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流分离器
旋流分离器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719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7篇、会议论文56篇、专利文献3061986篇;相关期刊141种,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矿场机械、天然气工业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全国第十二届非均相分离学术交流会暨2015厦门台湾两地过滤与分离技术交流大会、第二届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交流大会、第十一届全国非均相分离学术交流会等;旋流分离器的相关文献由1357位作者贡献,包括赵立新、蒋明虎、王明冬等。
旋流分离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061986篇
占比:99.99%
总计:3062329篇
旋流分离器
-研究学者
- 赵立新
- 蒋明虎
- 王明冬
- 田华
- 何利民
- 王振波
- 魏小兵
- 金有海
- 赵吉敏
- 邢雷
- 林纬
- 郑小涛
- 罗小明
- 李枫
- 汪华林
- 何彦君
- 刘帮华
- 张国栋
- 王建军
- 胡均志
- 范敏强
- 解永刚
- 赵轩刚
- 车军杰
- 马骞
- 刘琳
- 喻九阳
- 唐晓波
- 张军
- 徐建民
- 时铭显
- 袁惠新
- 谷飞
- 邹宏
- 刘海龙
- 张苓
- 徐保蕊
- 杨东海
- 王成刚
- 田志鸿
- 郭军
- 吕宇玲
- 吴小林
- 张勇
- 曹学文
- 杨博文
- 汪威
- 蒋登宇
- 陈建磊
- 额日其太
-
-
张秀林
-
-
摘要:
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研究了旋流分离器内液固(乙二醇-NaCl)两相分离过程。应用RSS雷诺应力湍流模型、DPM离散相颗粒模型,建立液固两相分离模型,研究了旋流器结构、固相颗粒粒径、操作条件对颗粒分离效率、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优化的旋流分离器,粒径大于35μm的NaCl颗粒分离效率可以达到99.6%以上。
-
-
姬峰
-
-
摘要:
为保证在高压条件下实现连续除砂作业,从结构、工作原理、主要尺寸和技术特点方面介绍一种旋流除砂器,可以满足高压工作条件的同时有效保证连续作业和分离效率。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对于直径100μm以上的砂粒可以实现完全分离,其分离效果较好,装置安全可靠。
-
-
杨蕊;
吕超;
朱宝锦;
张磊;
肖迎松
-
-
摘要:
流量脉动条件下,对不同长度稳涡罩气液分离器的流场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稳涡罩柱段长度为39 mm的旋流器分离性能最佳,分离效率达到95%,随着稳涡罩柱段长度的增加,分离效率逐渐降低;无罩时分离效率最差,且流场极不稳定,分离效率随时间而波动变化。运用高速摄像技术和室内试验系统进行试验研究,使用高速摄像机对旋流场中的气核形态进行可视化观测,并应用室内试验系统测得不同柱段长度稳涡罩的分离效率,试验效率略低于模拟效率,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应用Origin软件对柱段长度与其所对应的分离效率进行拟合,得到其关系表达式,相关系数R^(2)高达0.99,并且应用旋流强度S对分离器内部流动形态进行数学描述,得到稳涡罩柱段长度与旋流强度的关系。
-
-
李洪涛;
张彦辉;
宋庆松;
纪运广;
马辉
-
-
摘要:
为提高油气旋流分离器对硅氧烷油滴的回收效率及减少能量损失问题,通过CFD数值模拟和响应曲面法研究了排气管直径、排气管深度和入口速度对分离效率和压力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入口速度和排气管直径对分离效率和压降影响较大,且入口速度和排气管直径的交互作用比较明显,当压力越大时,硅氧烷油滴的分离效率不一定越高,入口速度越大,旋流场内油滴的破碎现象越显著,部分粒径较小的油滴会随内旋流进入排气管而逃逸,导致分离效率降低。当入口油滴粒径在0.5~10μm范围内变化时,优化后的分离效率提高了2.32%,压降降低了0.293 kPa。研究结果可为油气旋流分离器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
-
陈燕斌
-
-
摘要:
为了去除石化行业乙烯装置裂解炉烧焦尾气中的颗粒污染物,对传统用于气体除尘的旋风分离器进行改进,设计了一种新型旋流除尘器,并将其应用于乙烯装置裂解炉清焦过程中.经新型旋流除尘器处理后,出口气中焦粉颗粒质量浓度基本控制在15 mg/m3以下,符合GB 31570—2016《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排放要求(≤20 mg/m3),平均分离效率达到92.8%,粒径在10μm以上的焦粉颗粒得到大幅度去除.
-
-
文海龙;
李巍;
沈志恒;
程新宇;
徐峰;
方堃
-
-
摘要:
为了研究旋流分离器内三维气相流场的流动特性,在非稳态下采用LES模型对旋流分离器内气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计算。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旋流分离器内的切向速度、轴向速度的分布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大涡模型适合于三维强旋流的流场模拟,分离器内部的流动空间可分为外侧下行流与内侧上行流两个区域,在不同的流动区域中,速度场的分布有较大的不同,流场的流动特性也有很大的差异。
-
-
文海龙;
李巍;
沈志恒;
程新宇;
徐峰;
方堃
-
-
摘要:
为了研究旋流分离器内三维气相流场的流动特性,在非稳态下采用LES模型对旋流分离器内气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计算.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旋流分离器内的切向速度、轴向速度的分布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大涡模型适合于三维强旋流的流场模拟,分离器内部的流动空间可分为外侧下行流与内侧上行流两个区域,在不同的流动区域中,速度场的分布有较大的不同,流场的流动特性也有很大的差异.
-
-
刘冰;
吴震;
高群;
谢超;
赵振江;
李栋;
薛建良
-
-
摘要:
为探究油田采出液温度对油水分离旋流分离器(简称旋流器)性能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温度下旋流器分离流场内的流动参数、油相分布、油水分离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采出液温度升高,分离流场中油水混合物的切向速度、压力、湍动能以及油滴粒子的径向沉降速度均增大,旋流器的分离性能提高;随着采出液温度升高,旋流器轴心处油水混合物中油相体积分数提高13.97百分点,油相体积分布非均匀度降至80%以下,油芯平均直径减小0.16 mm,轴心处的油相富集程度提高,分布均匀;当采出液温度高于70°C时,旋流器分离效率达99%以上。
-
-
刘建武;
高奇峰;
何利民
-
-
摘要:
针对湿天然气管道在积液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设计一种新型轴流导叶式旋流分离装置,提出一种新颖的湿气管道积液在线处理方案,建立管道积液在线处理模拟模型.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试验测试相结合优化了分离器的结构参数,推荐分离器导流叶片数为6~7个,导流叶片出口角角度为45°,导流体直径与分离器筒体直径比的取值为0.5~0.6;湿气管道间增设分离装置可以有效地降低管道中的总积液量,延长管道积液发展达到稳定的时间;在同等输量以及管道末端压力约束条件下,管道间增设分离装置可以有效地降低管道起点的动力需求,有利于整体工艺流程的节能降耗.
-
-
杨宏伟;
李军;
柳贡慧;
高旭;
王江帅;
骆奎栋
-
-
摘要:
准确预测多梯度钻井中的井筒温度分布有利于精确地控制井筒压力.考虑空心球由钻柱内进入环空过程中引起的传热和传质,基于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原理建立多梯度钻井综合瞬态传热模型.使用有限体积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并利用现场实测温度对该模型进行验证.通过模型分析多梯度钻井中的井筒温度分布,并研究不同敏感性参数对井筒温度的影响.结果 表明:空心球转移引起的传热和传质使分离器处的环空温度沿流动方向突然降低,形成一个突变点;空心球使井筒流体的传热速率降低,导致环空温度随着注入流体中空心球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降低;旋流分离器的位置和数量对环空温度都有较大影响,但环空温度对旋流分离器的位置更敏感.
-
-
王锐;
王建军;
金有海
- 《第十一届全国非均相分离学术交流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直流多管式旋流分离器内部气相流场.研究发现,分离空间内气体流动比较稳定,切向速度符合兰金组合涡分布;六根单管分离空间内流场差异不大;单管间存在窜流现象,且流向均为从左旋单管流向右旋单管,即左旋单管为提供管,右旋单管为接收管;窜流是在惯性和压力差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为结构优化提供了依据.
-
-
刘东;
王建军;
金有海
- 《第十一届全国非均相分离学术交流会》
| 2013年
-
摘要:
为了满足海上平台高流量,高含液量天然气净化分离的要求,本实验对已有的直流多管式旋流分离器进行结构改进,实施了两种改进方案:改变旋风管内叶片出口角和从旋风管侧缝抽气.测量了单管入口气速约为6.4m/s~ 10.6m/s,单管流量约180m3/h~300m3/h,颗粒浓度约10~100 g/m3的范围内的分离效率以及三种结构的压降.实验结果表明,45°叶片出口角不抽气(改进方案一)是符合优化目标的最优的结构.从旋风管阻力特性来说,其阻力系数在23左右,同流量下它的压降只是30°叶片出口角旋风管的63%左右;从高效操作区间来说,它比其他两种结构都大,当浓度40g/m3到1 00 g/m3且单管风量为242m3/h到300m3/h时,效率都能达到95%以上.
-
-
ZHAO Lei;
赵磊
- 《2013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
| 2013年
-
摘要:
采用考虑颗粒碰撞的欧拉-拉格朗日数值方法对旋流分离器内部复杂的气液两相流场进行数值计算.在数值模拟中,采用RNG K-e模型模拟气相流动,采用离散相模型(DPM)追踪颗粒运动轨迹.通过分析不同粒径及入口速度对旋流分离器内液相颗粒运动轨迹的影响,探索了颗粒在旋流分离器中运动的物理机理.结果表明,颗粒在旋流分离器中运动轨迹比较复杂,同时受到入口速度和颗粒大小的影响,相同粒径颗粒在不同入口速度下运动轨迹不同,且小粒径颗粒较容易受到入口速度的影响.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可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
-
-
完新生;
张宗发;
郑清元
- 《第二届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交流大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重点介绍了火驱开发过程中,尾气管理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新型火驱尾气地面集输工艺流程的研究,并研制了尾气除湿设备——旋流分离器、过气阻水器,该两项技术对比以前的技术有重大突破.通过该项目的研究应用,解决了尾气集输中安全性低、管理难度大、运行成本高等问题,为提高火驱开发效果提供技术保障,为下步辽河油田火驱开发工业化推广提供基础数据,对于辽河油田稳产千万吨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
-
杨佳佳;
于凯;
王振波;
金有海
- 《全国第十二届非均相分离学术交流会暨2015厦门台湾两地过滤与分离技术交流大会》
| 2015年
-
摘要:
油砂亦称焦油砂,是一种富含沥青(固态或者半固态烃类)或其他重质石油的沉积砂。其成分有沥青(重油)、砂、水和富矿粘土。随着世界对能源需求的逐渐递增,油砂作为一种非常规能源,经过加工处理后可以获得大量的重油,逐渐成为石油的重要替代资源。在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新疆油砂分离方案及设备,主要应用的分离设备是旋流分离器和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实验结果表明,旋流分离器结构参数的最佳值为锥段锥角7.,直管段直径为50mm,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锥角的增大,分离效率升高;操作参数流量大约为5m/h,底流率大约为10%时,分离效率可达80%左右,流量和底流率过大或过小都会对分离效率产生不利影响;物料浓度的最佳值为0.6%左右.对于卧螺离心机而言,影响其分离效率的主次因素依次是物料浓度、转速、液位高度及差速.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物料浓度的增加、卧螺机转速的增大、液位高度的减小及卧螺机差速的增加,分离效率逐渐增加.旋流器-卧螺机串联装置,物料的处理量大,分离效率高,可分离出粒径小至10μm左右的颗粒.最终,提出了一套油砂分离工艺流程,分为6个子系统:进料系统、破碎系统、萃取系统、固液分离系统、干燥系统和分馏系统.
-
-
-
-
付鹏波;
黄渊;
王剑刚;
吕文杰;
黄聪;
邱阳;
汪华林
- 《全国第十三届非均相分离学术交流会暨全国过滤与分离学术研讨及环保产业新技术新装备交流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围绕旋流分离过程强化的科学原理和工程应用,介绍了课题组在旋流分离过程强化新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二维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和体三维流场测速技术(V3V)表征旋流分离过程中的短路流、循环流和流动过程的非均匀结构及非线性特征,加深了对旋流器的认识.利用微流控技术和高速摄像技术,开发了一套适用于检测快速螺旋迁移颗粒运动速度的同步高速运动分析(D-HSMA)系统,发现了旋流场中颗粒高速自转和翻转现象,并用于指导旋流吸收、旋流萃取、旋流脱附等分离强化过程.发明了气泡强化废水旋流除油,颗粒排序强化微细颗粒旋流分离,多孔颗粒旋流自转除油,微液滴旋流自转萃取等分离过程强化方法及设备.建立了U-U型双分支流并联配置微旋流器组数学模型和设计准则,获得解析解来预测其在不同流动条件和几何结构下的压降和流量分布,并成功应用到甲醇制烯烃反应废水净化系统300根微旋流器并联放大设计中.
-
-
付鹏波;
黄渊;
王剑刚;
吕文杰;
黄聪;
邱阳;
汪华林
- 《全国第十三届非均相分离学术交流会暨全国过滤与分离学术研讨及环保产业新技术新装备交流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围绕旋流分离过程强化的科学原理和工程应用,介绍了课题组在旋流分离过程强化新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二维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和体三维流场测速技术(V3V)表征旋流分离过程中的短路流、循环流和流动过程的非均匀结构及非线性特征,加深了对旋流器的认识.利用微流控技术和高速摄像技术,开发了一套适用于检测快速螺旋迁移颗粒运动速度的同步高速运动分析(D-HSMA)系统,发现了旋流场中颗粒高速自转和翻转现象,并用于指导旋流吸收、旋流萃取、旋流脱附等分离强化过程.发明了气泡强化废水旋流除油,颗粒排序强化微细颗粒旋流分离,多孔颗粒旋流自转除油,微液滴旋流自转萃取等分离过程强化方法及设备.建立了U-U型双分支流并联配置微旋流器组数学模型和设计准则,获得解析解来预测其在不同流动条件和几何结构下的压降和流量分布,并成功应用到甲醇制烯烃反应废水净化系统300根微旋流器并联放大设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