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首届海峡两岸农村治理学术研讨会
首届海峡两岸农村治理学术研讨会

首届海峡两岸农村治理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5-11-07

主办单位:;广州大学;;

会议文集:首届海峡两岸农村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空巢村严重影响了农业现代化建设,其新型农民的知识技能培养至关重要,这须有科学的培养体系为指导,以确保农业现代化的稳步推进.为了弄清空巢村新型农民知识技能培养的真实情况,选取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研究的方法,选取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衡龙桥镇5个村为调研对象.通过研究,发现了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空巢村新型农民知识技能培养的现实必要性;厘清了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体系的内在动因;找到了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存在的症结;构建了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体系内容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构建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体系的措施.因此,培育空巢村新型农民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 摘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化发展的新路径.这一新路径既是城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体现,又是传统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和当代大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选择,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当前,以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逻辑性。新型城镇化可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触动灵魂,同时也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因此,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突破思维和体制惯性,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要坚持不懈、因地制宜、尽力而为。
  • 摘要:寺庙及其形成的佛教文化旅游经济是当代宗教、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学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从社会学视角进行深入分析的研究更为少见.本文基于对广州地区寺庙的问卷调查、田野调查和文献收集的基础上,沿着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在佛教文化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张力行为?本文主要探讨"企庙"关系、地方政府对寺庙的制度安排、寺庙组织定位究竟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旅游公司成立的制度依据是什么、作为"企庙"关系紧张的突出表现即"门票之争"如何发生等问题.由于基本法制的缺乏,造成了地方政府处理"企庙"关系时无法可依,在法制缺乏的情况下,却出现行政解释性文件过多,体系庞杂不明等情形.
  • 摘要:随着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城市特別是城中村的火灾事故日益增多,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上亿元,对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以广州大学城南亭村为例,通过对研究区域消防栓、消防道路、房屋结构与用途、消防水源等进行实地调查与分析,采用GIS空间叠加技术与层次分析法建立火灾防灾能力评价因素和评价模型,并將南亭村火灾防灾能力划分为极强、较强、弱和极弱四个等级,其中火灾防灾能力为极弱的有823.52m2、弱的有13458.92m2、较强的有60318.27m2、极强的有196972.99m2,防灾能力弱和极弱的面积为14282.44m2,占南亭村土地面积的5.26%,占建筑物总面积的18.18%,最后阐述造成南亭村部分区域火灾防灾能力弱的原因.该方法可为城中村改造规划及城中村火灾防灾能力评估提供参考,研究成果可为南亭村消防安全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 摘要:本文通过对神诞围餐的不同组织形态来审视民间信仰、仪式的差异化遭遇,及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与民间力量的张力与角逐.围餐仪式兼具神圣性与世俗性的特质,且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其世俗化倾向不断加重.围餐由此更多是作为村庄展开盛大且固定的公共生活的场域所在,成为了个体需求归属、村民联系情感、村落凝聚资源的重要平台.这一村庄公共场域的存在与善化,为农村社区公共生活的善治提供可能的资源与契机.
  •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农村社区发展规划和治理的各种观念和原则,同时也触及一些台湾政府和地方的规划和治理经验.第一节回顾农村规划和管理的工作,由早期由上而下,而且是高度中央化并将地方政府边际化的方式,逐渐步人由下而上的方式,希望让地方政府有更多的参与,并拥有规划和执行的权力.第二节探讨农村发展的原理或基本原则,这些是使其在地方落实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第三节以台湾近年来的农村社区治理和发展为例,说明主管当局如何将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的过程.最後一节则是本文的结论.
  • 摘要:"农业问题"是指农业在发展中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出现了一些不利于农业发展的社会政策问题,如粮食短缺、粮食价格走低以及农民收入下降等,是一种量变的过程,呈现出问题的递进演变趋势;"问题农业"是指因为大量矛盾的积累,引致农业作为一种民生产业难以为继的国家政策问题,如产业结构失衡、大规模耕地摞荒等等,它是量变的结果,呈现出农业的病态特征,需要引起国家高度关注."农业问题"演变为"问题农业",其核心检验指标有三:一是耕地摞荒的规模和速度导致农村自给自足体系的逐步崩塌;二是整体性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的绝对拉大;二是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坡地经济经营人力资源的"断代",以后从事坡地经济种植经营的人越来越少.伴随经济发展转型,中国大陆农业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相应的,农业问题"也逐渐演变为"问题农业:从历史看,政策上的"以农促工"导致"农业问题"主要表现为粮食长期短缺、农业结构失衡;而后来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政策则使得公共资源进一步向城市积聚,"问题农业"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绝对拉大、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结构失衡.而"问题农业"在坡地经济发展中还存在农地"碎片化:规模化经营程度低、基础设施薄弱、现代农业人力资源匮乏以及政府责任缺失的问题.因此,为了振兴坡地经济,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央政府主要搞好坡地经济发展服务的顶层设计,优化发展环境,而地方政府的责任则主要是推进坡地经济服务供应的制度和机制创新以及资源支持.
  • 摘要:当下大陆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农村治理出现了产权不明、土地分置、土地征用等三大异化现象,同时也存在农村治理主体与客体的二律背反问题,两委博弈"、"监管缺位"与农村治理的无序问题,农村与农用地管理制度的缺失问题等.因此,正确认识农村治理存在的主要异化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进程中让城、乡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并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对村庄治理而言,城乡一体化的推行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城乡一体化要求重新整合农村资源,资源的重新整合必然会打破以传统资源为基础的村庄社会既有格局.调查发现,既有格局的打破会给村庄带来集体利益流失与村民去组织化的危险.失去传统治理资源支撑的村级治理,容易陷入无序化境地.但机遇在于,城乡一体化带来了资源.它既从外部输入了资源同时也激活了村庄内部资源.调查发现,石原村村庄治理主体利用资源,通过编织多种连接纽带重建村庄社会关联,实现村民的再组织化.治理主体依托这些新型组织,实现了治理的秩序化.笔者认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要对村民实行再组织化,通过组织化的村民,实现村庄治理的有序化,让村庄顺利完成城乡一体化.
  • 摘要:村庄成员权与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初始契合随村庄成员数量和农地政策变动而错位.两权错位中村庄成员分化,导致集体权属虚化、治理资源匮乏、社区认同消解、道义观念分化等共同体瓦解的社会后果.在稳定农地承包权基础上,现行农地制度可逐步完善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和确定村组组织提供成员农地服务功能,再造村庄成员的生活共同体.
  • 摘要:作为城乡推拉作用与人口流动的调节性变量,当代大陆户籍制度主要通过身份认证和行为管制的方式,改变了推拉作用下居民理性流动的行为预期.从50年代末到到70年代末,由于严格的身份认证标准和流动行为管制,户籍制度成为大陆城乡人口流动的主要阻力.80年代以后,由于城镇身份认证标准逐步降低,以及针对流动行为的管制逐步放松,大陆人口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00年以后,改革后的户籍制度逐步由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阻力转变为动力,但仍是小城镇与大中城市之间人口流动的阻力.引入户籍制度的推拉理论仍然能够有效解释当代大陆的城乡人口流动.
  • 摘要:本文分析了广东省农村治理的现状,指出目前农村治理的主要问题在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管理混乱不科学;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土地资源未放活,农村治理缺乏经济支撑和内在动力;农村文化建设不足,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落后.为此,对广东农村治理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认为当前农村治理的前提是落实土地确权工作,盘活农村资源;根本动力是发展农村经济、扶持农业企业,建设以企业为基本经济单元的农村新结构,并对农业企业给予政策、资金和法律支持;建设农村精神文化,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 摘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治理结构,是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重要任务.多地各具特色、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在不断激发社会活力的同时,也在不断夯实着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上海、深圳杭州等多地构建多元社会治理结构的基本做法对河南省构建多元社会治理结构提供了有益启示.建议要理顺社会管理领导体制、政府做掌舵者、释放社会组织正能量、进行多元化创新、坚持法治文化与德治文化相结合。
  • 摘要:本文介绍了以农业加值及生物技术,带动屏东农业转型发展、生产型农业转型为新价值链农业、聚焦目标产业,推动产业聚落。分析了发展卫星农(渔)场,建立稳定安全的原物料机制,结合学研能量,产学合作深耕核心技术。提出了打造屏东农业品牌,布建全球营销及市场通路、营造优质环境,活络产业资金,招引海内外投资、加强异业结合,创新商业模式及商机的策略。
  •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治理的概念与意涵,以及多层次治理的理论与实务,接着论述1949年以来的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然後从多层次治理的观点,探讨两岸农业应如何合作,亦即在符合九二共识的两岸关系定位上,分析「超国家」、「国家」、「次国家」、「跨国家」的多层次治理模式,建构和平发展的两岸农村交流合作.
  • 摘要:由于资讯科技及航空运输之快速发展,缩小了世界距离;加之跨国企业全球化之经营策略,以及区域经济整合蔚为风潮,全球经贸的互动与交流更形紧密,「全球市场、世界村」也俨然成形.世界贸易继续走向自由化、便捷化和法制化已是无法阻挡的趋势.在此一趋势下,农业贸易亦无法自外於自由化之浪潮与压力.过去各国之农业政策大多以自给自足为目标,近年来则已逐渐采取措施解除贸易限制,自WTO乌拉圭回合谈判后,不再有任何主要国家和地区可为保护其农业,而完全禁止某一项农产品之进口;台湾农业面临此一国际现势,亦无法避免必须逐步采行自由化措施,且为融入全球经贸体系,亦积极寻求加入各类国际经贸组织和区域经济整合体,避免沦为被边缘化之风险.分析了台湾农产品贸易概况、农业因应贸易自由化策略。台湾农业总体策略思维是讲生产型农业转型为新价值链农业。说明了建立台湾农业品牌、传统农业特色化以及自由经济示范区-农业加值等方案。
  • 摘要:全球化链条下农业如何发展?通过阐述在地农业的意涵和特点,分析台湾在地农业的发展经验,进一步对比当前大陆和台湾在地农业的发展,得出五方面的不同:镶嵌和替代农业食物网络;发展目标及远景,种植管理过程;农民教育培训,在地感的塑造,并由此提出一些思考.
  • 摘要:笔者在2006年发表的论文<资本原始积累与中国大陆农民工>曾经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中提出的「资本原始积累」概念来比较分析大陆农民转型成雇佣工人的发展,探讨大陆与英国、法国、德国、台湾等地雇佣工人形成的差异.不过,当时我们只集中在大陆农民转型为雇佣工人的过程、特质及其在城市中所受到的不合理待遇的分析,并未进一步追踪农民工未来的何去何从问题.十年过後,目前许多地区农民工进城的障碍已经逐渐解除,但农民工未来的退休养老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本文认为大陆要真正打破城乡隔离体制,推动城镇化与实施城乡一体化,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彻底解决,使其能来去自如,并得顺利安养晚年.本文主要将针对当前大陆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及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制度改革的政策思考方向,使返乡农民工退休养老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农民工退休养老制度改革刻不容缓,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应该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而非单独的农民工综合/养老保险;农民工的保险基金应当能随农民工的流动而转移,且转移的费用不只限于农民工个人帐户内的部分,还应包括农民工社会统筹的部分;配合流转制度的顺利运作,势必须将部分统筹基金交由中央统筹管理与调拨,以利农民工的流动与日后返乡养老。
  • 摘要:在劳动力供求结构变化新形势下推动农民市民化对农村发展有何影响?从一个农民净流出村的事实来看,由于人的社会生存实践的时空属性,农民进城具有S形渐进路径与留根式迁移特征,其影响也是复杂的,具有正负面相生特点.需要针对性的完善农民市民化政策,落实职业农民培养与推进农村治理改革.本文的贡献在于理论上提出了迁移的时空模式,并对农民进城进行了新的描述,有利于实践中相关农村发展问题的政策创新.
  • 摘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既是生态系统十分重要的区域,又大多是极端贫困的农村地区.在生态保护和发展中改善农民的生活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在生态保护和发展中改善民生,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反对发展工业化农业;必须利用新常态下结构优化带来的机遇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必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和政绩考核制度,完善配套的人口政策.
  •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系统回顾了美国城市郊区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并指出了其对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造成的严重威胁.在当代大陆城市化快速发展、郊区化初见端倪的背景下,汲取美国城市郊区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大陆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城市郊区化也初见端倪。而美国城市郊区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许多负面现象,在今天的中国依稀可见。因此,考察美国城市郊区化进程中所付出的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及其所造成了消极后果,对于在城市郊区化进程中汲取美国的经验教训,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郊区化道路不无裨益。
  • 摘要:近年来台湾、中国大陆与全世界的生产与消费合作社、公平贸易、有机农民市集、另类货币、有机农场、社区支持农业、土地信托、部落另类经济等社会与经济方案的粉粉提出,为以「团结」和「社会发展」做为主轴的经济模式,可称之为「团结经济」或「社会经济」.这与往昔强调自由市场、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资本主义生产模式有所区别.
  • 摘要:自从费孝通提出了充满想象力的"差序格局"概念以来,大陆社会科学掀起了"本土化"或"中国化"浪潮众多研究以"人情:"关系:"面子:"报"等概念对大陆社会进行了研究,但探讨乡风礼俗、信任与社会治理关系的文章似乎未曾见过.文章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根据诚实和互惠等规范,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能促进人们彼此合作.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应吸纳传统文化精华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的需要.在当代,传统文化转型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即从"家族"到"家园"的理念转变及从"依礼而为"向"因礼而信"两大转变.乡风礼俗在社会治理中主要有四方面功能,即代言功能、内化功能、治理功能和教导功能.文章最后强调在当今社会转型过程中,赋予乡风礼俗以新时代特征,发挥其信任体系、社会资本的推进作用对于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 摘要:农民群体法制意识的树立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基础.分析湖北省内实地调查农村法制意识的数据表明农民对行政纠纷、刑事纠纷以及民事纠纷的处理方式有着不同的选择;相当比例的农村居民对与国家法律大于人情及村规民约的观点并不明确认同.通过规范立法、执法与普法等方面的工作将法治观念内化到农民的内心深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
  • 摘要:贵州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是大陆扶贫攻坚主战场,扶贫开发是贵州省的"第一民生工程".实现500个贫困乡"减贫摘帽",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潜力,理解"贫困不仅是一种经济状况,同时是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以教育为重心参与农村扶贫开发,从根本上激发农村脱贫内动力,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乡村治理目标.统战部门、统战干部和统战成员应肩负起重任,为全社会统筹发展尽责尽力,要在农村教育扶贫工作中围绕“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目标,动员全社会力量,帮助农村在学有所教的基础上持续取得新突破和新进展。
  • 摘要:失地农民的自我新身份认同是国家建构和失地农民自我反思性建构的一个互构着的过程.在大陆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大致经过三种类型.通过这三种类型的身份认同的变迁,可折射出影响农民身份认同两种因素,即国家的结构性建构和失地农民自我的反思性建构二者的演进和变化脉络.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问题,是国家要走向现代化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邓正来、景跃进指出:中国现代化的症结,在于国家与社会二者之间没有形成适宜于现代化发展的良性结构。这种良性结构具体来说就是指国家和公民间的互惠互信关系。在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互构中,国家和失地农民的关系由零和博弈到共和博弈的转变,可以说是为现代性国家政权的生成奠定了基点。当前,随着个体反思性的不断增强,特别是新媒体时代,个体自我定义身份的能力,有了更多的渠道,因此,探索建立新型的国家和失地农民之间的关系,是彻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
  • 摘要:中共中央已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旅游局也推出了旅游行业的旅游核心价值观.论文以黔东南四个村案为例,运用文献综述、访谈与问卷调查等方法,提出了旅游地社会价值观的指标体系,分析了旅游地社会价值观各个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旅游地社会发展的满意度与进步度.论文认为,在价值观的重要性方面,与居民生活、生存紧密相关的价值观受到居民更多的重视,美丽、活力等衡量旅游景观或旅游发展综合水平的价值观不可或缺.旅游发展对黔东南四个旅游村案的富裕、民生、美丽、民主等价值观的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而对传统、敬业等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旅游地社会发展的评价与旅游发展导向、权力关系与社区参与水平、旅游发展规模及旅游商业化水平、受访者的社会学特征紧密相关.
  • 摘要:大陆的邻避抗争实践挑战了经典的社会运动理论.原因在于大部分见诸于报端的邻避抗争事件成功的改变了政府决策,但最终却出现了政府邻避决策的回退现象.本文主要研究第一个层面的问题,即分析邻避抗争为什么会改变地方政府的既有政策安排,地方政府采用了何种回应邻避事件的方式来进行政策决策的消极改变?据此,主要从事两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解析邻避事件的抗争过程、结构及其机理;二是阐释邻避事件成功改变政府决策行为.前者运用的是框塑理论(framing),后者采用政府回应的四维框架.最后,本文认为,当代大陆城市邻避抗争已经严重阻碍了作为国家治理中观平台和区域背景的地方治理现代化的步伐.在地方治理过程中,亟需消解当代大陆城市邻避抗争的结果效应,重点在于构建协商型地方治理模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