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斤澜
林斤澜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1年内共计16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5185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读书、太湖、上海文化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五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林斤澜的相关文献由140位作者贡献,包括梁晓声、程绍国、张志忠等。
林斤澜—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5185篇
占比:98.91%
总计:15353篇
林斤澜
-研究学者
- 梁晓声
- 程绍国
- 张志忠
- 李丽
- 林斤澜
- 汪曾祺
- 耿艳艳
- 刘庆邦
- 周水涛
- 哲贵
- 廖用碎
- 朱伟
- 杜宁
- 林晶
- 段崇轩
- 罗雪村(图)
- 肖敏
- 丁安仪
- 三水
- 何明
- 何立伟
- 何莲芳
- 何镇邦
- 余映潮
- 倪渠淼
- 凸凹
- 刘孝存
- 刘庆邦1
- 刘心武
- 刘晰
- 刘海涛
- 刘火
- 刘超
- 千树
- 单正平
- 南在南方
- 南宋
- 古清生
- 史荣光
- 叶倾城
- 叶春生
- 叶梓
- 吴方
- 周全
- 唐刃
- 姜嘉镳1
- 姜广平
- 姜楠
- 孙绍振
- 孙郁
-
-
-
李雪
-
-
摘要:
一我喜欢把读过的文字笼统地分个类。第一种文字着实"难啃",复杂难懂,枯燥深刻。这类书读后会有一种精疲力尽的感觉,仿佛无意间闯入大海深处,茫然疲惫划动双桨,却始终看不到海岸。一般我会把一些哲学类、理论类、大部头的名著归于第一类。我读过的像《百年孤独》,林斤澜先生的小说就属于这类,读起来实在太吃力。如同一瓶找不到启瓶器的美酒摆在你面前,牙都要崩坏了,你却依旧束手无策,这该是多么让人绝望啊!第二种就是娱乐型的文字。
-
-
杜宁;
覃冰
-
-
摘要:
百年历程波澜壮阔,百年奋斗成就辉煌。为忠实纪录、抒写百年大党的辉煌历程和丰功伟绩,5月14—17日,由当代广西杂志社主办,中共全州县委、县人民政府承办的"辉煌百年路湘江党旗红"——文化名家走全州主题采风活动在全州举行。活动邀请了四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鲍尔吉·原野、胡学文、乔叶、田耳,两位骏马奖获得者——黄佩华、李约热,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胡红一,林斤澜短篇小说奖获得者朱山坡,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获得者石才夫、盘文波、张柱林,以及黄鹏、石朝雄、何述强、房永明、宾阳、曾攀、瑶鹰、寒云、童馨儿等二十位区内外知名作家、评论家、出版人、媒体人,以文学的视角解读广西红色文化内涵,为广西红色历史作注解,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
-
杜宁
-
-
摘要:
沧海有涯,诗情无限。盛夏时节,广西作家协会与北海市文联携手吹响集结号,向全国百位名作家发出“向海之约”邀请函。7月25—29日,首批26位来自陕西、广东、海南、湖南、广西等多个省份的作家、媒体人,以文学的名义聚首珠城,共赴“向海之约‘,深蓝’写作”之旅。本次活动是北海市委、市政府庆祝建党百年“建设文化北海”大布局中的一个文学方阵。活动计划分三批举行,首批参加活动的嘉宾,既有以鲁迅文学奖得主穆涛、林斤澜短篇小说奖得主朱山坡为代表的著名作家,又有《广州文艺》《椰城》《湖南文学》《湛江文艺》《红豆》等文学刊物名编,还有《南方日报》《当代广西》《河池日报》《广西法治日报》《玉林日报》等媒体主要负责人。
-
-
徐阿兵
-
-
摘要:
作为当代文坛的一对挚友,汪曾祺与林斤澜享有"文坛双璧"(1)之美誉。从设喻的依据来看,双璧之说源于二者各有突出品质,同时也唤起我们对二者交相辉映之效果的期待。近些年来,学界对他们的单个研究,均已相当深入,(2)但对二者的比较研究还是太少。一般说来,比较研究总是要道出二者不同之处,并使其形成某种对照或互补。但在汪曾祺和林斤澜这里,相同或相通之处同样重要。
-
-
-
-
陶可欣
-
-
摘要:
一九二三年,出生。六月一日,林斤澜出生于浙江温州百里坊,原名林庆澜。家住百里坊的八仙街口,父亲林丙坤是当地有名的教育家,于一九一四年创办温州沧河小学,任校长至解放后,是当时的“温州教育三巨头”之一。据林斤澜回忆:“我父亲一生做小学校长,养育子女十人,有自住房产,日常开支靠工薪收入,家庭里充满‘学而优吃好饭’的信念。”
-
-
张帆
-
-
摘要:
1962年春,北京市文联举行了三次“林斤澜创作座谈会”,主持人老舍在会上说:“在北京的作家中,今后有两个人也许会写出一点东西,一个是汪曾祺,一个是林斤澜。”果不其然,后汪曾祺和林斤澜被称为“文坛双璧”,老舍当年确实火眼金晴。
-
-
章德宁
-
-
摘要:
一、最初印象我与林老的缘分,是在《北京文学》结下的。初去林老家,是70年代末,小说组长周雁如带我一起去的。其时,被迫封笔整整十二年的林老又有权利写作了。从此,我作为林老在《北京文学》的责任编辑,与之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交往。林老先后在《北京文学》发表30余篇作品,包括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头像》,最有代表性、人称林老最高艺术成就之一的小说《门》,以及唯一的中篇小说《满城飞花》,都由我任责任编辑。我喜欢林老的小说有嚼头,新锐且深刻,并以能认出他手稿中那些难认的“怪字”而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