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子设备
智能电子设备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647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3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3545364篇;相关期刊137种,包括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电测与仪表、电工电气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2013第十四届全国保护和控制学术研讨会、2011年亚太青年通信学术会议(APYCC2011)、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三届一次会议暨2011年学术交流会等;智能电子设备的相关文献由1296位作者贡献,包括史元春、罗四倍、单正建等。
智能电子设备—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545364篇
占比:99.99%
总计:3545628篇
智能电子设备
-研究学者
- 史元春
- 罗四倍
- 单正建
- 喻纯
- 简欢
- 韩江
- 黄新波
- 倪益民
- 彭志强
- 王德文
- 韦笑颖
- 黄树帮
- 张圣钦
- 段斌
- 贠保记
- 赖永乐
- 霍雪松
- 严一凡
- 严涛
- 何强勇
- 余侃胜
- 刘少情
- 刘有飞
- 刘益青
- 卢德宏
- 卢雨翔
- 吴剑
- 吴康
- 吴颖
- 吴骅
- 周铀
- 帅玲玲
- 徐衍徳
- 戴斌
- 曾剑锋
- 李俊
- 李煜程
- 李逸凡
- 杜杨华
- 汪建敏
- 王景林
- 甘祎扬
- 祝铭明
- 秦纪平
- 蔡明
- 许广伟
- 邓哲林
- 邓清
- 邸剑
- 郑潇
-
-
刘超;
孙保东
-
-
摘要:
针对现有技术中配用电信息采集技术计算框架复杂、数据处理困难等问题,用NB-物联网技术实现对配电网用户用电信息采集和管理的智能化,并构建出智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基于ADE7953电能计量芯片,配合STM32微处理器,实现对用电信息的采集,并通过优化电能计量算法提高采集系统的精准度,大大减少了采集时间。试验结果表明,研究系统的采集准确率提高了约10%,采集效率提高了约33%,智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具有高精准度和高效率。
-
-
刘虎林;
韩俊;
苏柏松
-
-
摘要:
提出了一种变电站集中保护方案(CPS),该方案对变电站内的保护系统进行监控,检测隐性故障,提高保护系统的安全性。该监控通过实时动态状态估计来实现。该方法支持系统内的智能电子设备(IED)向CPS传输数据,通过CPS处理数据、检测异常并进行动态状态估计。在使用卡方检验检测到异常后,通过假设检验,将问题归类为隐性故障或电源故障。若检测到隐性故障则触发闭锁信号,以保护受影响的智能电子设备免受误动作。所提出的架构为智能变电站提供一种可靠的数据管理技术和通信系统的优化手段。
-
-
盛存银
-
-
摘要:
针对牵引变电所改造时无法同步更新调度中心相应数据问题,依据DL/T 860(所有部分)《电力自动化通信网络和系统》中相关标准,分层划分牵引变电所智能电子设备,并建立智能电子设备数据模型。结合电力牵引远动系统的数据模型,基于面向对象的设计,建立远动系统设备数据模型。阐述应用DL/T 860(所有部分)中相关标准,建立远动系统与牵引变电所智能电子设备间通信模型,实现二者之间的通信。实践表明,在基于DL/T 860(所有部分)中相关标准升级改造牵引变电所时,利用远动系统与牵引变电所智能电子设备间通信模型,能在线实时远程动态同步、更新调度中心数据,以及远程自动同步生成、更新和管理牵引变电所智能电子设备静态参数表。
-
-
范力栋;
丰继华;
王星宇
-
-
摘要:
智能变电站配置描述(SCD)文件通常缺少对电气接线拓扑关系的配置,且信息十分抽象,无法直观可视地查看主接线图,给工作人员理解造成困难。提出了一种采用图团体聚类算法自动生成接线图的方法,通过分析SCD文件中所有智能电子设备(IED)之间的连接关系,设置连接权重,通过图聚类算法得到按间隔划分的IED配置分组,解决了已有的主接线自动生成方法不能在配置描述信息命名不规范情况下使用的问题。最后,通过软件对实际SCD文件进行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
-
-
-
摘要:
小米发布隔空充电技术MI Air Charge 1月29日,小米首发隔空充电技术—MI Air Charge,继续引领无线充电发展。该技术可以实现在整个房间范围内给智能电子设备充电的目标,并且无需搭配任何电线或底座。这一技术的横空出世,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真无线充电的设想从理论变成现实。
-
-
吴宏涛
-
-
摘要: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电子设备已经在逐步普及,进而掀起了数字化阅读风潮,并且逐步成为人们的主要阅读习惯。而这就导致传统出版社正在面临时代考验,要想跟上时代的发展趋势,就必须要进行数字化转型与升级。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加速了数字化阅读习惯的形成,这也使得数字化媒体机构快速发展,立即占据了大量市场,而传统出版社仍在探索升级转型的道路。在此发展背景下,传统出版行业面临着重大的冲击与危机,要想成功向数字化转型,就必须要找到正确的道路,采取正确的策略。
-
-
刘旭东;
郑文良;
李辉;
李琳琳
-
-
摘要:
针对电力变压器绝缘状况监测手段,分析电力变压器局部放电检测方法,研究电力变压器局放超高频(UHF)监测智能电子设备(IED)检测校验技术,搭建电力变压器UHF监测IED检测校验平台,进行变压器局放故障模拟装置、电极模型、人造纳秒脉冲源等设备的研制.实验数据表明:通过开展局放量和幅值相关性研究与测试,完成电力变压器UHF监测IED校准测试,具备了电力变压器局放监测IED的检验检测能力.
-
-
-
罗曦
-
-
摘要: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全球步入数据化、网络化、信息化时代。在此大环境下,电子科技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在各行各业中应用程度逐步深化,对推动整体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基于此,计算机软件工程作为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产物,在智能化电子产品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本文立足于计算机软件工程开发及管理现状,深入探究计算机软件工程在智能交通系统、智能节能控制系统、智能仪表检测系统、智能报警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以期对我国智能电子设备研发与升级提供有益借鉴。
-
-
赵寿生;
周立辉;
郭俊含;
潘科;
马佳航
-
-
摘要:
为了适应智能变电站对在线监测装置数据共享与信息交互的要求,该文研究了变电站智能电子设备(IED)的信息模型与通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IED信息模型与通信方案实现了物理设备与逻辑设备的动态映射关系,以及设备的互联互通及数据信息的协同共享功能,基于ACSI的动态建模可以少量地应用服务实现了对模型信息的获取,适应了变电站系统中IED更替较多且信息模型频繁变更的工况.
-
-
常风然;
萧彦
- 《第四届智能变电站技术应用高峰论坛》
| 2011年
-
摘要:
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建设,需要建立相应的技术管理体系,以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系统,乃至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水平。智能变电站在正常运行时,需要注意与常规站相比新增加的一些智能电子设备和过程层网络的运行,尤其是运行巡视和调度管理方面,应有相应的措施。在智能变电站中,自动顺序控制应该大力推广应用,这也是未来智能电网及调控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在智能变电站运行中处理装置异常,也要本着不失去保护、尽量不破坏系统的原则进行,以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应针对过程层网络及其设备、智能终端、合并单元等新型设备,针对其影响程度,制定相应的运行处理规范。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将对目前的技术管理和专业管理体系带来很大的冲击,应针对智能站的技术特点,研究新的技术管理方法和手段,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可靠的保障机制。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