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
《十月》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51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5篇、专利文献16930篇;相关期刊252种,包括西湖、中外诗歌研究、当代作家评论等;
《十月》的相关文献由383位作者贡献,包括司马红妹、张守仁、王颖等。
《十月》—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930篇
占比:97.05%
总计:17445篇
《十月》
-研究学者
- 司马红妹
- 张守仁
- 王颖
- 魏冬峰
- 丛治辰
- 任明丽
- 徐刚
- 章仲锷
- 刘心武
- 孙涛
- 季翔
- 宁肯
- 常苹
- 张学东
- 张庆国
- 张晓剑
- 张清芳
- 张达明
- 徐勇
- 徐岩
- 徐竞草
- 扎西多
- 李云雷
- 李德南
- 李静
- 梅洁
- 沈念
- 涂燕娜
- 火仲舫
- 王剑冰
- 王婷婷
- 胡春宏
- 行超
- 赵月斌
- 闫东方
- 陈东捷
- 陈启文
- 陈涛
- 顾建平
- 鲁明军
- C.M.爱森斯坦
- 一鸣
- 丁尔纲
- 东君
- 丹晨
- 于华
- 于培才
- 于根元
- 五十弦
- 仇进才
-
-
邹弗
-
-
摘要:
在贵州作家中,肖江虹可以算是那种作品不以多但以精来算的作家了。肖江虹的写作一直都是很缓慢式的,正如他自己所说,“不要总去想别人发表了多少多少,自己要沉下心来,一年能写好一个中篇就很了不起”。肖江虹就是这样去践行他的小说的。他发表在《十月》2020第6期的中篇小说《美学原理》,仔细阅读下来会发现这是一篇很精细的小说,如果没有花一定的心思去构思与构架,这篇小说是难以呈现我们所见的模样的。
-
-
罗莎琳·E.克劳斯;
鲁明军
-
-
摘要:
2018年3至9月,在美国亚洲文化协会(ACC)的资助下,鲁明军前往纽约,围绕美国著名当代艺术评论杂志《十月》(OCTOBER)进行了一系列访谈,从一个侧面考察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艺术批评与理论的历史进程,借以反思当代艺术批评、理论以及艺术媒体生态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其间,先后采访了罗莎琳·E.克劳斯、本杰明·H.D.布赫洛(Benjamin H.D.Buchloh)。
-
-
张伯存
-
-
摘要:
引言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当然也是文学期刊的黄金时代,像《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十月》等名刊在当时风光无限,它们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文学热点。对于80年代的文学生产,文学期刊编辑部和甘为他人作嫁衣的编辑们居功甚伟。评论家李陀有如下观点:"对八十年代思想界、学术界和文学界所经过的大变革来说,有太多的编辑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往大里说,他们那时候通观全局,对变革的来龙去脉,比学者、作家、艺术家们更清楚,有更冷静的观察。
-
-
鲁明军
-
-
摘要:
克莱尔·毕夏普(Claire Bishop)是英国艺术史家、评论家。自2008年9月以来,一直在纽约市立大学(CUNY)艺术史系任教,是参与性艺术和表演艺术的重要理论家之一。先后出版《装置艺术:一部批判的历史》(2005)、《人造地狱:参与性艺术与景观政治》(2012)、《激进的博物馆学》(2014)等著作。曾策划2008年伦敦ICA行为艺术展“Double Agent”(2008)、CUNY Graduate Center行为艺术节“PRELUDE.11”(2011)等。她亦是《艺术论坛》常任撰稿人及2013年FrankJewett Mather Award艺术评论奖获得者。
-
-
邹军;
张祖立
-
-
摘要:
2021年,津子围出版了33万字的长篇力作《十月的土地》,小说通过讲述章家三代人的命运变迁,为我们展现了一幅20世纪上半叶的东北历史画卷,其对近现代东北的独特观照为当下东北叙事开拓了新的面向。不止于此,《十月的土地》还探讨了一个古老的话题,即文学与历史之间究竟是何关系,二者在不同的时代又展现出怎样的缠绵关系。尽管历史上并不乏回答这些问题、厘清亘古暧昧的尝试,但就《十月的土地》而言,可谓以艺术实践的方式再次回应了这一困惑。
-
-
-
-
摘要:
梁鸿鹰,《文艺报》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著有评论集《守望文学的天空》《文学:向着无尽的可能》《向道与叩问》《写作的理由》《在场与审思》,散文集《岁月的颗粒》等,出版《阿西莫夫诠释人类万年》等译作。曾获《上海文学》专栏奖,《十月》散文奖等。
-
-
孙涛
-
-
摘要:
“小说新干线”是大型文学期刊《十月》的常设栏目。自1999年创办以来,“小说新干线”历经20年持续耕耘,以集束的形式、新鲜的面孔、丰富的内容和奇异的想象,成为沉稳厚实的《十月》一片独立的创新空间。纵观“小说新干线”20年的发展历程,其数十年如一日地持续发现并推出一系列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为文学新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也在这一持续的过程中让“小说”这一文体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延展与扩宽。
-
-
徐霞
-
-
摘要:
叶浅韵的散文值得关注。其从女性个人切身经验出发,颠覆禁锢身体话语的权力,身体和意识(心灵)一起在世界中亲在,追寻生命存在的价值,这是她极具个人性的创作风格。《赘物记》(发表于《十月》2022年第2期)便是这样一篇散文。
-
-
孙涛
-
-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期刊评奖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在推动文学潮流、作品传播、作者凝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有益的尝试。作为文学期刊奖中开办时间较早、持续时间最久的《十月》文学奖,其评奖经验中具有很多同类期刊不具备的优势,同时也有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讲,《十月》文学奖可以看作是《十月》乃至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和风向标,同时,其评选模式和经验也为文学期刊奖的设立与良性发展提供宝贵的镜鉴。
-
-
-
-
摘要:
那时我还年轻。乘地铁,带着我的小书似乎能护卫自己,防御这同一个世界:你并不孤独,诗歌说,在黑暗的隧道里。——[美]露易丝·格丽克《十月》我现在渴望的并非快乐,但求自己不要无知。人们总以为自己和这个世界是隔离的,但只需一株伫立在金色尘埃中的橄榄树,或晨曦下几片亮晶晶的沙滩,或许就能让我们察觉到内心的抵抗正在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