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旋流分离器

旋流分离器

旋流分离器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719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7篇、会议论文56篇、专利文献3061986篇;相关期刊141种,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矿场机械、天然气工业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全国第十二届非均相分离学术交流会暨2015厦门台湾两地过滤与分离技术交流大会、第二届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交流大会、第十一届全国非均相分离学术交流会等;旋流分离器的相关文献由1357位作者贡献,包括赵立新、蒋明虎、王明冬等。

旋流分离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7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5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061986 占比:99.99%

总计:3062329篇

旋流分离器—发文趋势图

旋流分离器

-研究学者

  • 赵立新
  • 蒋明虎
  • 王明冬
  • 田华
  • 何利民
  • 王振波
  • 魏小兵
  • 金有海
  • 赵吉敏
  • 邢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秀林
    • 摘要: 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研究了旋流分离器内液固(乙二醇-NaCl)两相分离过程。应用RSS雷诺应力湍流模型、DPM离散相颗粒模型,建立液固两相分离模型,研究了旋流器结构、固相颗粒粒径、操作条件对颗粒分离效率、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优化的旋流分离器,粒径大于35μm的NaCl颗粒分离效率可以达到99.6%以上。
    • 姬峰
    • 摘要: 为保证在高压条件下实现连续除砂作业,从结构、工作原理、主要尺寸和技术特点方面介绍一种旋流除砂器,可以满足高压工作条件的同时有效保证连续作业和分离效率。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对于直径100μm以上的砂粒可以实现完全分离,其分离效果较好,装置安全可靠。
    • 杨蕊; 吕超; 朱宝锦; 张磊; 肖迎松
    • 摘要: 流量脉动条件下,对不同长度稳涡罩气液分离器的流场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稳涡罩柱段长度为39 mm的旋流器分离性能最佳,分离效率达到95%,随着稳涡罩柱段长度的增加,分离效率逐渐降低;无罩时分离效率最差,且流场极不稳定,分离效率随时间而波动变化。运用高速摄像技术和室内试验系统进行试验研究,使用高速摄像机对旋流场中的气核形态进行可视化观测,并应用室内试验系统测得不同柱段长度稳涡罩的分离效率,试验效率略低于模拟效率,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应用Origin软件对柱段长度与其所对应的分离效率进行拟合,得到其关系表达式,相关系数R^(2)高达0.99,并且应用旋流强度S对分离器内部流动形态进行数学描述,得到稳涡罩柱段长度与旋流强度的关系。
    • 李洪涛; 张彦辉; 宋庆松; 纪运广; 马辉
    • 摘要: 为提高油气旋流分离器对硅氧烷油滴的回收效率及减少能量损失问题,通过CFD数值模拟和响应曲面法研究了排气管直径、排气管深度和入口速度对分离效率和压力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入口速度和排气管直径对分离效率和压降影响较大,且入口速度和排气管直径的交互作用比较明显,当压力越大时,硅氧烷油滴的分离效率不一定越高,入口速度越大,旋流场内油滴的破碎现象越显著,部分粒径较小的油滴会随内旋流进入排气管而逃逸,导致分离效率降低。当入口油滴粒径在0.5~10μm范围内变化时,优化后的分离效率提高了2.32%,压降降低了0.293 kPa。研究结果可为油气旋流分离器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 陈燕斌
    • 摘要: 为了去除石化行业乙烯装置裂解炉烧焦尾气中的颗粒污染物,对传统用于气体除尘的旋风分离器进行改进,设计了一种新型旋流除尘器,并将其应用于乙烯装置裂解炉清焦过程中.经新型旋流除尘器处理后,出口气中焦粉颗粒质量浓度基本控制在15 mg/m3以下,符合GB 31570—2016《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排放要求(≤20 mg/m3),平均分离效率达到92.8%,粒径在10μm以上的焦粉颗粒得到大幅度去除.
    • 文海龙; 李巍; 沈志恒; 程新宇; 徐峰; 方堃
    • 摘要: 为了研究旋流分离器内三维气相流场的流动特性,在非稳态下采用LES模型对旋流分离器内气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计算。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旋流分离器内的切向速度、轴向速度的分布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大涡模型适合于三维强旋流的流场模拟,分离器内部的流动空间可分为外侧下行流与内侧上行流两个区域,在不同的流动区域中,速度场的分布有较大的不同,流场的流动特性也有很大的差异。
    • 文海龙; 李巍; 沈志恒; 程新宇; 徐峰; 方堃
    • 摘要: 为了研究旋流分离器内三维气相流场的流动特性,在非稳态下采用LES模型对旋流分离器内气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计算.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旋流分离器内的切向速度、轴向速度的分布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大涡模型适合于三维强旋流的流场模拟,分离器内部的流动空间可分为外侧下行流与内侧上行流两个区域,在不同的流动区域中,速度场的分布有较大的不同,流场的流动特性也有很大的差异.
    • 刘冰; 吴震; 高群; 谢超; 赵振江; 李栋; 薛建良
    • 摘要: 为探究油田采出液温度对油水分离旋流分离器(简称旋流器)性能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温度下旋流器分离流场内的流动参数、油相分布、油水分离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采出液温度升高,分离流场中油水混合物的切向速度、压力、湍动能以及油滴粒子的径向沉降速度均增大,旋流器的分离性能提高;随着采出液温度升高,旋流器轴心处油水混合物中油相体积分数提高13.97百分点,油相体积分布非均匀度降至80%以下,油芯平均直径减小0.16 mm,轴心处的油相富集程度提高,分布均匀;当采出液温度高于70°C时,旋流器分离效率达99%以上。
    • 刘建武; 高奇峰; 何利民
    • 摘要: 针对湿天然气管道在积液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设计一种新型轴流导叶式旋流分离装置,提出一种新颖的湿气管道积液在线处理方案,建立管道积液在线处理模拟模型.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试验测试相结合优化了分离器的结构参数,推荐分离器导流叶片数为6~7个,导流叶片出口角角度为45°,导流体直径与分离器筒体直径比的取值为0.5~0.6;湿气管道间增设分离装置可以有效地降低管道中的总积液量,延长管道积液发展达到稳定的时间;在同等输量以及管道末端压力约束条件下,管道间增设分离装置可以有效地降低管道起点的动力需求,有利于整体工艺流程的节能降耗.
    • 杨宏伟; 李军; 柳贡慧; 高旭; 王江帅; 骆奎栋
    • 摘要: 准确预测多梯度钻井中的井筒温度分布有利于精确地控制井筒压力.考虑空心球由钻柱内进入环空过程中引起的传热和传质,基于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原理建立多梯度钻井综合瞬态传热模型.使用有限体积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并利用现场实测温度对该模型进行验证.通过模型分析多梯度钻井中的井筒温度分布,并研究不同敏感性参数对井筒温度的影响.结果 表明:空心球转移引起的传热和传质使分离器处的环空温度沿流动方向突然降低,形成一个突变点;空心球使井筒流体的传热速率降低,导致环空温度随着注入流体中空心球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降低;旋流分离器的位置和数量对环空温度都有较大影响,但环空温度对旋流分离器的位置更敏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