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构造事件

构造事件

构造事件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3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海洋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4562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岩石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中国地质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3年安徽省及邻区构造与成矿学术研讨会、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全国第十次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定年代学术讨论会等;构造事件的相关文献由306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刚、万天丰、张拴宏等。

构造事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4562 占比:99.86%

总计:64655篇

构造事件—发文趋势图

构造事件

-研究学者

  • 陈刚
  • 万天丰
  • 张拴宏
  • 李向东
  • 杨振宇
  • 章辉若
  • 胡健民
  • 赵越
  • 丁孝忠
  • 宋传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华; 梁建设; 邱春光; 赵红岩; 胡滨; 饶溯; 王贝贝; 孔令武; 蔡俊; 吴东胜; 何幼斌; 郭笑
    • 摘要: 本文以东非海岸鲁伍马、坦桑尼亚及拉穆盆地为对象,利用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揭示了渐新世构造事件-古地貌特征-沉积体系的耦合关系,服务研究区油气勘探选区。结果表明:(1)板块构造事件控制宏观地貌格局及沉积环境变化。随着印度-塞舌尔板块与非洲板块分离,印度洋逐渐扩张,海水南侵,沉积环境由陆相变为海相。由于Afar地幔柱作用及地层抬升等因素,东非海岸整体呈西高东低地貌格局;(2)洋中脊扩展及断层活动控制盆地隆坳格局及沉积体系宏观展布规律。研究区发育西部坳陷带、中部斜坡带及东部深海平原带,东部Davie东及Davie西断层构成Davie构造带。从西向东发育四大河流-三角洲-海底扇沉积体系;西部坳陷带以三角洲沉积为主,中部斜坡带发育海底扇,东部深海平原带以半深海—深海泥最为常见,沉积体系多发育在Davie构造带以西;(3)次级断层活动影响沉积体系的发育规模及分布。沉积体系多发育在西部坳陷带及中部斜坡带的凹陷中。因凹陷及次级断裂影响,鲁伍马盆地北部、坦桑尼亚盆地南部沉积体系呈北偏特征,而拉穆盆地具南偏趋势。
    • 贺华瑞; 栾锡武; 魏新元; 闫恒
    • 摘要: 南昆嵩地区位于万安盆地西部,晚中新世其北部断陷逐渐被沉积充填,南昆嵩地区成为万安盆地重要的物源输入通道,独特的构造位置使其成为研究万安盆地西部沉积充填演化与万安断裂走滑活动的窗口。对研究区开展地震资料的解释工作,综合运用沉积盆地分析和层序地层学等方法,通过对地震相的精细刻画,结合研究区几次重要构造事件之间的联系,分析南昆嵩地区构造事件的沉积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南昆嵩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具有明显南北分区的特征,北部为箕状断陷湖盆,南部为向西北方向倾斜的缓坡;南昆嵩地区渐新世以来主要发育断陷湖、下切河谷、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陆架三角洲等类型的沉积相;现今南海扩张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系列构造运动以及万安断裂多期左旋—右旋走滑运动对南昆嵩地区沉积充填演化具有控制作用。
    • 杨文采
    • 摘要: 大陆动力学研究需要物质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的信息.三维密度和地震波速度扰动图像反映岩石圈物质的空间分布,要和大地构造学中的时间尺度信息综合起来,才能恢复动力学作用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比不同构造期的构造图和地壳不同深度的地球物理性质图像,研究中国大陆密度以及地震波速度扰动和构造事件的相关度.研究表明,岩石圈地幔的密度和波速扰动和现今板块构造的相关度是高的,说明岩石圈地幔的密度大黏度高,不仅地震波速快得多,物质蠕动的速度也比下地壳慢得多,板块运动产生的变形保存时间比较久.中国大陆中地壳的密度扰动和白垩纪以来的构造事件的相关度是高的,说明中地壳的密度扰动主要反映了白垩纪以来的构造事件.中国大陆上地壳结晶基底的密度扰动和侏罗纪以来的构造事件的相关度是高的,说明上地壳的密度扰动可以反映燕山期的构造事件.对于中国大陆而言,下地壳的波速变化和板块构造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不过下地壳深层的密度扰动也反映新构造期的构造事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下地壳的物质黏度比较低,物质蠕动的速度比岩石圈地幔快得多,板块运动产生的变形不容易保存.总之,应用不同深度的密度扰动图像分别推测不同地质时期的地壳构造运动发生的地点和范围是可行的,地壳深层的三维密度扰动成像有可能提供180M a以来中国大陆地质作用事件的有关信息.
    • 张道军; 何云龙; 陆必宇; 王亚辉; 刘娟; 杨允柳; 肖鸿议
    • 摘要: 万安盆地位于南海西南陆缘,独特的构造位置使得其充填演化成为研究西南次海盆扩张、西缘走滑断裂活动的重要窗口.利用已有钻井资料,通过井震对比和地震相分析,探讨万安盆地中新世沉积充填特征及其对南海西缘构造事件的沉积响应.研究表明,中新世万安盆地主要发育三角洲、浊积扇、碳酸盐台地和生物礁等4种与油气储层关系密切的沉积相类型.早中新世时期,以三角洲体系为主;中中新世时期,三角洲仅发育于盆地西部,同期盆地东部开始发育碳酸盐台地;晚中新世时期,源自盆地西部的浊积扇开始发育.早中新世末南海西南次海盆停止扩张及中中新世末南海西缘走滑断裂活动,形成了2个重要构造不整合界面,对万安盆地中新世沉积充填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 何付兵; 崔玉斌; 刘振华; 栾英波; 牛文治; 王凯; 马学利
    • 摘要: 基于北京平谷区马坊地区ZK09钻孔新生代地层岩性岩相分析和沉积物古地磁、碳十四、光释光测试,首次建立了北京平原泃河水系中下游冲洪积区完整新生代地层格架.其中,0~180.0 m为中更新世-全新世陆相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180.0~240.5 m为中新世-上新世残坡积、湖积和三角洲前缘沉积.ZK09钻孔新生代不连续地层揭示了北京平原区两次重要的抬升构造事件:第一期构造事件发生于中新世,而不是前人研究认定的早更新世或上新世末,其最终结束了大渤海湾盆地古近纪盆-岭构造系统演化;第二次构造事件发生于中更新世早期,其可能是目前以走滑运动为主的最新构造变动形式起始时间.
    • 马静辉; 何登发
    • 摘要: 贺兰山构造带及邻区的构造属性长期以来存在争议,确定该地区中新生代的构造事件及隆升过程是了解这一重要陆内变形带动力学机制的关键所在.本文采用不整合面分析法和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综合分析探讨了贺兰山构造带及邻区中新生代的构造事件及其构造演化过程.通过对该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本次在中-新生代地层中由底到顶识别出6个不同类型的不整合面,它们分别是:(1)T2-3/P平行不整合面;(2) J/AnJ角度不整合面-微角度不整合面;(3) K1/AnK1高角度不整合面;(4) E3q/AnE3;(5) N1/AnN1;(6) Q/AnQ.在T3d3、J2y和K1变形前锋,可见与逆冲-褶皱造山带相关的同构造沉积生长地层,其在形态上表现为超覆、削截,在黄草滩等地局部与倒转背斜相伴生.这些不整合和生长地层是构造活动的直接证据.本次研究对采自该地区的12件样品分别进行了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测年及热史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裂变径迹年龄主要分布在4个区间,对应地质时代分别为中侏罗世-晚侏罗世(168~159Ma)、早白垩世末(139 ~91Ma)、晚白垩世末(79~66Ma)、始新世(59~50Ma),反映出该地区在这4个时期发生了明显的冷却抬升事件,且这4期构造事件与野外观察到的地质特征有很好的地质响应.同时,热史模拟表明该地区整体上经历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末-始新世3期快速隆升事件.综合研究表明,该地区主体逆冲褶皱的时间是从中侏罗世开始,早白垩世末构造运动最强烈,新生代又有所活动.
    • 高任1; 叶少贞1
    • 摘要: 九瑞沉积盖层发育在双桥山群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之上,位于下扬子板块北缘,沿长江断裂带展布。经过本区大量的野外调查,并采用层序地层学方法,研究了九瑞晚古生代的地层序列和岩石组合。通过分析构造事件,研究了晚古生代构造环境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对于晚古生代,海进海退的快慢受控于不同时期构造事件的强弱变化,伴随构造事件改造,区内断裂及褶皱构造发育,横向地层序列连续性差。晚古生界地层中主要发育碳酸盐岩台地和碳酸盐岩缓坡沉积,有冲积扇、湖泊、沼泽、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缓坡以及深水盆地建隆等沉积相。以上认识为长江中下游拗陷带的基础地质研究提供了基础参考信息。
    • 高任; 叶少贞
    • 摘要: 九瑞沉积盖层发育在双桥山群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之上,位于下扬子板块北缘,沿长江断裂带展布.经过本区大量的野外调查,并采用层序地层学方法,研究了九瑞晚古生代的地层序列和岩石组合.通过分析构造事件,研究了晚古生代构造环境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对于晚古生代,海进海退的快慢受控于不同时期构造事件的强弱变化,伴随构造事件改造,区内断裂及褶皱构造发育,横向地层序列连续性差.晚古生界地层中主要发育碳酸盐岩台地和碳酸盐岩缓坡沉积,有冲积扇、湖泊、沼泽、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缓坡以及深水盆地建隆等沉积相.以上认识为长江中下游拗陷带的基础地质研究提供了基础参考信息.
    • 高春云; 周立发
    • 摘要: 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研究是进行构造模式解析和地质演化历程探讨的重要手段。通过大范围露头尺度和填图尺度以及二维地震资料尺度不整合面的识别和分析,发现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发育3种类型重要的角度不整合面,分别是白垩系与下伏地层、侏罗系与下伏地层和上古生界与下古生界。这3种不整合面分别代表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地质历史时期几次重要的构造事件。其中白垩系与下伏地层的角度不整合是区内分布最广泛、表现最明显的不整合,代表了晚侏罗世末期西缘南段大规模冲断构造事件。侏罗系与下伏地层、上古生界与下古生界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限制在惠安堡-沙井子断裂的西侧,一方面表明加里东运动和印支运动在该断裂以西的西缘南段都有响应,其中晚三叠世末表现为弱褶皱运动;另一方面表明在地质历史时期,惠安堡-沙井子断裂的分界作用较摆宴井断裂更为明显,马家滩构造区带的构造模式在西缘南段没有代表性。因此在讨论西缘南段的基本构造模式时将其限定在青铜峡-固原断裂和惠安堡-沙井子断裂之间的“狭义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更为合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