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框架
服务框架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283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34254篇;相关期刊117种,包括图书馆论坛、科技传播、电子设计工程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六届中国计算机学会服务计算学术会议、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交流会、第十一届科学数据库与信息技术学术研讨会等;服务框架的相关文献由520位作者贡献,包括伍春林、朱进国、杨定朝等。
服务框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34254篇
占比:99.94%
总计:234403篇
服务框架
-研究学者
- 伍春林
- 朱进国
- 杨定朝
- 梁爽
- 童志刚
- R·P·德索扎
- R·V·奥拉德卡
- 李树青
- 杨慧
- A·哈蒂
- A·曼扎里尼
- A·陈
- C·莫伊索
- D·艾伯
- G·兰维帕缇
- H·亨
- J-C·黄
- J·李
- K·帕兰
- K·扎盖伊
- N·科塔里
- R·库马尔
- S·卡尔福特
- S·翟因
- T-H·杨
- 丁海斌
- 丁滟
- 丁维炜
- 万夕里
- 乔雷
- 于光一
- 于子勇
- 于宗党
- 亨利·陈
- 付松龄
- 付贵
- 何明扬
- 何正威
- 余东波
- 冯涛
- 冯筠
- 刘光耀
- 刘峰
- 刘文涛
- 刘昂
- 刘飞鸿
- 单园庆
- 卢天发
- 吕敏
- 吴俊
-
-
孔祥辉
-
-
摘要:
科学界正在经历一场“再现性危机”,研究型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与服务优势,为化解危机做出努力。文章在回顾再现性危机基本概念并分析成因的基础上,审视研究型图书馆所扮演的角色,借鉴国外实践成果,从提高研究过程透明度、增强再现性研究支持、提升研究主体、完善数据共享环境角度建立化解危机的科研服务框架,并分析框架内容的实施策略。
-
-
无
-
-
摘要:
无锡市新吴区新安街道积极实施“三感实践”工作法,用获得感、归属感和参与感传导服务温度,通过构筑为侨服务框架,为辖区侨眷牵“线”搭“侨”,发挥作用。暖心服务关怀,增强亲情获得感。辖区侨眷多为子女在国外定居的老年人,为补充侨眷部分亲情的缺失,街道积极充当侨眷的“新家人”,在平时经常性的走访慰问中,了解掌握老人的身体、生活、经济情况,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撑;同时,经常帮老人打扫卫生、购置物品、疏导情绪等,有效提供生活和精神上的帮助。
-
-
邓坤宁;
王海兰
-
-
摘要:
构建信息无障碍社会是数字时代的必然要求。语言服务是信息无障碍建设的核心内容,依托语言服务打通信息在发送、传递、接收等各个环节的各条通路是实现信息无障碍的重要举措。精准语言服务主要是为常规形式下信息沟通困难的特殊对象提供个性化、富针对性的除障语言手段,其本质是一种语言信息补偿服务,由供给主体、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对象和服务效能五要素构成。适应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应树立面向信息无障碍的精准语言服务意识,将助力构建信息无障碍社会纳入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目标体系,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精准语言服务体系,开展精准语言服务专题研究。
-
-
王鹏
-
-
摘要:
以工业控制系统为内核、以移动互联系统和传统信息系统为外延的民航信息系统群具有构造复杂、实时性强、难于维护、易受攻击等特点。为此,本文采用云计算内嵌可信计算技术构建新一代民航信息系统服务框架,实现民航信息系统运维效率和安全性大幅度提升,同时能节省大量资源。
-
-
彭雪庄
-
-
摘要: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人人通"数字教材作为国家的优质课程资源的内容保障,在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备受关注.教与学的个性化决定了资源的多元化需求,数字教材服务教与学,必将从封闭的纸质教材媒体化呈现走向融合开放整合多种学习资源的服务环境.文章基于文献分析与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六层中小学数字教材服务框架,在服务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四类课堂数字教材的应用环境模型支持,引导数字教材向融合开放的服务方向发展,优化数字教材的服务与应用.
-
-
陈翔;
赵勇;
王艳蓉
-
-
摘要:
阐述了智能电网运行监控系统的信息安全现状与趋势,由传统用户身份鉴别方式的弊病引出双因子鉴别机制,进而介绍PCS9000系统目前使用的双因子鉴别机制;由身份鉴别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出在PCS9000系统上采用的一种可扩展的多重身份鉴别的服务框架,该服务框架可在不影响系统运行的前提下,根据需要灵活裁剪部署身份鉴别方式.
-
-
彭清涛;
孙海永
-
-
摘要: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电子地图逐渐向信息传输、地图显示、动态地图等方面发展.因此,传统的二维地图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需要不断完善在线动态地图.基于浏览器技术的WebGL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工具,可以帮助Web实现新的地图引擎功能.基于GIS技术,可以设计出实时、高效、可扩展、安全可靠的地图引擎.通过WebGL技术,可以绘制大量的矢量数据,这也可以提高服务器的加载速度.该文首先分析了在线动态地图的功能,进而提出了相关算法,最后构建了一个在线动态地图服务框架.
-
-
-
王文强;
任凯;
李曙军;
杜冠男
-
-
摘要:
为更好地控制公众号小程序访问流量的传输行为,实现对流量数据信息的精确化协调,设计基于令牌桶算法的公众号小程序访问流量控制模型。借助存储中间件设备,建立Web型服务框架,通过访问流量应急管理的方式,实现基于令牌桶算法的流量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流量控制协议的连接特征,通过连接行为复位的方式,定义访问流量报文段的传输格式,完成基于令牌桶算法的公众号小程序访问流量控制模型的搭建。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与TCP串行流量控制算法相比,应用基于令牌桶算法的控制模型后,可将公众号小程序访问流量在单位时间内的传输极值提升至7.8×10^(13) T,既定访问节点处的UDC转存指标也增大至86.53%,能够在精准协调流量数据信息的同时,实现对公众号小程序访问流量传输行为的有效控制。
-
-
王超;
刘翠霞;
黎丽燕;
彭明创;
唐秋碧;
曾伟成
-
-
摘要:
目的构建精神病患者延续性护理服务框架。方法采用德尔菲法,通过两轮26名专家咨询,建立精神病患者延续性护理服务框架。结果确立了由角色功能、实施过程、服务内容、效果评价4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48项三级指标构成的服务框架体系。两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8.46%和92.31%,专家权威系数(Cr)为0.83,专家意见的总体协调系数(W)分别为0.175和0.202,P均<0.01。结论德尔菲法构建的精神病患者延续性护理服务框架服务,具有可靠性和权威性,为今后精神病患者延续性护理的实施提供依据和参考。
-
-
-
-
-
曹志刚
-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交流会》
| 2012年
-
摘要:
智能楼宇、智能小区、用能分析与管理、多样化增值服务等用户侧能量管理功能的集成,对智能配用电园区综合能量管理系统的用户侧双向互动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分析了用户侧双向互动的技术特点和功能需求,进而提出了总体架构以及双向互动服务框架,阐述了双向互动的内容,设计了实现的技术方案,并介绍了相关关键技术的具体实现方法.
-
-
-
李建;
何永忠;
徐开勇
- 《第三届可信计算与信息安全学术会议》
| 2008年
-
摘要:
针对移动终端软件下载方案缺乏信任度量而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利用身份管理的信任机制、可信计算安全存储和远程平台验证等安全特性,提出了基于信任度量的软件下载服务模型,设计了软件下载服务流程,研究了软件下载服务协议,分析了协议的安全性,比较了不同软件下载方案的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有效地提高了软件下载服务的安全性能.
-
-
高磊;
董杰;
韩敏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会议》
| 2006年
-
摘要:
WebGIS作为GIS与网络技术的结合点,在近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应用,分布式空间信息获取、共享、发布和分析越来越重要.如何实现空间信息共享成为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针对空间信息分布广泛、异构等特性,设计了基于XML的WebGIS服务框架,利用元数据和Web Service初步解决了空间信息的共享问题.
-
-
王洪
- 《第六届全国地图学与GIS学术会议》
| 2006年
-
摘要:
本文提出自我为主地理信息的Web2.0 地图制图概念,引用并扩展了OpenGIS 规范中的"真实世界","概念世界","地理空间世界","维度世界","地图世界"等五个GIS 空间认知表达的抽象层次,并重点分析了普通用户的空间认知层次及特点.结合Web2.0 概念的技术特点,论述了普通用户参与到自我为主地理信息的Web 地图制图的可能性.最后,以Google Map 服务提供的编程API 接口为例,完成了在Google Map 地图服务框架上集成三峡航标灯助航数据的实验.
-
-
颜洪梅;
战守义;
杨方廷
-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第十二届学术年会》
| 2005年
-
摘要:
随着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成为网格研究领域的基本共识,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开始涉足网格中来;其中分布式远程协同就是其中的代表. 从全新的视角对分布式协同的重要技术之一--工作流进行了分析,提出工作流网格资源化的概念;定义工作流模型资源为网格资源,并遵照网格资源描述的规范描述工作流模型资源,做到从网格基础设施资源层支持协同工作流. 同时以该工作流模型为原型,以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为基本框架,构建网格环境中协同工作流服务框架,从而实现基于工作流的面向服务的分布式远程协同仿真系统.
-
-
王作鹏;
李凤霞
- 《2008全国制造业信息化标准论坛》
| 2008年
-
摘要:
本文探讨了信息系统集成中的几种主要关键技术,提出基于应用服务的企业群体协同工作平台的框架,框架采用面向服务(SOA)的技术体系,集成业务协作应用服务支撑平台和建模工具,通过统一的协作应用服务管理、统一的访问管理和统一的门户,为企业群体在新互联网环境下协同应用与管理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