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1篇,主要集中在动物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5510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兽类学报、生态学报、生物多样性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六次全国动物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五届全国学术研讨会、中国动物学会成立65周年年会等;普氏原羚的相关文献由13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迪强、蒋志刚、刘毅等。
普氏原羚—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5510篇
占比:99.37%
总计:15609篇
普氏原羚
-研究学者
- 李迪强
- 蒋志刚
- 刘毅
- 刘丙万
- 吴永林
- 王祖望
- 蔡平
- 何玉邦
- 孙建青
- 张于光
- 易图永
- 李忠秋
- 洪艳云
- 王秀磊
- 金小玲
- 吕雪莉
- 周立业
- 曾岩
- 李秀萍
- 林伟山
- 汪晓飞
- 王光华
- 申小云
- 石建斌
- 简莹娜
- 胡勇
- 葛玉修
- 董世魁
- 蒲秀瑛
- 赵瑜
- 郑杰
- 陆福根
- 陈立伟
- 马利青
- David A BLANK
- JianFang QIAO
- KeFen XU
- WeiKang YANG
- WenXuan XU
- XingYi GAO
- 丁铨
- 乔轶伦
- 侯元生
- 凤凌飞
- 刘建珍
- 刘若爽
- 卢学峰
- 卢福山
- 卢路
- 古漠
-
-
才仁当智
-
-
摘要:
这里是海拔4500米至5000米的地球第三极,昆仑山似苍龙遨游、银蛇舞动,又似一座天然的雪长城,把戈壁之外的喧嚣阻挡。昆仑山以东山脉主峰巴拉达泽(又称玉珠峰)酷似西藏阿里的神山冈仁波齐,终年积雪,巍峨高耸。不远处的湖泊又似玛旁雍错,一片蓝天入水中。牧人、狼和熊为主的飞禽走兽、野牦牛、藏羚羊、普氏原羚、雪豹、黑颈鹤、金雕、雪山、湖泊、沼泽、密集的河流及与之相匹配的蓝天白云、日月星辰共同组成了一幅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相融的生态画卷。
-
-
-
-
李江宁
-
-
摘要:
2021年3月14日,记者从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近年来由于保护得当,青海湖的水鸟总体数量已经有40余万只,黑颈鹤由90余只增加到140余只,青海湖旗舰物种普氏原羚年均数量增长至2700余只,裸鲤资源量恢复到10.04万吨,均为有监测以来的最高指标。
-
-
方海涛
-
-
摘要:
内蒙古独特的地理位置、辽阔的地域及类型丰富的地貌致使各地水热条件和植被差异很大,形成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多种多样的野生动物。其中,哺乳类的牛科(洞角科)动物就有7种,包括栖居于内蒙古草原上的蒙原羚、塔里木鹅喉羚、普氏原羚;栖息于阴山山脉的中华斑羚、贺兰山的岩羊及北山山系的北山羊和盘羊。内蒙古野生牛科动物曾经广泛分布,数量也相当丰富,但由于其肉可食,皮可利用,羚羊角、血、脂肪等可入药,曾是人们重要的狩猎对象。
-
-
-
-
摘要:
2000年以来,中国实施了15个野生动植物重点拯救项目,包括大熊猫、朱鹮、老虎、藏羚、金丝猴、扬子鳄、大象、长臂猿、麝、普氏原羚、野生鹿类、鹤类、雉类和兰花、苏铁。中国还进一步扩大珍稀濒危物种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拯救行动。拯救这些旗舰种、伞护种、关键种和代表性物种,也留住了中国最独特、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
-
-
陈建伟;
才项仁增(摄影)
-
-
摘要:
普氏原羚又称中华对角羚,中国特有种。曾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及青海等地,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及栖息地的环境恶化,该物种数量急剧下降,分布范围锐减,现只生活在青海湖一带及近祁连山谷的狭小地域。到20世纪90年代已经不到300只,是世界上最濒危的有蹄类动物。普氏原羚是较典型的荒漠、半荒漠动物,奔跑时像离弦之箭,不时跳跃在空中划出一道道起伏的曲线,分外优美。当凛冽的北风让青海湖上冻时,性情温和的普氏原羚就进入了发情季节,雄羚发出阵阵高昂的咩叫。
-
-
徐永春(摄影)
-
-
摘要: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真正的第三极是指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那里是人类生命的禁区,但可可西里等空气稀薄的高寒草原却给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一片自由的空间。藏狐、亚洲胡狼、藏羚羊、普氏原羚、鹅喉羚、兔狲……这些野生动物让寂寞的"第三极"有了灵动,让无人区充满了神秘和希望。野生动物摄影师徐永春用镜头记录下青藏高原大量野生动物珍贵、动人的瞬间。
-
-
-
彭苏
-
-
摘要:
一百多年前,一大批西方探险家蜂拥而人中国西北地区,发现了许多震惊世界的历史遗迹。其中,俄罗斯人普尔热瓦尔斯基与发现楼兰古城的斯文·赫定、“敦煌学”开山鼻祖之一的斯坦因并称为“中国西北三大外国探险家”,而普尔热瓦尔斯基堪称第一人。他是第-个到达罗布泊,第个发现普氏原羚、普氏野马及提及新疆老虎的欧洲人。
-
-
郜宇;
程磊;
苏广华;
李光鹏;
旭日干
- 《第六次全国动物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共对320枚MII卵母细胞进行了核移植操作,得到融合胚229枚,融合率为72%(229/320),卵裂率为56%(128/229),8-16细胞为46%(59/128),桑堪胚率为1.56%(2/59),囊胚率1.56%(2/59)。普氏原羚-牛异种重构胚在体外发育到8-细胞时期存在发育阻滞现象。rn 异种克隆普氏原羚对濒危动物的保护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动物异种克隆技术也许是再现某些已灭绝动物的唯一希望。同时,异种克隆为研究核质关系,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分化和物种进化等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模型。
-
-
李忠秋
- 《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五届全国学术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动物警戒行为的意义在于侦测并逃避天敌。许多社群和环境因素均会影响到动物的警戒行为,比如性别、捕食风险和社群大小。2007年夏天,在青海省海西州天峻县布哈河上游研究了这三个因素对普氏原羚警戒行为的影响。按照性别将普氏原羚集群分为雄性群、雌性群以及母子群,并按照普氏原羚周围300m是否存在狼、狐狸等捕食者分为高捕食风险和低捕食风险。结果显示,雄羚以及母羚的警戒行为明显高于雌羚,这可能是雄羚除了需要警戒外界捕食风险外还需要警戒雄羚间的竞争,而母羚则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照顾幼羚;高风险下普氏原羚的警戒行为明显高于低风险下的警戒行为,这说明在面临捕食风险时,普氏原羚会增加警戒比例来避免被捕食;集群却大,普氏原羚的警戒行为越低,说明普氏原羚的集群效应明显,但集群效应与捕食风险并不存在交互作用,这可能与普氏原羚本身警戒行为比例就很低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