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娘
梅娘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3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篇、专利文献1469篇;相关期刊117种,包括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抗战文化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
梅娘的相关文献由11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泉、向叶平、刘爱华等。
梅娘
-研究学者
- 张泉
- 向叶平
- 刘爱华
- 包学菊
- 杨晓莉
- 陈言
- 周伟华
- 屈雅红
- 张梅
- 张莹
- 时翠萍
- 梁晓霞
- 翟永存
- 董俊
- 蒋尧尧
- 谢青
- 逯艳
- 邢小群
- 丁言昭
- 上官缨
- 严雷
- 何映宇
- 何爽
- 何爽1
- 侯越琪
- 傅可
- 八荒雷鸣
- 关秀丽
- 冯晓青
- 刘守华
- 刘希涛
- 刘洋
- 刘涵华
- 刘翌
- 刘静
- 卢芳
- 史铁生
- 周小玲
- 夏正娟
- 孙中田
- 孙艳
- 孙萍萍
- 宋丽丽
- 宋亭樾
- 宋刚
- 宠儿
- 尹洁1
- 岸阳子
- 庄培蓉
- 庞余亮
-
-
黄华;
郑筠弋
-
-
摘要:
1942-1945年期间,梅娘在北京沦陷区的创作不再局限于中短篇小说和女性题材,而是开始尝试长篇小说创作和更多具有社会批判意义的题材。为此,她走出书斋,更多地投身于社会活动,展现出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通过对比梅娘晚年自述与史料之间的出入,参照她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小妇人》《百合花开》,可以窥见梅娘在沦陷区灰色地带创作时内心的犹疑与挣扎,以及梅娘力图超越自我的女性知识分子公共意识。
-
-
高云球
-
-
摘要:
梅娘是东北沦陷时期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文学写作以“赴日旅居”为节点,经过了由“内视角”向“外视角”的转变过程,展现出梅娘作为现代女性鲜明的“本质身份”特质.究其原因,与梅娘的童年成长环境、生命经验及写作姿态等有着密切关联,同时也是她在文学写作中把握世界与塑造人物的精神资源.她的文学创作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与悲悯的平民立场,通过不断挖掘自我生命经验与精神感悟,有效而深刻地揭示出东北沦陷时期家族的没落衰败、女性的精神挣扎与民众的生存境遇,为东北文坛呈现出“崭新的前进的意识”与鲜活的文学世界.
-
-
李尧隆
-
-
摘要:
夜渐渐地深了,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寂静的山谷里传来几声骇人的狼嚎声。梅娘坐在一张破旧的桌子旁,双手支着下巴,默默地等着丈夫归来。丈夫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年关将近,大雪封山,家里快断炊了。"我去弄点吃的。你在家守着,等我回来。"早上,丈夫丢下这句话就下山了。
-
-
张凤玲
-
-
摘要:
四十年代梅娘、张爱玲齐名,合称“南玲北梅”。新时期以来屡见“张热”,但梅娘始终被冷落。本文将从文学内部及读者接受两方面对二人的作品进行分析,从期待视野、潜藏意义、社会接受等方面细致地梳理接受差异的成因。
-
-
向叶平
-
-
摘要:
像是为了弥补昨天的沮丧似的,今天上午的追寻显得如此流畅,让人感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戏剧性。因为昨天的教训,今天在出发之前,对于梅娘文革后工作与生活的地方——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的地址,我仔细推敲了一番。保险起见,还邀请了室友左老师前往——她出生在北京,后定居河南,现任教于周口师范学院,对北京比较熟悉。
-
-
张译文
-
-
摘要:
作家梅娘的小说创作采用女性作为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者,运用现实主义叙事方法,让故事带有真实性和关乎婚恋问题的理性思考.这里旨在将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与梅娘女性主义小说相结合,从叙事声音、叙事角度、叙事结构三个层面来研究梅娘作品中带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叙事技巧,这既是梅娘小说研究视角的创新之处,也是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的实际运用.
-
-
何爽1
-
-
摘要:
从《小姐集》到《第二代》,梅娘的创作逐步由"小姐的闺房"扩展至城市生活,怀着深切的同情展现底层小人物的命运,表现出创作上的飞跃及写作风格的成熟。在《鱼》《蟹》中,梅娘逐步走向以女性关怀为主题的创作道路,将女性视角的柔软细腻与笔触的强劲有力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
-
何爽
-
-
摘要:
从《小姐集》到《第二代》,梅娘的创作逐步由"小姐的闺房"扩展至城市生活,怀着深切的同情展现底层小人物的命运,表现出创作上的飞跃及写作风格的成熟.在《鱼》《蟹》中,梅娘逐步走向以女性关怀为主题的创作道路,将女性视角的柔软细腻与笔触的强劲有力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