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森林脑炎

森林脑炎

森林脑炎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7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7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7720篇;相关期刊154种,包括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牡丹江医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五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2009全国地质勘察安全生产学术交流会、第五次全国医学分子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等;森林脑炎的相关文献由51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晓光、韩淑祯、刘双军等。

森林脑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7 占比:3.10%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7720 占比:96.84%

总计:7972篇

森林脑炎—发文趋势图

森林脑炎

-研究学者

  • 张晓光
  • 韩淑祯
  • 刘双军
  • 宋宗明
  • 李华
  • 韩亮
  • 岳立广
  • 洪成龙
  • 王晶
  • 许庆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晓艳; 李翔; 肖翔; 陆德生; 张仕华; 杜彦丹
    • 摘要: 目的 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对森林脑炎致病机制进行可视化分析,寻找与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59例森林脑炎患者与39例健康人群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进行标志物筛选.结果 共筛选得到144种差异代谢物,通过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代谢物覆盖了多种氨基酸通路,以及多个脂类相关的代谢通路包括脂蛋白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生物合成、白三烯生物合成.结论 质谱技术联合多元统计方法 可用于疾病病程生物标志物的挖掘,为后续疾病的诊断及预后提供了理论基础.
    • 韩威; 吕首旭; 姚春红; 邵海华
    • 摘要: 目的:探究森林脑炎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变化特点,为明晰森林脑炎患者受损部位特点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林区活动蜱叮咬后20d内确诊为森林脑炎的30例患者为研究组,另随机抽取30例非疫源地生活、无蜱虫叮咬史者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开展BAEP和SEP检测,对比两组患者检测结果的差异性。结果:1)研究组患者出现PL异常、IPL异常以及波形分化不良的占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患者的N20、P25、N30波PL以及波形异常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森林脑炎患者在BAEP和SEP各项指标方面与常人存在一定差异,临床上可以考虑将上述指标作为森林脑炎辅助检测手段,指导临床治疗。
    • 习宁; 韩淑祯
    • 摘要: 森林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 TBE)是由森林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 TBEV)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为特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TBEV主要通过被TBEV感染的蜱虫叮咬而感染人类,多发生于每年5~7月,人群普遍易感。临床表现大多为突然高热、头痛、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肌肉瘫痪等。现报道1例轻型TBE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并进行相关的临床分析。
    • 郑智武; 陈宁
    • 摘要: 森林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TBE)是一种蜱媒职业性传染病,对民众的健康构成了极大危害.森林脑炎是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具有起病急,进展快,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的特点.但是通过患者的林区密切接触史、蜱虫叮咬史、特异性抗体IgM或IgG阳性等,可做出临床诊断,并给予积极的对症支持治疗,取得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对其流行特征、临床特点以及治疗、防控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森林脑炎的治疗、防控提供参考.
    • 孙伟
    • 摘要: 目的 测定森林脑炎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躁狂发作、混合发作及抑郁发作3种状态下血清IL-2、IL-4、IL-6、IL-10、IFN-γ和TNF-α的水平变化,从炎症反应角度探讨森林脑炎致双相情感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 收集我院明确诊断为森林脑炎致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21例、混合发作患者18例、抑郁发作患者23例及作为对照组的体检者20例,静脉穿刺采集血样,采用流式细胞仪微球捕获芯片技术定量检测多种细胞因子水平.结果/结论 与对照组相比,躁狂发作、混合发作及抑郁发作3 种状态下的患者血清中IL-2 、IL-4、IL-6、IL-10、IFN-γ 和TNF-α 的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其中躁狂组患者的血清IL-6水平升高幅度最大,所得结果有助于探究森林脑炎致双相情感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陈宁
    • 摘要: 目的 通过延边大学附属医院2012—2018年登记明确森林脑炎诊断的患者209例,记录患者流行病学、转归、治疗情况,判断患者近年流行病学特征及人群分布情况.方法 选择延边大学附属医院2012—2018年登记明确森林脑炎诊断患者并上报的病例209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职业、地区、发病时间、入院时病情程度、常规脑脊液检查情况、转归情况.使用Excel软件将各项数据制作成图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森林脑炎患者共209例,时间分布2012—2018年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布仍然以长白山脉、林区为主;分布民族以汉族为主,其次为朝鲜族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77:1;年龄分布以>40~60岁多见,患者以轻症居多,死亡、未愈、自动出院均集中在重症患者.脑脊液异常占77.1%,但仍有相当比例患者初期脑脊液未见异常,尤其是3.6%重症患者.结论 森林脑炎发病率在延边地区逐年下降,尚缺乏有效诊断手段及特异性治疗.
    • 王乔花; 陈富珍; 李艳平; 李星润; 曹荣昌
    • 摘要: 家禽寄生的蜱螨很多种类属于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或者保存者,从业人员或接触者可能感染相关的疾病.本文通过查阅文献,整理出寄生在家禽中的蜱螨以及可能传播的主要疾病,以期为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 李传奇; 李明浩; 姜绍忠
    • 摘要: 摘要:森林脑炎病毒(简称森脑病毒)由蜱传播,在春夏季节流行于俄罗斯及我国东北森林地带,故称苏联春夏脑炎病毒(Russian spring-summer encephalitis virus)。本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临床上以发热,神经症状为特征,有时出现瘫痪后遗症。尤其好发于 春秋季节的东北、西北森林广袤地区。目前,由于鸟类迁徙携带蜱虫导致在全国各地传播扩散的趋势,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 威胁,严重影响林区的天保工程的实施。为此,对森林脑炎的防治和宣传工作非常重要。
    • 张雪莹
    • 摘要: 森林脑炎是一种典型的由病毒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东北其主要媒介为森林蜱,主要是以神经系统受损的各种表现为主的疾病.急性期主要是高热、抽搐、昏迷,严重者呼吸衰竭,特别是中枢性呼吸衰竭或呼吸肌麻痹.加强森林脑炎急性期的治疗及护理,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
    • 张闻洋
    • 摘要: 目的 了解2009-2018年呼伦贝尔市森林脑炎的流行情况,分析森林脑炎病例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呼伦贝尔市森林脑炎发病监测数据,以旗市区为单位,按现住址、已审核、发病日期、年龄、性别、职业选择病例,利用Excel软件把收集到的数据以图表形式呈现并进行分析.结果 每年5月至8月为呼伦贝尔市森林脑炎流行季节,发病高峰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病例呈明显地区性分布,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贯穿地区;发病年龄集中在40-49岁;性别为男性居多,男女性别比为2.71:1;职业分布上工人居多,占33.18%.结论 呼伦贝尔市森林脑炎的流行时间、空间及人群特征明显,需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