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博物馆学
新博物馆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0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9302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美与时代·城市、赤子、城市观察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5年贵州生态博物馆国际论坛、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等;新博物馆学的相关文献由80位作者贡献,包括尹凯、王思渝、徐纯等。
新博物馆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9302篇
占比:99.82%
总计:49392篇
新博物馆学
-研究学者
- 尹凯
- 王思渝
- 徐纯
- 曹兵武
- 李飞
- 甄朔南
- 汪艳
- 潘守永
- 章建华
- 章长城
- 苏东海
- 丁宁
- 严啸
- 于鸣放
- 任颖莹
- 侯春燕
- 傅毅强1
- 冀然
- 冯正国1
- 刘光赢(译)1
- 刘毅力
- 向丽
- 吕建昌
- 周凝瑞
- 孙佳
- 孙盼想
- 孙艳萍
- 安德烈亚·豪恩席尔德
- 宋向光
- 尹彤云
- 岳小莉
- 张滨
- 张羽
- 彼得·万·门斯奇
- 徐坚
- 徐展
- 徐玲英
- 朱振宇
- 李一春
- 李慧君(编译)
- 李晓宇
- 李晓雪
- 李珂珂
- 杜传省
- 杜韵红
- 杨全
- 杰西-佩德罗·劳伦特圆
- 柴典腾
- 沙伦·麦克唐纳
- 潘博成
-
-
张滨
-
-
摘要:
传统博物馆是启蒙理性的重要方式,其通过“征集、保护、研究”形成专业历史知识体系,并将该体系呈现给公众,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播。但随着社会经济进步与社会文化的蓬勃发展,传统博物馆面临着一定的经营危机,其传统的传播文化和知识的功能正逐渐削弱。基于此情况,博物馆应当尽快进行突破与创新。新博物馆学理念主张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其强调博物馆工作应当将工作从物质基础转移上社会公众上,这无疑为当代博物馆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
-
岳小莉
-
-
摘要:
在新博物馆学理念的影响下,博物馆以前所未有的新形象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寄望。随着信息化工作的持续开展和深入,博物馆的业态正经历着从传统博物馆到智慧博物馆的转变。这一变化带来了博物馆整体品质的提升,也深刻影响着其理念和运营模式。本文以博物馆信息化发展为线索,重新认识数据之于博物馆的价值及其在博物馆未来发展中的无限潜力。
-
-
赵紫路;
徐展
-
-
摘要:
当今新媒体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新媒体技术被应用于各大展览中,文物展览也不例外。随着“新博物馆学”的出现,传统博物馆开始结合新媒体技术,探索人与博物馆更深层的关系,寻找新的展览方式与文化传播的途径。光影投影装置的应用无疑是博物馆探索新型展览方式与扩大文化传播范围的突破口。
-
-
徐玲英
-
-
摘要:
近三十年来博物馆日益成为当代时尚传播的重要媒介,这种文化创新实践源于“新”时尚史与“新”博物馆学的兴起。前者将时尚视作观念文本与物质实践的统一整体,后者则力求破除娱乐、教育二分法的传统展览理念,两者结合促成了博物馆参与并推动了当代时尚体系视觉和文本信息的生产与流通。本文以质性研究中的个案研究为方法,选取“Fashion in Motion”“China: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以及“侯赛因·卡拉扬:群岛”(上海展)三个个案,尝试回答作为时尚媒介的博物馆,对时尚的后现代转型以及时尚史的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
王思渝
-
-
摘要:
国内博物馆领域近年来出现了多场当代艺术与历史文物相并置的展览,挑战了当代艺术与历史文物之间一直有所隔阂的桎梏。"永远有多远"与"玉见你"两场展览便是其中的典例,它们从展览术和机构理性的角度展现出将当代艺术与历史文物相协调的不同策略和现实。同时,这类展览也面临着诸多争议。实际上,从展览术的角度,无论是当代艺术,或是历史文物,其在内核上并无本质区别;而从机构理性的角度,博物馆所传统秉持的对知识权威性的追求可以被视为二者之间的重要门槛。但这个问题从新博物馆学的视角也可以被理解。这类展览映衬了新博物馆学的趋势,在博物馆与当代社会关系的重塑问题上具有价值与意义。
-
-
杜韵红
-
-
摘要:
新博物馆学强调整体、 活态、 在地保护遗产,重在社区参与,提倡从文物保护转向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文化保护实践.云南省腾冲县和顺镇乡村博物馆在重塑乡村地方性知识,推动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何通过新博物馆学理念构建博物馆文化表征体系,实现多方利益的参与融合,让博物馆作为文化中枢去连接传统与未来,这方面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
-
王思渝
-
-
摘要:
"表征"和"社区"问题是当下博物馆学领域的两个热点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西方博物馆学界有三次递进关系分明的学术会议均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展开。这三次会议从展览表征、社区多样性以及全球化下的新挑战等角度不断深入,展现了西方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脉络和已有突破。尽管如此,从这三次会议的成果来看,在跳脱博物馆本位的立场、更细致地理解社区内部多样性以及实现对博物馆内外关系的整合等问题上,仍有局限。
-
-
尹凯
-
-
摘要:
作为博物馆世界的一场革命,新博物馆学不仅深刻改变了自雏多利亚时代以来所形成的博物馆价值体系,而且成为书写当代博物馆的时代转型、发展趋势与未来走向的“标配”。从既有研究来看,新博物馆学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而这一具有多重意涵的概念在博物馆学界却隐含着某种共通性的跌契与共识。时至今日,新博物馆学早已褪去了昔日的光环与锋芒,在这种情况下,重新梳理、阐释与反思新博物馆学显得尤为必要,这不仅有助于澄清某些基本认识与关键议题,而且也提供了思考博物馆未来发展的契机。
-
-
王思渝
-
-
摘要:
新博物馆学在我国的引入和积累并不一定能促成一个更为学理化的现代学科的发展,它自身的脉络也存在着分散性和不统一性。但是,通过梳理其不同脉络的发展路径可以看到,其在对博物馆“物”性的反思、“自下而上”等问题上仍然有共通之处。新博物馆学在我国并非已然“成功”或“失败”,作为一个研究话题,其仍有诸多研究方向值得展开。
-
-
王思渝
-
-
摘要:
国内博物馆领域近年来出现了多场当代艺术与历史文物相并置的展览,挑战了当代艺术与历史文物之间一直有所隔阂的桎梏."永远有多远"与"玉见你"两场展览便是其中的典例,它们从展览术和机构理性的角度展现出将当代艺术与历史文物相协调的不同策略和现实.同时,这类展览也面临着诸多争议.实际上,从展览术的角度,无论是当代艺术,或是历史文物,其在内核上并无本质区别;而从机构理性的角度,博物馆所传统秉持的对知识权威性的追求可以被视为二者之间的重要门槛.但这个问题从新博物馆学的视角也可以被理解.这类展览映衬了新博物馆学的趋势,在博物馆与当代社会关系的重塑问题上具有价值与意义.
-
-
甄朔南
- 《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
| 2001年
-
摘要:
在研究博物馆学发展史时,有人提出: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半期,博物馆的功能由收藏、研究发展出教育,是博物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20世纪80年代新博物馆学的诞生并成立了国际博协附属机构之一的"新博物馆学运动组织"则是博物馆学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本文拟对新博物馆学及其相关的一些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