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村庄治理

村庄治理

村庄治理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32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农业经济、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8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27145篇;相关期刊212种,包括四川行政学院学报、云南行政学院学报、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云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2013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学术年会暨全国高等院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院长(系主任)联谊会等;村庄治理的相关文献由380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春梅、杜胜利、卢福营等。

村庄治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8 占比:1.12%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27145 占比:98.82%

总计:27470篇

村庄治理—发文趋势图

村庄治理

-研究学者

  • 吴春梅
  • 杜胜利
  • 卢福营
  • 刘义强
  • 刘筱红
  • 李莹瑾
  • 王敏
  • 董江爱
  • 丁建军
  • 何子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昕宇; 田东林
    • 摘要: 自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治理有效”这一目标,如何实现“有效治理”引起了学术界对村庄治理问题的研究和关注,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村庄有效治理的路径之一,现有研究主要从产权结构、管理机制和治理绩效三个方面入手,分别分析其对村庄治理的影响路径。归纳梳理已有研究,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中村庄有效治理提供借鉴。
    • 杨秀平; 马红梅
    • 摘要: 深冬时节,记者来到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街道院落干净整洁,村庄治理井然有序,波光粼粼的金叶湖吸引了许多游客,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跃然眼前。从一个交通闭塞、鲜为人知的小村庄转变为如今的乡村旅游点,大木村的转折始于2012年。2012年,村民李红林和哥哥李政忠回乡。2013年李政忠当选大木村村委会主任,兄弟俩立志好好建设家乡,他们将在外打拼多年的积蓄全部投入村里的发展。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6年,哥哥李政忠因过度劳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 崔琳; 李志强; 张艳
    • 摘要: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五图街道庵上湖村共有190户710口人、845亩耕地,是个传统农业村。在过去10多年的时间里,庵上湖村坚持党的建设、产业发展、村庄治理同步推进,逐步从一个没有资源优势、没有区位优势、没有产业优势的穷村弱村,发展成为一个村级班子强、产业基础好、村集体宽裕、村民富裕的先进村示范村。
    • 龚维斌
    • 摘要: 本文根据对村级党组织书记的访谈以及相关资料,对乡村基层治理状况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和初步分析。文章从村庄内外两个层面,分析乡村基层治理基础的巨大变化及其对基层治理提出的新要求,介绍国家推动城乡发展为乡村基层治理创造的良好条件,总结乡村基层治理形成的有益经验,指出乡村基层治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认为破解乡村基层治理难题的关键在于吸引和培养一批年富力强的乡村治理人才。
    • 雒珊
    • 摘要: 村庄公共性是村庄善治的根基,在村庄社会内生公共性不断式微和消解的现实困境下,重构村庄公共性成为当前基层治理面临的重要议题。在东北农村"四议一审两公开"的制度实践中,村庄公共性实现了从缺失到重构的转变,这表明基层民主制度输入能够对村庄公共性重构的复杂过程发挥关键的机制作用;通过制度实现权力开放、利益关联和动员村民以及资源激活,生产出了一种"制度公共性"。基层民主制度的输入和运行在村庄治理中表现出一系列正向效应。基于基层治理规范化和重建乡村社会秩序的目标,国家需要向基层输入有效的民主制度,以激活村民自治,为变迁下的乡村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 朱云
    • 摘要: 基层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不同于中农治村、能人治村、富人治村等,乡贤治村在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重构了双轨治理的结构和机制,既能够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求,也能够嵌入乡村社会激活乡村社会内生性活力。通过考察赣南农村的乡贤治村实践,探讨了乡贤治村的制度建设与实践机制。研究发现,村庄熟人社会是乡贤主体角色与乡村治理相适应的内部调适器,以乡贤为首的村庄精英群体结构再生产在村庄治理中动员群众、发动群众,激活乡村社会内部资源。村庄内生需求与乡贤组织建设是乡贤参与基层治理的关键因素,村庄公共事务是新时代乡贤参与基层事务的载体,政府积极引导乡贤组织自我建设保证了乡贤治村的正规性和规范性。乡贤参与基层治理是完善基层组织建设,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 丁煜; 朱火云
    • 摘要: 基于"自助-互助"原则建立的农村互助养老是一个短期利他但长期利己的互助合约。田野调查发现,在村庄缺乏普遍互惠规范的情况下,因社会信任水平低下和动员方式不当而不能激发出足够强烈的合作动机,农村互助养老的合作生产难以建立并持续。因此,应构建具有"小公共性"的现代村庄共同体,为建立农村互助养老合作生产长效机制提供环境支持;应针对农村老年人弱势性特征以及短视性决策行为,构建改进版的基于互联网技术治理的"时间银行"互助模式,为合作生产的发展提供持续性与制度化的内在激励;应将农村互助养老中的合作生产升级为组织层面的全流程集体合作生产,并通过内嵌于生产过程中的需求偏好显示机制和自我增权效应,实现农村养老服务永续供给的闭路循环。
    • 潘小娟; 高红; 檀阳
    •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大量资本涌入乡村,在给农村农业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问题,出现了资本运作和乡村治理双重失灵失效现象。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河北Y村实践给出了全新的答案。Y村实践的关键在于资本和村庄建立了一种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合作的关系,两者之间保持了一定的疏离,实现了市场逻辑与治理逻辑的并行不悖,形成了“资本归市场,治理归村庄,资本促进村庄治理,村庄助力资本运作”的良性互动局面。Y村实践探索了一条不同以往的资本下乡促进村庄治理的新路径,既避免了村庄因被过分卷入市场而失去对公共性的追求,又避免了资本因被乡土裹挟而无法产生效率的问题。
    • 高江
    • 摘要: 作为基层治理展开的重要场域,集体经济既是村庄发展的经济基础,也是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依托。从已有集体经济发展历程来看,自发型集体经济、干预型集体经济、市场型集体经济、联动型集体经济都是相应治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国家-市场-社区”三重力量整合的结果。集体经济发展要嵌入在基层治理共同体再造过程,改变“有集体而少经济”“有经济而少集体”的发展困境。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协调“国家-市场-社区”三者之间的关系。
    • 罗博文; 吕悦; 余劲
    • 摘要: 村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实践者”与“领路人”,在基层村庄治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社会角色理论,以秦、甘、滇三个典型村的实际案例为对象,将村干部角色凝练为应然理想角色、资源汲取角色与宗族势力角色三种类型,并分析村干部角色对村政双向联动、政府资源驱使与宗族权威依赖三种乡村治理模式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当村干部扮演应然理想角色时,村庄治理呈现村政双向联动的结构模式,并显著促使其治理高效;当村干部扮演资源汲取角色时,村庄治理呈现政府资源驱使的结构模式,并显著促使其治理低效;当村干部扮演宗族势力角色时,村庄治理呈现宗族权威依赖的结构模式,并显著促使其治理无效。提高乡村治理有效性应充分发挥村干部应然理想角色功能,在利用好村庄内生性社会资源的同时重塑干群关系,建立和完善对村干部小微权力的监察机制,在推进村政双向联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最终目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