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问句
是非问句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1年内共计105篇,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学、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98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文教资料、安康学院学报、汉语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十一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第十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21世纪第三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等;是非问句的相关文献由98位作者贡献,包括彭小川、武振玉、焦艳等。
是非问句
-研究学者
- 彭小川
- 武振玉
- 焦艳
- 王咪咪
- 吴娟
- 张玉金
- 杨梅如
- 杨海燕
- 梁晓炜
- 胡光斌
- 邵敬敏
- 陶强强
- 雷闪
- 余凯
- 冯春田
- 刘婷
- 刘志敏
- 刘志生
- 刘晓南
- 刘若云
- 刘薇
- 努斯来提·木明
- 史素芬
- 叶建军
- 吴振国
- 唐志东
- 唐秋妩
- 夏丹
- 孙婧
- 孟维智
- 季芳
- 富争
- 山述兰
- 常萍
- 干薇
- 张媛媛
- 张淑敏
- 彭兰玉
- 彭广陆
- 徐晓燕
- 徐杰
- 徐烈炯
- 徐龙年
- 施建平
- 朱新敏
- 李向农
- 李娜
- 李宇明
- 李延梅
- 李德华
-
-
刘婷
-
-
摘要:
安泽县地处临汾、长治、晋城三市交界处,其方言大部分具有晋语上党片的特点.山西省各地的疑问句类型与普通话大同小异,安泽方言的疑问句能分为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但其与普通话的语气词以及疑问代词在使用上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安泽方言疑问句的独特之处.
-
-
-
-
-
-
陶强强
-
-
摘要:
安徽寿县方言中的“可”有一类特殊用法,其比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可”的用法更加复杂。在寿县方言中,“可”是疑问句中的标记词,构成是非疑问句。其在语义上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VP+不+VP”结构。“可”与不同时体结构搭配时,一般表示对某种事件情景的反问。具体来看,其可与实现体、经验体、惯常体、进行体、连续体相搭配。在具体的句子中,句子形式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在某些情况下因为词汇手段的使用,当“可”字疑问句对事件情景的反问时,其内部“时”范畴也会发生改变,这主要体现为进行体事件情景。
-
-
-
刘薇
-
-
摘要:
在《三朝北盟会编》时期,使用的语气词有"乎""耶""么""也"等四种.其中,借助语气词的是非问句最多使用的语气词是"乎",元代之后,语气词"乎"逐渐消失.到了《元刊杂剧三十种》时期,使用的语气词有"末""么""也""那""唦""了"等六种.其中使用语气词的是非问句最多使用的语气词是"末".发展到《金瓶梅词话》时期,是非问句所使用的语气词有"了""么""来""罢""哩""吗""乎""呀"等八种.其中单用语气词"了"标记的是非问句最多,用"么""来"标记的是非问句也比较常见.到20世纪初,"吗"的使用已占据绝对优势,至此基本上完成了"无"→"麽"→"吗"的字形规范."呀"从元代开始使用,"呀"源自"也",是宋元时期新产生的语气词.
-
-
季芳;
潘晓旭
-
-
摘要:
商丘方言中,没有疑问语气词"吗".在表示是非问(包括反复问和选择问)时,一般是用"VP-neg"句式,这与普通话差别很大.而"VP-neg"句式是一种在古汉语中广泛存在的疑问句的特殊形式,也是正反问(反复问)向是非问演变的一个过渡阶段,在演变的过程中产生了疑问语气词"麽"(吗),文章从"普—方—古"角度描写分析了这一方言语法现象.
-
-
柴娟
-
-
摘要:
《封神演义》共有是非问句127例,我们将其分为有明显语言标记的是非问句和无明显语言标记的是非问句.其中有明显语言标记的是非问句共113例,约占全书是非问句的89.0%;无明显语言标记的共14例,约占全书是非问句的11.0%.就是非问句中所用的句末语气词来看,一方面有从上古汉语继承来的语气词"乎",另一方面也使用了近代汉语新兴的句末语气词"么""来".其中"么"的使用频率最高,约占是非问所使用句末语气词的14.2%.主要对《封神演义》的是非问句在计量的基础上做定性的分析.
-
-
阎锦婷;
王萍;
石锋
- 《第十一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本文采用音高起伏度的计算方法,对八位发音人的普通话是非问句(语调问句和带"吗"问句)语料进行量化分析,考察其句调域、词调域的分布位置、跨度及起伏度的音高表现,并和陈述句语调的音高表现对比.研究支持王萍、石锋(2010)的实验结论,并进一步发现:语调问句和带"吗"问句句末词调域的差别较句首和句中词调域明显,且下线的差别大于上线的差别;二者的语调起伏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疑问语调和语气词"吗"在疑问语气的表达上是叠加与互补的关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