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下生殖道

下生殖道

下生殖道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篇,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学、肿瘤学、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61350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实用妇产科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四届中华女性生殖道感染峰会白云会等;下生殖道的相关文献由22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袁静、宋学红、张月存等。

下生殖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1350 占比:99.84%

总计:61446篇

下生殖道—发文趋势图

下生殖道

-研究学者

  • 刘袁静
  • 宋学红
  • 张月存
  • 徐丽君
  • 方建国
  • 董悦
  • 陈琢
  • 陈艳琴
  • 高燕
  • 高雨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涛; 古宝儒
    • 摘要: 目的:探讨下生殖道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该院收治的340例宫颈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患者作为观察组,160例宫颈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分布构成比,不同等级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宫颈炎患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类型与感染率,不同等级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率;分析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类型与不同等级宫颈上皮内瘤变的Spearman相关性。结果:18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患者中以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为主;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率随着患者宫颈上皮内瘤变严重程度升高,宫颈癌的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率最高为92.0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Ⅲ级以及宫颈癌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双重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以及宫颈癌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多重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类型与不同等级宫颈上皮内瘤变存在相关性(r=0.404,P<0.05)。结论:下生殖道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存在相关性。
    • 高隽; 张蕾
    • 摘要: 目的探讨女性下生殖道性传播病原体的分布特点及其与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关系。方法选取246名进行宫颈癌筛查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下生殖道涂片病理学检查。筛查出82例下生殖道性传播病原体阳性患者,并对其进行宫颈组织细胞学检查。共有38例患者被诊断为HSIL阳性,将此部分双阳性患者设为阳性组,HSIL阴性但性传播病原体阳性的41例患者设为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下生殖道性传播病原体分布情况,并探讨女性下生殖道性传播病原体与HSIL的相关性。结果82例(33.33%)下生殖道性传播病原体阳性患者中检出的病原体主要为淋病奈瑟菌(NG)、解脲脲原体(UU)、微小脲原体1型(UP1)、微小脲原体3型(UP3)、微小脲原体6型(UP6)、沙眼衣原体(CT)、人型支原体(MH),占比分别为4.70%、9.40%、8.05%、18.12%、22.82%、10.07%、26.85%;单一感染率为47.56%,双重感染率为31.71%,多重感染率为20.73%。两组患者的NG、UP1、UP3、UP6、CT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感染UU、MH的患者例数多于阴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染UU及MH均是下生殖道性传播病原体感染患者发生HSIL的独立危险因素(OR=3.364,95%CI=1.478~7.651;OR=2.751,95%CI=1.209~6.258,P<0.05)。结论下生殖道性传播病原体中的部分致病性病原体感染与HSIL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临床上要重视生殖道感染的预防与治疗,降低在其影响下发生CIN的可能性。
    • 陈宁; 张韵红; 陈晨; 王小雨; 陆瑞科; 高红琴; 李少华; 郝梨岚; 叶志强; 赵倩
    • 摘要: 目的 探索苏州高新区妇女下生殖道菌群的分布情况,并分析绝经、避孕方式对下生殖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采集苏州高新区2018年6~7月参与"两癌"筛查的373例女性的宫颈分泌物样本,并收集对应的表型数据.对分泌物样本进行宏基因组鸟枪法测序检测微生物菌群,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宫颈微生物与表型的相关性.结果 373名女性的微生物在种水平的研究提示惰性乳杆菌、卷曲乳杆菌和加德纳菌在人群中占前三位,分别占人群的20%,15%和13%,另有38%混合类型(Diverse类型),即没有明显主导菌;育龄期妇女和绝经期女性菌群类型有明显差异;采用不同避孕方式的女性阴道菌群有明显差异.结论 本研究通过宏基因组鸟枪法探索中国苏州高新区女性下生殖道菌群谱图,发现阴道微生物与年龄、避孕方式的选择有关联.建立全面客观了解女性生殖道微生物的生物组学将为疾病诊断、治疗、评估预后提供充分的依据.
    • 孔东丽; 李双
    • 摘要: 下生殖道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包括子宫颈、阴道和外阴的鳞状上皮内瘤变2,3级(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Ns 2,3),是一类多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性感染相关的癌前病变。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2,3)比较常见。
    • 米兰; 毕蕙
    • 摘要: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不仅会导致子宫颈癌前病变以及浸润癌,也会影响下生殖道以及肛门,导致癌前病变以及浸润癌。虽然阴道上皮内瘤变(vagi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aIN)相对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少见,但随着子宫颈癌筛查覆盖面的扩大、更敏感的HPV初筛或细胞学联合HPV检测的筛查方法的引入,以及对于HPV所致肛门下生殖道HPV相关病变自然史的了解。
    • 严娅
    • 摘要: 目的:探讨孕早期下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检测结果与稽留流产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472例自2016年7月~2019年6月在我院妇产科进行产前检查的孕早期孕妇,将52例孕早期即检出HPV感染孕妇归入观察组,将420例未检出HPV感染孕妇归入对照组.结果:观察组稽留流产率、流产率及剖宫产率均高于对照组,阴道分娩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孕早期下生殖道HPV感染与稽留流产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早期下生殖道HPV感染可加大稽留流产发生风险,两者呈正相关,临床必须对HPV感染加强监测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
    • 邵坤
    • 摘要: 目的:探讨下生殖道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患者共200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宫颈细胞的癌变情况分为癌前病变组(n=154)及宫颈癌组(n=46),另选取同期单纯宫颈炎患者52例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给予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生殖道人乳头瘤状病毒(HPV)、细菌性阴道病(BV)、沙眼衣原体(CT)、滴虫的检测,并比较各类患者的感染率,分析下生殖道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的相关性.结果:CINⅠ、CINⅡ、CINⅢ、宫颈癌患者中的HPV、HSV-2、CT、BV、滴虫感染率依次升高,且CINⅢ、宫颈癌患者的检测结果发现,HPV的感染率均较高,分别为93.02%、97.83%,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患者的HPV感染程度分为低危型、混合型、高危型三种类型,经分析可见,CINⅠ、CINⅡ、CINⅢ、宫颈癌患者的高危型HPV依次升高,分别为64.81%、73.68%、88.37%、93.48%,显著高于对照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生殖道高危型HPV感染在CIN及宫颈癌患者检测中占比较大,与两者之间有紧密关系,也提示临床可对高危型HPV感染患者给予早期有效治疗,可阻滞癌前病变的发展,在降低宫颈癌死亡率中有临床意义.
    • 汪蕾; 蔡惠; 杨霞; 黄慧芳; 方静
    • 摘要: 目的 探究引起下生殖道隐性感染的性传播病原体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共感染及与不同级别宫颈病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宫颈采样的妇女,细胞标本检测hrHPV阳性的320例为阳性组,hrHPV阴性的160例为阴性组,使用凯普公司核酸检测PCR试剂盒检测性传播病原体,包括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第一生物群(U.parvum,Uup1、3、6、14)与第二生物群(U.urealyticum,Uuu)、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MH)、生殖支原体(Mycoplasma genitalium,MG)和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与hrHPV.根据宫颈病变的级别分为Normal(包括正常/宫颈炎)、LSIL(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ICC(宫颈浸润癌)亚组.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性.结果 两组中隐性感染率分别达62.5%vs.59.4%,两组间总体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原体属中,UU感染率最高,Uup14、MH感染与hrHPV有统计学相关性(P=0.003、P=0.005),但Uup14、M H与中国女性最常见的hrHPV基因型或混合型感染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阳性组中,Normal+LSIL组患者与HSIL+ICC组患者Uup14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2.579,95%CI:3.638~43.497,P<0.001).阴性组中Normal+LSIL组中Uuu、Uup1感染率明显低于HSIL+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1.646,95%CI:1.493~90.850,P=0.019;OR:7.474,95%CI:1.140~49.015,P=0.036).结论 女性下生殖道性传播病原体隐性感染普遍流行.Uup14感染明显增加了hrHPV阳性者HSIL及ICC风险;Uuu及Uup1感染增加了hrHPV阴性的HSIL及ICC风险.
    • 盛浩
    • 摘要: 目的 分析女性下生殖道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病因及分别分布规律,总结其形态学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武汉市普仁医院诊治的女性下生殖道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患者241例作回顾性分析,晨抽取患者静脉血3ml,使用免疫酶联吸附法检查患者特异性IgG、IgM.根据试剂盒阳性标准进行判断.人乳头瘤病毒及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叮嘱患者在检查前3d禁止性生活、上药、冲洗,来院检查时使用窥阴器将无菌棉签置于宫颈口外,擦拭分泌物.再取另一棉签置入宫颈口内2cm位置,逆时针旋转4圈,停留10s抽出,送至实验室检查形态学.使用反向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23种类型基因.使用荧光法PCR技术检查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结果 241例患者经检查均发现单纯疱疹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率100%,其中40例为1型感染病毒,121例为2型感染病毒,20例为混合型感染病毒,3种类型单纯疱疹病毒比例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型单纯疱疹病毒IgM2例、IgG31例、IgM+ IgG7例.2型IgG95例、IgM11例、IgM+ IgG5例.1+2型单纯疱疹病毒gG13例、IgM3例、IgM+ IgG4例.其中2型单纯疱疹病毒IgG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1型、1+2型单纯疱疹病毒阳性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54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者,48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者.54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者中高危型36例,低危型10例,高危型+低危型8例,阳性率分为66.67%、40.00%、37.50%.48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者中阳性31例,阳性率64.58%.241例患者中102例(42.32%)呈现多核鳞状细胞,形态大小不一,细胞拥挤呈镶嵌状分裂有113例(46.89%),毛玻璃染色质有169例(70.12%),有明显的炎症背景.74例(30.71%)阴道杆菌明显减少,核膜增厚嗜碱性.结论 女性下生殖道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抗体特异性较高,多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者中高危型,镜下形态学与炎症类似,表现为多核鳞状细胞,且形态大小不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