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旅游发展模式

旅游发展模式

旅游发展模式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53篇,主要集中在旅游经济、农业经济、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72722篇;相关期刊118种,包括徽州社会科学、甘肃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三届旅游高峰论坛暨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2014学术年会、2008年海峡两岸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生态经济昆明高层论坛、中国古都文化与现代旅游发展研讨会等;旅游发展模式的相关文献由228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小龙、岑倩华、明庆忠等。

旅游发展模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9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2722 占比:99.79%

总计:72875篇

旅游发展模式—发文趋势图

旅游发展模式

-研究学者

  • 孙小龙
  • 岑倩华
  • 明庆忠
  • 杨琳
  • 许丽平
  • 郜捷
  • 陶伟
  • 丁晓蕾
  • 严军
  • 严小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魏翔
    • 摘要: 数字革命正在引致重大的经济和社会变化,旅游业是参与这些变化的主要产业之一。伴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快速进展,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势不可挡。在这样的宏观框架下,旅游业从以往的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不可逆转。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信息含量和无形价值,对数字经济十分敏感。数字化转型正在彻底改变旅游的行业边界和生产方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模式。因此,数字旅游不只是一种技术应用,还是旅游资源价值寻求模式质变的重要载体。不过,数字经济和旅游发展模式之间内在逻辑和运行机制的研究还显得相对匮乏。
    • 张雅菲
    • 摘要: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消费需求逐渐增长,旅游产品同质化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人们不再满足畅游千篇一律的“山水风光、人文古迹”,转而对新推出的“乡村旅游、农业旅游”兴趣大增,农业旅游在旅游市场上愈发火爆。乡村农业旅游结合了山水风光游和人文古迹游的优势,但又具有自身独特价值。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农业生产逐渐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农业旅游既保留了农村生产生活原生态的一面,逐渐丰富的基础设施也保证了其接纳游客的能力。乡村农业旅游能够给终日陷于城市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提供原生态、趣味性强、韵味独特的旅游体验,在推广新农村建设文化的同时也增加了当地财政收入,对于推动整体的“美丽乡村”建设战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当前乡村农业旅游进行调研分析显得尤为必要,这是立足现实,调整优化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的前提,也是协调布局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需要。
    • 朱德锐
    • 摘要: 生态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环珠峰地区生态旅游属于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实践。中央第七次西藏发展研究会议强调,西藏高原地区要立足长远发展成为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在此背景下,环珠峰生态旅游将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增强旅游竞争力的关键。本文立足环珠峰地区环境特征,参考国内生态旅游市场发展思路,对环珠峰地区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剖析,并对环珠峰地区生态旅游提出发展建议。
    • 陈磊
    •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乡村旅游依据利益相关者主导地位的不同可分为内生式发展模式、外来资本式发展模式。以两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竹泉村和阿者科村为例,以乡村振兴的内容出发,从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五个方面比较分析两种发展模式产生的不同影响,认为内生式发展模式对乡村振兴的社会效益高于外来资本式发展模式,村民更易获得幸福感;外来资本式发展模式对当地政府的税收收入贡献高于内生式发展模式。
    • 张建国; 徐晛
    • 摘要: 【目的】探究浙江省森林公园在省域尺度上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旅游发展模式。【方法】以浙江省128个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分析森林公园空间分布特征、均衡态势和分布密度,结合定性分析,探讨浙江省森林公园的发展历程与旅游发展模式。【结果】(1)浙江省森林公园总体空间分布特征为随机型,其中舟山市、台州市、衢州市为均匀型分布,宁波市、绍兴市为随机-离散型分布,温州市、丽水市、湖州市、杭州市、金华市为随机型分布。(2)核密度结果显示:浙江省森林公园的疏密分布呈现3个梯次,东北部为第1梯次,中部和南部为第2梯次,西部为第3梯次。(3)浙江省森林公园的建设发展分为探索起步期(1982-1992年)、快速增长期(1993-2001年)、规范建设期(2002-2010年)、内涵提升期(2011-2017年)和全面发展期(2018年至今)5个阶段。(4)旅游开发分为城郊休闲型、景观游赏型、生态度假型、森林运动型和生态教育型等5种模式。【结论】在多重因素制约下,浙江省森林公园在各地级市间分布不均,发展模式各异。今后浙江省森林公园的建设和旅游发展,要在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对接森林旅游消费需求,优化空间布局结构;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市场服务能力;创建特色旅游品牌,加大宣传力度。
    • 严军; 严小军; 王素珍
    • 摘要: 中医药健康旅游是融合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的新业态,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延伸和健康旅游业的拓展。通过梳理上饶市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在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中医药资源三方面优势基础上,遵循以人文本、资源融合、因地制宜、多方联动四个原则,构建出“一个中心,六大功能区,四类旅游线路”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
    • 李飞; 邹统钎
    • 摘要: 跨区域、跨文化的线性文化遗产受到世界各国关注,尤其是旅游业的繁荣为线性文化遗产发展提供了机遇。线性文化遗产重要节点拥有空间转换、物资转运、文化汇集等功能,对整条线性文化遗产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相关研究较为缺乏。近年来,云南碧色寨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了整个文化聚落及其周边村镇乃至整条滇越铁路线性文化遗产的发展与复兴。通过实地考察与深度访谈,对碧色寨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总结,得到碧色寨“博弈—合作”的旅游开发模式、“协调—联动”的旅游管理模式、“多方共享”的利益分配模式和基于“引爆点”的组合营销模式。基于碧色寨旅游发展的动态演化性,从居民利益、高层协调、营销策略三方面提出完善措施,构建更加完备的线性文化遗产重要节点旅游发展的“碧色寨模式”,以期对其他线性文化遗产重要节点起到示范作用,并促进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 王鹏飞; 夏杰长; 胡典成
    • 摘要: 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更是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发展大局的重要抓手。文章选取西藏、广西和云南三个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典型旅游地进行案例分析,对西藏林芝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广西凭祥东盟水果小镇和云南佤族自治县翁丁村的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各地区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政策优势逐渐探索出了鲁朗国际旅游小镇的"高原旅游+对口援藏"发展模式、东盟水果小镇的"边境旅游+水果贸易"发展模式和翁丁村的"生态旅游+佤族文化"发展模式。在对以上三种旅游发展模式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还从政府主动担当作为、优化利益分配格局、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五个方面出发为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 刘朝富; 段源兴; 黄飞鸿; 唐波
    • 摘要: 安龙县笃山镇梨树村将布依族民族体育活动与旅游、文化、民俗、商贸、赛事融合,形成了处处是景点、户户推旅游、人人都受益的良好体育旅游发展模式。聚焦乡风文明,推进文化示范行动、组建文艺表演队,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 曾亚婧; 刘超; 张绍山; 许乐天
    • 摘要: 探究旅游发展新模式对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景区间同质化竞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地区为例,通过“山海协同”的发展模式变同质竞争为异质协作,用以提升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本研究以旅游统计数据、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和网络游记文本为数据源,运用空间分析和文本挖掘的方法,描述高等级景区的空间核密度、交通可达性及旅游空间网络,并从山、海两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交通衔接、路线产品及市场需求层面进行剖析.结果 表明:(1)北部湾地区山、海特征的高等级旅游资源丰富,核密度最高的地区为0.03 ~0.04个/km2;(2)各景区之间的平均通达时长为3.79 h,总体可达性呈现由中东部向西南部递减的趋势;(3)2018年山、海之间旅游流量较大,整体网络密度为0.67.研究反映了山海线路组合交通基础条件良好、市场需求强烈,从目的地宣传、景区联动、规划布局等角度进一步提升山海协作机制,该机制可为我国西南山区旅游发展提供新模式和新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