我国国内也受到非常多的国民的喜爱。在这样的背景下,京剧唱腔的独特艺术手法也被逐渐的应用于民族声乐演唱中,这为民族声乐演唱的发展和突破带来了全新的契机。作为从事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工作者,就应当针对京剧唱腔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实际应用展开相应的研究工作,探究出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京剧唱腔优点的表演模式,推动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可以实现全新的突破和发展。
    • 李花
    • 摘要: 声乐演唱作为当前发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追捧,而演唱技巧以及情感表达是决定演唱者表演成效的重要衡量依据,作为一名合格的演唱者需要掌握好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加强演唱技巧充分展现出歌曲所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加深情感表达促进演唱技巧的提高。基于此,本文从声乐演唱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演唱技巧以及情感表达的重要意义并探究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之间的关系,重点阐述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的要点,以期准确表现乐曲中包含的丰富情感并生动展现作品艺术形象,帮助歌者将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相融合,促进民族声乐演唱专业的发展。
    • 赵丽敏
    • 摘要: 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形成了固有的演出形式,多以独唱、对唱、小合唱、大合唱等形式,列队规范、整齐划一、服饰统一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在长期的观赏中,一成不变的表演风格略显呆板,固定的对唱、小合唱、大合唱等表演格式化缺乏创新,导致观众形成审美疲劳。新时代下,民族声乐演唱形式应当推陈出新,挖掘新的题材、新的表演形式,把民族声乐演唱与形体表演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打破传统,推陈出新,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和全新的感官体验。
    • 陈淳
    • 摘要: 由孙玄龄以毛泽东诗词谱曲的《卜算子·咏梅》自问世以来,以其特有的京剧唱腔备受广大听众的喜爱。本文中,笔者将从不同演唱者的演唱版本和它的风格入手,通过对歌曲的分析,力求以它为例,更加直观地探究民族声乐演唱中对京剧元素的吸收与借鉴,为广大演唱者今后更好地把握此类“戏歌”的演唱提供一定的借鉴。
    • 洪云
    • 摘要: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而民族声乐艺术就是民族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是中华人民用智慧谱写的也在长时间的发展与创新当中增加积淀,形成了如今丰富多样且具备鲜明民族特色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在民族声乐演唱当中,咬字吐字是影响演唱效果的关键因素,想要在演唱过程当中有效传达歌曲内容,抒发作品的内在情感,就必须注意声音与文字的结合,而优化咬字吐字则是其中的关键。文章将重点探究民族声乐演唱中咬字吐字的重要性以及正确方法进行分析,为促进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提供参考。
    • 宋乃娟
    • 摘要: 民族声乐文化起源于少数民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文化特征.昆曲是地方艺术的代表,对于民间音乐、说唱音乐以及戏曲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昆曲艺术的表现元素注入中国民族声乐体系,对于探索艺术融合和艺术表现力等尤有必要.本文结合声乐作品,一是从昆曲的语言美、情感表达以及艺术性格等方面阐释民族声乐演唱对昆曲演唱方法的借鉴和传承;二是从舞台演唱框架和"演"元素等方面阐释对昆曲表演艺术的借鉴和传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