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轴承电机
无轴承电机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242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696130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现代机械、现代科学仪器、大电机技术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2014大气颗粒污染物监测与防护技术研讨会、2011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全国第四届磁悬浮轴承学术会议等;无轴承电机的相关文献由352位作者贡献,包括朱熀秋、张涛、王晓琳等。
无轴承电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96130篇
占比:99.98%
总计:696271篇
无轴承电机
-研究学者
- 朱熀秋
- 张涛
- 王晓琳
- 邓智泉
- 孙晓东
- 丁强
- 杨泽斌
- 倪伟
- 仇志坚
- 叶小婷
- 曲荣海
- 李大伟
- 丁卫红
- 陈龙
- 曾励
- 裴同豪
- 黄进
- 刘嘉韵
- 康敏
- 李可
- 姜海博
- 孔武斌
- 孙玉坤
- 成秋良
- 张惠萍
- 丁祖军
- 卜文绍
- 张汉年
- 江浩斌
- 王业琴
- 莫丽红
- 邬清海
- 严仰光
- 张丹
- 段春霞
- 葛宝明
- 蒋建虎
- 魏劲夫
- 乔岩茹
- 倪拓成
- 卢健康
- 周云红
- 夏鑫
- 张宏荃
- 张晨
- 张松
- 徐龙祥
- 李劲伟
- 李楠
- 李自愿
-
-
刘鑫;
曲洪一;
王聪;
刘建华;
王秋良
-
-
摘要:
心力衰竭死亡率极高,患病数量持续攀升,是当今医学界面临的共同难题,人工心脏泵是众多心衰患者延长生存期最后的希望和最有效的途径。第3代人工心脏泵的开发与应用,将心力衰竭治疗推向一个新台阶。首先概述第3代人工心脏泵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并介绍国内第3代人工心脏泵的发展状况;其次,详述和总结第3代人工心脏泵相关的关键技术,如:悬浮技术、无轴承电机、泵用控制算法、叶轮优化设计、血液相容性等;最后,提出并探讨小型轻量化、仿生搏动性、智能控制技术、血液相容性、可靠性及容错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趋势。
-
-
李健;
李大伟;
裴同豪;
曲荣海;
许湘莲
-
-
摘要:
针对无轴承电机采用的传统双绕组结构设计复杂、铜损耗大、功率密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槽号相位图法的并联式集成绕组快速设计方法,这一绕组结构能有效提升定子槽利用率,显著降低绕组端部长度,提高无轴承电机的工作效率。通过分析并联式集成绕组的结构特点,得出流经各线圈的电流情况并结合无轴承电机的特点推导该类绕组的设计与优化准则。对比基于槽矢量星形图法的绕组分相过程,说明了改用槽号相位图法的优势,这一方法显著简化了设计步骤,并能与程序自动设计结合快速实现绕组分相。搭建一台21000 r/min的表贴式高速无轴承永磁薄片电机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对电机的电磁转矩、主动悬浮力及可控特性、被动悬浮力的分析,证明采用并联式集成绕组的无轴承电机兼具良好的电磁性能与悬浮能力。
-
-
朱熀秋;
顾志伟
-
-
摘要:
为了实现五自由度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的高性能控制,提出一种基于Takagi-Sugeno(T-S)型模糊神经网络逆系统的自抗扰控制方法.首先,基于五自由度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5-DOF BPMSM)的结构及运行原理,建立五自由度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并对数学模型进行了可逆性分析.其次,利用T-S型模糊神经网络的非线性逼近能力构建出五自由度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的逆系统,将构建的逆系统与原系统串接,使非线性的原系统解耦为六个单输入单输出的伪线性子系统.然后,考虑到伪线性子系统的特点,利用自抗扰控制理论设计了附加闭环控制器来保证伪线性子系统的稳定性.最后,对提出的控制方法与传统的基于逆系统的PID控制方法进行对比仿真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控制方法具有更出色的解耦性能、更高的控制精度以及更强的鲁棒性.
-
-
寇振海
-
-
摘要:
无轴承电机是根据磁轴承和电机产生电磁力原理的相似性,在电机的定子上安装绕组,此绕组在磁轴承中产生径向力,以解耦的方式达到对电机转矩和径向悬浮力独立控制的目的.介绍了无轴承电机发展背景、国内外现状、基本结构、论述了无轴承电机的应用领域及应用前景.无轴承电机具有磁悬浮磁轴承的所有长处,拥有结构紧凑、高传动效率、长寿命运行等优点,无菌、无污染以及有毒有害液体或气体的传输是无轴承电机典型应用场合,无轴承电机还能消除轴承带来的故障并且减少安全隐患.
-
-
-
-
朱熀秋;
高敏;
计宗佑
-
-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永磁体添加位置以及充磁方式对永磁辅助式无轴承同步磁阻电机(perma-nent magnet assisted bearingless synchronous reluctance motor,PMa-BSynRM)性能的影响,设计了两种不同转子结构的PMa-BSynRM,并对它们的性能(转矩和悬浮力性能、热性能和振动特性)进行了评价和比较.首先介绍了PMa-BSynRM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推导了数学模型.然后,利用有限元软件对两种PMa-BSynRM的电磁特性分析,热分析和振动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并选取了性能较好的转子结构.最后,搭建了PMa-BSynRM实验平台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q轴方向添加永磁体切向充磁的PMa-BSynRM的各项性能均得到提升,其中,电机的转矩脉动和悬浮力脉动分别降低了24.8%和51.23%,平均转矩提高了21.88%.
-
-
张汉年;
张涛
-
-
摘要:
位移传感器是无轴承同步磁阻电机悬浮运行时转子位置闭环可控的关键部件,但装配多个位移传感器阻碍了无轴承同步磁阻电机的低成本实用化和结构简单化,由此提出最小二乘法转子位移自检测(无传感器)策略.基于电机悬浮绕组和转矩绕组的磁链、电压和电流状态方程,重构最小二乘法转子位移检测模型,通过采样两套绕组电压和电流,应用最小二乘递推算法对转子位移进行在线辨识.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准确实现无传感器工况下转子位移自检测,检测系统有较强的负载扰动适应性.
-
-
吴国中;
丁强
-
-
摘要:
首先研究经典12/10结构无轴承磁通切换电机的悬浮原理,建立了悬浮力数学模型.随后,针对该数学模型,本文推导了转子悬浮控制策略,简化了已有的控制算法.并指出该控制策略对电机本体参数的依赖性,以及当参数存在偏差时将导致悬浮力脉动的不良影响.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脉动观测的悬浮力参数在线辨识算法,用以优化悬浮控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参数辨识算法使转子位移脉动减少75%,优化了悬浮控制性能.
-
-
-
-
王伟然;
刘贤兴
- 《全国第四届磁悬浮轴承学术会议》
| 2011年
-
摘要:
自适应遗传算法是以自然选择与遗传理论为基础,将生物进化过程中适者生存原则与群体内部染色体的随机信息交换机制相结合的高效全局寻优搜索算法。本文以无轴承电机为控制对象,对电机的悬浮子系统进行遗传算法的优化设计,并对此结果进行Matlab仿真,然后运用实时仿真系统dspace对电机悬浮绕组进行实验。仿真结果显示随着迭代次数的递增,结果参数对悬浮控制的效果越来越优越,随着迭代次数的结束,算法寻找出最佳的控制参数。该算法全局寻优,对悬浮系统的参数优化明显,适用于复杂、非线性的无轴承电机的悬浮绕组的控制。
-
-
程帅;
黄进;
姜海博;
康敏
- 《2011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
| 2011年
-
摘要:
本文针对一种新型的无轴承电机,分析了转子位移偏心对其磁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计及转子偏心量的无轴承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算法。与传统的无轴承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相比,通过对单绕组多相无轴承电机的全数学模型的分析,将转子偏心位移量及悬浮平面电流量反馈至转子速度与位置的辨识环节中,通过计算转子磁链夹角提取转子速度与位置信息,有效的提高了辨识精度。针对反电势纯积分会引起直流偏置与零点漂移的问题,文中采用了一种具有饱和反馈环节的磁链观测器。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系统悬浮性能良好,估计速度与实际速度良好吻合,系统具有较好的调速性能。
-
-
-
吕路;
徐龙祥;
雍伟亮
- 《第二届中国电磁轴承学术会议》
| 2007年
-
摘要:
片状无轴承永磁电机在采用无轴承技术实现径向两自由度悬浮的同时,利用磁阻力实现除径向和转子旋转自由度以外的另三个自由度的被动悬浮,是一种高度集成的磁悬浮电机。本文首先简述了该电机的理论背景和工作原理;接着,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矢量控制技术来实现无轴承永磁电机的悬浮控制,建立了数学模型、设计了控制方法;最后通过实验表明了该控制方法能较好地实现片状无轴承电机样机的稳态悬浮。
-
-
张涛;
朱熀秋
- 《全国第四届磁悬浮轴承学术会议》
| 2011年
-
摘要:
针对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高速运行时,转子涡流损耗导致永磁体发热严重,永磁体存在不可逆退磁的难题,本文介绍了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径向悬浮力产生机理,分析了径向悬浮力、转矩绕组磁场和悬浮绕组磁场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推导出单一方向稳定可控径向悬浮力产生条件,采用Ansoft 13瞬态有限元法,计算和比较了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极对数为PB=PM+l和PB=PM-1时的转子涡流损耗,研究结果表明,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采用PB=PM+1结构时,转子涡流损耗最小,最适合高速运行。
-
-
张涛;
朱熀秋
- 《全国第四届磁悬浮轴承学术会议》
| 2011年
-
摘要:
针对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高速运行时,转子涡流损耗导致永磁体发热严重,永磁体存在不可逆退磁的难题,本文介绍了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径向悬浮力产生机理,分析了径向悬浮力、转矩绕组磁场和悬浮绕组磁场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推导出单一方向稳定可控径向悬浮力产生条件,采用Ansoft 13瞬态有限元法,计算和比较了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极对数为PB=PM+l和PB=PM-1时的转子涡流损耗,研究结果表明,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采用PB=PM+1结构时,转子涡流损耗最小,最适合高速运行。
-
-
张涛;
朱熀秋
- 《全国第四届磁悬浮轴承学术会议》
| 2011年
-
摘要:
针对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高速运行时,转子涡流损耗导致永磁体发热严重,永磁体存在不可逆退磁的难题,本文介绍了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径向悬浮力产生机理,分析了径向悬浮力、转矩绕组磁场和悬浮绕组磁场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推导出单一方向稳定可控径向悬浮力产生条件,采用Ansoft 13瞬态有限元法,计算和比较了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极对数为PB=PM+l和PB=PM-1时的转子涡流损耗,研究结果表明,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采用PB=PM+1结构时,转子涡流损耗最小,最适合高速运行。
-
-
张涛;
朱熀秋
- 《全国第四届磁悬浮轴承学术会议》
| 2011年
-
摘要:
针对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高速运行时,转子涡流损耗导致永磁体发热严重,永磁体存在不可逆退磁的难题,本文介绍了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径向悬浮力产生机理,分析了径向悬浮力、转矩绕组磁场和悬浮绕组磁场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推导出单一方向稳定可控径向悬浮力产生条件,采用Ansoft 13瞬态有限元法,计算和比较了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极对数为PB=PM+l和PB=PM-1时的转子涡流损耗,研究结果表明,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采用PB=PM+1结构时,转子涡流损耗最小,最适合高速运行。
-
-
周云红;
孙玉坤;
黄永红;
项倩雯
- 《全国第四届磁悬浮轴承学术会议》
| 2011年
-
摘要:
本文以一种新型的单绕组磁悬浮开关磁阻电机为对象,研究了磁通分布以及绕组磁链特性,并结合有限元分析结果,建立了磁力快速计算模型.该电机的定子齿上绕有单套绕组,悬浮绕组和转矩绕组分开绕制,互不影响,可以克服传统双绕组磁悬浮开关磁阻电机内存在严重电磁耦合的问题,进而减小数学模型计算以及控制系统设计的难度。利用有限元办法分析转矩绕组的磁链特性并进行分段线性化,然后将结果预先存储在一个转矩绕组磁链分段线性化系数表中,供转矩讣算时使用,可以提高数学模型计算的快速性。仿真及实验结果验证了所建磁力速算模型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