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晚奥陶世

晚奥陶世

晚奥陶世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39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古生物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3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59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沉积学报、地质通报、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等;晚奥陶世的相关文献由460位作者贡献,包括詹仁斌、戎嘉余、李越等。

晚奥陶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3 占比:33.42%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1.51%

专利文献>

论文:259 占比:65.08%

总计:398篇

晚奥陶世—发文趋势图

晚奥陶世

-研究学者

  • 詹仁斌
  • 戎嘉余
  • 李越
  • 边立曾
  • 何心一
  • 周志强
  • 尹磊明
  • 李荣玉
  • 杨海军
  • 许效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琳; 罗绍强; 肖进; 刘大明; 胡林; 唐华
    • 摘要: 本次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乌兰呼都格地区发现晚奥陶世碱长花岗岩,通过锆石U-Pb测年,其谐和年龄为(450.5±2.4)Ma。这是在该地区首次发现奥陶纪岩浆岩,为华北板块北缘西段的构造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 王亮; 王凯; 张翔; 黄增保; 杨涛; 梁凯鹏; 胡妍; 刘子锐
    • 摘要: 扎子沟岩体位于南祁连西段党河南山,由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利用LAICPMS锆石U-Pb法测得花岗闪长岩年龄(450±12)Ma(MSWD=0.23,n=24),侵位时代为晚奥陶世。岩石主量元素显示,SiO2介于58.46%~69.14%,Al2O3介于13.70%~16.6%,MgO介于1.43%~4.31%,属高钾钙碱性准铝质花岗岩;微量元素富集轻稀土和Ba、Rb、Th、U、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其中,Sr含量介于130.0×10^(-6)~460.0×10^(-6),平均为310.93×10^(-6),Yb介于0.70×10^(-6)~1.81×10^(-6),平均为1.26×10^(-6),Y介于6.44×10^(-6)~17.68×10^(-6),平均为12.96×10^(-6),弱负Eu异常正Eu异常(δEu=0.77~1.55),具较高的Sr/Y值(20.2~37.1),具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岩体形成于陆陆碰撞环境,可能与晚奥陶世南祁连洋闭合,两侧欧龙布鲁克地块和中祁连地块发生碰撞导致地壳加厚拆沉,地幔物质上涌诱发下地壳部分熔融有关。
    • 樊生龙; 刘子锐; 胡妍; 胡永兴; 黄增保; 张翔
    • 摘要: 窑井子岩体位于北祁连早古生代造山带中段,主要岩石类型为肉红色正长花岗岩、似斑状正长花岗岩,局部为二长花岗岩。岩石中SiO_(2)含量中等,介于65.34%~69.95%之间,K_(2)O/Na_(2)O=1.76~2.31,平均2.01,其A/CNK=0.95~1.10,平均0.99,小于1.1,属钾玄岩系列、偏铝质岩石。稀土总量较高,∑REE=(214.66~529.51)×10^(-6);中等负Eu异常(δEu=0.53~0.87,平均0.7),LREE/HREE=4.33~8.04,轻稀土富集;微量元素中Nb、Ta、La、Ce、P、Ti元素亏损,Rb、K、Pb、Sm元素富集,具有I型花岗岩特征。ε_(Nd)(t)为-11.18~-8.22之间,平均-9.46,T_(DM)值为1.51~1.83Ga,平均1.65Ga;I_(Sr)值为0.7087~0.7112之间,均值为0.7094,表明源岩为上地壳古中元古代地层,岩体形成构造环境为板块俯冲末期,这一成果为约束北祁连造山带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事件提供了依据。
    • 曾忠诚; 洪增林; 边小卫; 陈宁; 张若愚; 李琦
    • 摘要: 本文以阿尔金造山带南缘出露的高镁赞岐质闪长岩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工作、显微岩相学、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探讨其成因类型和源区性质,限定了阿尔金造山带构造演化格架。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其形成年龄为(445±3)Ma,属晚奥陶世。地球化学数据显示:闪长岩Al_(2)O_(3)含量为15.11%~16.19%,且具有高MgO(3.93%~5.29%)和K_(2)O(1.68%~2.67%)含量的特征,属于高镁钙碱性准铝质岩石;闪长岩具有较高的Cr(29.3×10^(-6)~140×10^(-6))、Ni(27.1×10^(-6)~43.5×10^(-6))、Ba(606×10^(-6)~936×10^(-6))、Sr(513×10^(-6)~734×10^(-6))和Y(26.4×10^(-6)~31.1×10^(-6))含量,与典型的高镁赞岐岩类地球化学特征一致;稀土配分图和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闪长岩样品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和K),而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i和Zr),表现出与俯冲带环境岩浆岩相似的性质;高Ti/Zr比值(48~60)与Mg^(#)(46.74~53.06)、高Cr(29.3×10^(-6)~140×10^(-6))与高Ni(27.1×10^(-6)~43.5×10^(-6))含量等暗示闪长岩岩浆源区来自遭受俯冲组分交代过的富集岩石圈地幔。岩石成因分析表明,阿尔金造山带南缘晚奥陶世高镁赞岐质闪长岩是后碰撞构造环境下俯冲板片断离诱发地幔楔发生减压熔融而形成,代表了早古生代最强烈的区域性幔源基性岩浆侵入事件。
    • 张宏辉; 谢财富; 陈凯; 袁永盛; 余杨忠; 张沥元; 陈贵仁; 李鸿; 詹华思; 石海涛; 蔡泉宇; 于一帆
    • 摘要: 为了加深对粤西北地区加里东期岩浆岩演化的认识,对粤西北地区大桂山岩体进行了岩石学、岩相学、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Sm-Nd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研究显示:大桂山岩体位于广东佛冈复式岩体的北西缘,岩性为中粗粒含斑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利用LA-ICP-MS锆石U-Pb法测得其年龄为(445.9±3.6)Ma,属晚奥陶世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具有高硅、富钾、高分异指数和低钙、低镁、贫铁的特征;稀土元素总量中等-偏低,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较低,具明显的负Eu异常;微量元素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La、Ce、Nd等的富集,亏损P、Sr、Ba、Ti等高场强元素;(^(87)Sr/^(86)Sr)_(i)为0.0253~0.1002,ε_(Nd)(t)值较高,为-3.15~-5.26,T_(DM2)值较低。以上特征表明大桂山岩体为高分异或低熔融程度的铝质A型花岗岩,其源区为成熟度较低的地壳物质或者是一定比例壳幔物质的混合,因造山带垮塌、软流圈上涌引起地壳伸展,由于地幔上隆,幔源基性岩浆岩和钾玄质岩浆岩上侵或底侵而形成。
    • 陈槚俊; 何登发; 孙方源; 田方磊
    • 摘要: 塔北隆起奥陶系大型油气田的发现促进了地质学家对该地区早古生代构造格局的探讨.早古生代不整合的地理、几何和时间变量解析有助于认识塔北古隆起的形成过程.基于大量的钻井和地震资料,解析了塔北隆起地区志留系底、顶部不整合,厘定了古隆起在晚奥陶世末和中泥盆世末的形态和展布范围,最终探讨了古构造应力场的演变.研究表明,塔北隆起地区志留系底、顶部不整合面都具有"下削上超"不整合结构,即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被削截,而年轻地层超覆于不整合面之上.隆起范围在晚奥陶世末期近东西向展布,而中泥盆世末期在南部斜坡上转变为3个古凸起(英买力低凸起、轮南低凸起、库尔勒鼻状凸起),整体上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晚奥陶世末近东西向的古隆起在中泥盆世末叠加了北东-南西向的构造,表明挤压应力场由晚奥陶世的南北向逐渐转变为北西-南东向.为已取得的关于塔北晚加里东期古隆起格局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并给予了详细的论证.
    • 文虎
    • 摘要: 为探讨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页岩气藏富集机理,在运用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等理论基础上,选取JY1井岩石样品进行分析,采用岩心观察、光学显微镜观察、x衍射全岩分析、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等手段开展了研究,研究认为硅质在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有机质富集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对焦石坝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部硅质沉积环境及成因进行初步分析,取得以下认识:①金属元素和稀土元素表明沉积环境为大陆边缘的还原环境;②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硅质含量从上往下依次增加;③岩心及镜下观察发现具有大量的生物碎屑;④硅质含量与有机质丰度相关性较好,综合分析认为硅质属于生物成因,且对有机质的富集具有较大贡献,硅质的富集预示着良好的烃源岩层段,因此要重点关注新区带、新层系中富有机质硅质页岩层.
    • 黄亮; 吕勃烨; 王晓林; 丛峰; 黄晓明; 熊波; 宋冬虎
    • 摘要: 滇西云龙县漕涧复式花岗岩体出露于保山地块北端东缘,由早奥陶世、晚奥陶世、晚白垩世、新近纪4期花岗岩组成.以晚奥陶世花岗质岩体为主体,主要岩性为中粒黑云二长花岗岩、似斑状中粗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岩石普遍发育片麻状构造.二者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53.9±3.3 Ma和456.8±3.5 Ma.二者均属后碰撞环境的高钾钙碱性强过铝花岗岩,富集K、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Zr、Ta、Nb、Th等高场强元素.在Sr-Yb图解上,前者属喜马拉雅型花岗岩,为下地壳环境较高压力条件下的部分熔融物;而后者属南岭型花岗岩,指示了中-上地壳环境较低压力条件下的部分熔融作用;在B-A图解上,前者显示白云母过铝花岗岩的趋势,岩浆的形成主要与隆升减压作用相关;而后者显示了含堇青石富黑云母过铝花岗岩的特点,岩浆的形成主要与深部地幔物质上涌导致的增温加热作用有关.锆石Hf同位素分析表明,前者εHf(t)=-11.65~0.28,平均为-6.36;后者εHf(t)=-11.61~-1.57,平均为-6.78,二者具有大致相当的源区,均为古老的地壳物质,但中粒黑云二长花岗岩中可能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综合研究表明,在泛非运动的后碰撞阶段背景下,深部壳-幔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可能首先是隆升减压导致下地壳物质的低度部分熔融,随后地幔物质上涌,导致中-上地壳物质的增温加热的较高程度部分熔融.该两类晚奥陶世花岗岩属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小地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的岩浆作用响应,也表明保山地块存在泛非运动.
    • 何龙; 王云鹏; 陈多福
    • 摘要: 晚奥陶世全球海洋环境曾发生重要的改变,特别是赫南特冰期的气候变冷,造成了古海洋沉积物中多项地球化学指标出现异常现象,全球多地区出露的赫南特阶均记录了冰期时出现的碳、氮同位素异常,但对其产生机制的认识存在争议.四川盆地东南缘三泉剖面和双河剖面的奥陶系五峰组、观音桥段以及志留系龙马溪组的有机碳同位素、总氮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指标测试结果显示,三泉剖面和双河剖面的赫南特阶观音桥段泥灰岩有机碳同位素和总氮同位素均出现正偏偏移,并可与其他地区奥陶系剖面进行对比.其中,三泉剖面δ13Corg值分布范围为?31.9‰ ~ ?27.9‰,自五峰组顶部开始偏重,在观音桥段达到峰值?27.9‰,偏移幅度约2‰;双河剖面 δ13Corg平均值为?30.1‰,观音桥段最大值为?29.1‰,向正偏移幅度约为1‰左右.这些变化特征揭示,晚奥陶世有机质的埋藏作用可能改变了海洋溶解无机碳库的碳同位素组成,并且引起赫南特冰期碳同位素异常.三泉剖面和双河剖面 δ15N平均值分别为1.4‰和1.1‰,冰期观音桥段 δ15N值正偏幅度在0.5‰~1‰之间,可能是由于长期的缺氧还原条件促进了海水的反硝化作用,而冰期时海平面下降限制了反硝化作用的强度,从而导致氮同位素出现正偏异常.
    • 方永坤; 曹成刚; 董峻麟; 李领贵
    • 摘要: 对南祁连阳康地区花岗闪长岩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便对其岩石成因和中—南祁连消减拼合作用的开始时间给予制约.花岗闪长岩中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该岩体形成于晚奥陶世(444± 1.2 Ma,MSWD=1.14),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值介于1.007 ~ 1.104,属弱过铝质,为Ⅰ型花岗岩,并且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Ba、Rb)、轻稀土元素(LREE)及Th,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如Ta、Nb).上述结果表明,该类岩体的原始岩浆应起源于地壳的部分熔融.综合区域同时代火成岩的研究成果,认为花岗闪长岩岩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