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模态实验

模态实验

模态实验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49篇,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公路运输、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131515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科学技术与工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行业第一届无损检测学术会议年会、2012年LMS中国用户大会、2010年LMS中国用户大会等;模态实验的相关文献由436位作者贡献,包括尚文军、张立民、刘绍奎等。

模态实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31515 占比:99.90%

总计:131653篇

模态实验—发文趋势图

模态实验

-研究学者

  • 尚文军
  • 张立民
  • 刘绍奎
  • 宋福民
  • 杨为
  • 王星
  • 肖永山
  • 赵峰
  • 闫桂荣
  • 于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卢进南; 岳建光; 谢苗; 王鹏飞
    • 摘要: 考虑到目前煤矿井下重采轻掘,综掘设备自身结构设计的局限性,掘进技术落后等问题导致巷道掘进效率低下,采掘比失调,同时煤矿井下巷道综掘设备体积庞大,井下环境复杂,设备拆解组装困难,难以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其进行关键零部件力学特性分析及其截割效率提升实验,对一种主动激振辅助截割的方法进行研究,该方法基于相似理论,建立比例为1∶3的相似模型实验台,首先对其进行模态实验,得到前6阶的固有频率以及各阶的模态振型,验证主动激振辅助截割实验台的可行性;对实验台分别进行有、无主动激振截割实验,测量在有、无主动激振的情况下截齿截割接触力及截割电流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时间阶段内,当存在主动激振时,接触力的增大初值时间相比无激振时早0.07 s,作用时间更长,接触力相比无激励时减小0.12 kN,有激励后截割电流平均值减小1.12 A。通过基于相似理论构建的实验台能够在有限的实验室条件下对掘进机截割臂进行主动激振力学实验,从而为选取最佳的激振辅助截割参数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从引入激振的角度为掘进机截割机构节能高效的工作开拓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 赵文娟; 孙红梅; 柴孟江; 翟彦春
    • 摘要: 为研究六缸柴油机用消声器振动特性,通过模态分析、模态测试与振动测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分析消声器总成的振动特性及其在发动机不同转速点火激励下的振动响应,以提高其1阶约束模态同时对消声器总成开展结构优化。研究结果发现,原消声器总成故障主要原因是前2阶约束模态在发动机点火激励频率范围内,在1000rpm、1360rpm附近与发动机点火激励频率耦合,形成共振,振动烈度由尾管自上而下逐渐降低,最终导致疲劳断裂。优化后,消声器总成1阶约束模态由50Hz提升至80Hz,在1000rpm处尾管末端振动烈度由433mm/s降低至44mm/s,提升效果显著。后期小批量市场验证表明改进效果可行、可信。该研究可为农业机械和工程机械用立式消声器结构的结构优化及故障诊断提供参考。
    • 丁国龙; 詹明儒; 赵大兴; 余运清; 董红刚
    • 摘要: 以RV-40E减速器为对象,通过模态仿真与模态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RV减速器进行了自由模态下的动态特性研究。首先,基于Ansys进行RV-40E减速器整机建模与仿真,得到固有频率与振型的仿真结果;然后,对国内和纳博特斯克(Nabtesco)RV-40E减速器的整机实验模态进行对比测试,结果表明,国内RV-40E减速器的1阶模态普遍低于纳博特斯克产品,最大差异为11.1%。同时,将仿真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1阶模态的国内最大差异为-5.8%,纳博特斯克为+5.9%。研究为RV减速器结构优化设计以及模态性能分析提供了有效数据和方法。
    • 程燚; 吴斌方; 石康
    • 摘要: 为实现机械臂的重载化和远距离运输,设计一种能够输送2~12 t棒料的送料机械臂,通过联合机构能够达到2700 mm长行程输送目的。为了验证机械臂结构合理性以及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安全性,基于机械臂模型分别进行了静力学分析、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机械臂横梁的设计达到强度要求,前六阶模态振形最大位移偏大,需要在机械臂中设计加强筋,以提升横梁载荷能力。上部机械臂的谐响应分析表明,当上部机械臂频率在100 Hz处时,最大变形为0.11943 mm。为了验证有限元分析的可靠性,对机械横梁进行锤击法单点激励,拾取多点响应频谱。理论分析与试验测试结果的最大误差值为4.0%,发生在第二阶处,两者吻合度较为合理,表明这种机械臂满足重载和长行程的设计需求。
    • 贾宝惠; 王浩; 卢翔; 单金洋; 赵耀斌
    • 摘要: 通过模态实验和有限元模拟研究了自由边界条件下T700-100/7202K-38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层合板在湿热环境下的振动特性。对不含分层、不同分层位置和不同分层角度损伤的层合板进行了湿热振动实验。基于湿热等效原理,通过ABAQUS软件建立了层合板有限元模型,将仿真结果与实验值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实验和仿真结果表明:湿热效应对层合板固有振型影响不大,但会使复合材料层合板各阶固有频率值下降,湿热效应对层合板一阶固有频率影响最大;层合板分层损伤也会改变其振动特性,当分层从层合板表面向层合板中面层移动时,层合板固有频率受湿热效应影响越来越大;分层角度为90°时,层合板固有频率值下降最多。
    • 蒋培; 张轶晟; 何鑫垒; 曾国伟
    • 摘要: 该文按照广州虎门大桥桥梁尺寸,根据相似定理设计、制作了悬索桥缩尺模型,对其进行了模态实验,并采用模态置信准则(MAC)进行了模态检验。通过模态实验得到不同厚度加劲梁悬索桥模型前四阶振动模态,并得出悬索桥加劲梁刚度越大桥梁竖向振动固有频率越大的结论。该模型能够反映悬索桥的一般动力学规律,可为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开展悬索桥动力学特性分析提供实验手段和方法。
    • 马国瑞; 梁森; 杨功先
    • 摘要: 为了研究共固化双层阻尼薄膜夹嵌复合材料梁在固支边界条件下的动力学性能,本文依据一阶剪切变形理论(FSDT)、变分原理和Hamilton原理,建立了共固化双层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梁的自由振动理论模型,使用伽辽金加权余值法求解了固支边界条件下的自由振动理论解。搭建实验平台,得到实验数据和模态振型。通过将理论计算结果与模态实验和ANSYS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进一步探究了复合材料层和阻尼层的分布及结构几何参数对共固化双层阻尼薄膜夹嵌复合材料梁动力学性能影响的规律,为双层阻尼薄膜复合材料梁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 马维力; 和英鹏; 崔辉如; 李道奎; 申柳雷
    • 摘要: 针对多旋翼无人机机身系统振动过大导致飞行状态不稳的问题,基于有限元仿真技术与实验方法,进行了减振分析。通过频率分析,确定系统振动过大的原因为固有频率与激励频率耦合导致的共振现象,且共振频点的模态振型包含一阶挥舞、一阶摆振和二阶摆振振型。提出了优化机身壳体截面形状的设计方案,在不增加额外质量的情况下,将一阶挥舞、一阶摆振和二阶摆振振型对应的频点分别提高37.23%、22.47%和18.43%,有效规避了机身共振现象。仿真实验证明,提出的有限元仿真与实验结合的减振分析思路及优化设计方法,可为旋翼无人机减振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